浙江在线09月12日讯 (今日早报记者黄轶涵)天一凉快,护工就把坐在轮椅上的封大伯,推到了阳台上。望着远处的小和山,封大伯心里记挂的,是就要准备出门旅游的老伴张阿姨。
封大伯现在住在杭州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等张阿姨出去喘口气回来,就会把他再接回家,这就是“喘息服务”。
三年前,西湖区在全省率先试水的“喘息服务”。由政府埋单,为长期卧病在床的失能老人,提供临时性替代护理服务,使原本身心疲惫、精神压抑的失能老人家属有个“喘息”机会。
如此人性化的养老服务,在西湖区试行三年,平均每年只有100位老人来申请,数量偏少。
在欧美国家已经非常普遍的“喘息服务”,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西湖区吃了头口水,但因为人员、机构、观念、运行等问题,在具体执行中也遭遇了瓶颈。
随着“银发浪潮”汹涌来袭,如何让“喘息服务”走得更远?是一道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现象
老头儿暂住福利中心老伴儿可以出门旅游
“你放心回去好了,过两天再来看我。”封大伯惬意地躺在床上,冲老伴张阿姨挥挥手。张阿姨一步三回头,走出了病房。
封大伯今年70岁。因为脑中风,在家里床上整整躺了四年,儿女工作忙,全靠老伴一个人照顾,寸步不离。
生毛病的人,脾气都不太好,张阿姨以前没少受老伴的委屈。
“那辰光,真当是苦啊!”张阿姨摇了摇头,不堪回首。因为躺在床上,不能出门,无法活动,封大伯的脾气越来越古怪,“经常无缘无故发火,要骂人!”把屎把尿不说,张阿姨还要看老伴的脸色,“有时甚至故意大小便前不叫我,弄的床上到处都是。”
时间长了,张阿姨也抑郁了。要陪老伴,出不了门,就连去小区公园走走的时间,都抽不出来。
现在,封大伯接受了“喘息服务”,已经在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住了快一个月了。病房整洁,被褥全新,还有护工……封大伯住得很舒心,张阿姨回家也很放心。
张阿姨打算趁这段时间,约上几个老姐妹出去旅游,喘一口气,换个心情。等回来,再把老伴接回家,继续好好照顾他。
跟张阿姨一样,家住杭州古荡街道古北社区的陈爱秋老人,老伴也中风了,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但不同的是,老伴骆大伯没去福利中心,而是把“喘息服务”请到家里来了。
陈爱秋今年84岁,儿女都忙,只能一个人天天起早贪黑,照顾老伴。几年下来,她的身体也垮掉了,体质下降,骨质疏松,但怕老伴没人照顾,她就一直忍着,没去医院看病。有时候,实在痛得站不住了,陈爱秋就坐在床边,歇一歇,等缓过神来,继续照顾老伴。
“我整个生活,就是围着他转。早上起来,给他擦洗身体,换尿不湿,做早饭;上午忙家务,照顾他;下午洗衣服,晚上收拾房间……”陈爱秋感觉自己也“病”了。
因为行动不便,老伴骆大伯不愿去福利中心。古荡街道就把“喘息服务”送上门,由金夕养老服务中心派助老员照顾骆大伯。每周三次,每次两个小时。
这样一来,一周陈爱秋就有6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虽然只有6个小时,但我终于可以好好喘口气了。”陈爱秋如释重负。
据西湖区民政局统计,到去年,整个西湖区的户籍老人是98294人,接近十万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占了7%。
但是,西湖区推行“喘息服务”三年,真正接受“喘息服务”的老人,平均每年只有100人。就连西湖区民政局喘息服务科科长张坚也说,西湖区为养老服务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接受“喘息服务”的老人,应该可以再多点。
西湖区的“喘息服务”,全由政府埋单。因此,申请“喘息服务”,是有条件的,门槛还比较高。
要求是经济困难的重度失能老人,没有传染病等,家庭照护人员照护1年以上的,可以申请5天—30天之间的喘息服务。
另一方面,放眼整个杭州市,其实真正对于“喘息服务”的需求并不多。因为患慢性病以及失能老人,很多都选择住院长期治疗,而另一部分在家中调养的,也大多是几个子女轮流或请上保姆。完全没人照顾的老人,其实很少。
瓶颈
“喘息服务”门槛较高老人一般不愿去福利院
古荡街道嘉绿苑社区有个“康乐苑”,由街道委托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金夕养老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喘息服务”。
康乐苑里设施齐全,康复器材、洗浴室、图书室、休息室一应俱全,很多健康老人围在一起下棋、打牌等,打电话过来咨询的老人很多,但失能老人申请来这里接受“喘息服务”的,却很少。
原来,有些老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去了福利院,家里人就不管我了”上面。很多失能老人本身就缺乏安全感,一旦家人把他送进福利院,即便是接受“喘息服务”,暂时离家,他也会变得很敏感:家里人是不是嫌弃我了?是不是不想照顾我了?是不是要把我扔在福利院了?
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一些老人就不肯去福利院。相反的,“居家喘息”服务,也就是把助老员请到家里,就供不应求了。
一边不少老人不愿去,一边是助老员不够。这样一来,真正接受“喘息服务”的老人,就少了。
老人不愿去福利中心就把“喘息服务”请进家来
仍存在一定法律风险
在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专门有10张床位,是提供给老人接受“喘息服务”的。每次有老人要送进来之前,工作人员都会反复问家属几个问题:“老人得了什么病?病情怎么样?严不严重?”
如果申请“喘息服务”的老人真的病得很严重,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就会提出建议,希望老人还是去相关的医疗机构比较好。因为社会福利中心提供的“喘息服务”,只是起到照顾和康复的作用,并不能提供相应的治疗。如果老人一旦发生一些意外,福利中心很难承担相关责任。
而需要“喘息服务”的,恰恰又都是久病难愈、情况相对复杂的老人,容易发生意外,很需要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机制,减少提供“喘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各类风险。
而且,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只有10张床位可供“喘息服务”,其他养老机构床位也很紧张,一旦周转不过来,想要接受“喘息服务”的老人,就要排队了。
出路
优化升级养老机构
探索护理保险制度
“喘息服务”,在欧美国家已经非常普遍和常态化。简单来说,就是给照料老人的子女或者他人一个喘息的机会,类似于由政府或者民间机构牵头,成立一支队伍,分散到各个社区,经过一定的培训,承担起临时照顾老人的服务。
这支队伍就像消防队员,哪里有火,他就去哪里救急。对喘息服务的队员来说,工作只是临时性,兼职性,回报像是目前“一人献血,全家受益”。
所以,“喘息服务”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们国家,还是新鲜事物。
有数据表明,至2015年,我省每5个人中就将有1个老年人,与老龄化相伴的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也在日益增多。
杭州西湖区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率先试点“喘息服务”,省民政厅曾评价西湖区的探索尝试,将为全省失能老人的社会照料提供全新的借鉴模式。
接下来,西湖将重点发展养老福利机构,希望其成为“喘息服务”的主力,因为只有专业的养老福利机构,才会具备更为专业化的服务人员、设施和经验。
目前,西湖区7家镇、街道养老福利机构和4家民营养老机构正在进行优化升级,今后可以为失能老人提供更全面、到位的“喘息服务”。
另外,西湖区还公开招聘了三替、巾帼西丽等5家知名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还有一批具有资质的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上门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以减轻家属负担。
针对“喘息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法律风险问题,西湖区也已经为每个养老福利机构都配备了一名法律顾问,并在探索养老福利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和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进一步降低“喘息服务”的风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