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实施“养老服务大温暖”计划 江干:老有所养 老有优养
2014年09月30日 06:37:46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翁云骞 舒也文 胡海燕 陶愉

   浙江在线09月30日讯  “没有孩子,什么都没有了。”江干四季青街道64岁的王阿姨,在儿子车祸去世后,总会念叨这两句话。不过最近,王阿姨的心情明显好了,江干区正着手实施的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办法》让她看到了希望。

  新的评估办法,将拥有江干区户籍且常住江干的5类居民纳入养老服务专项补贴政策,即60周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人;60周岁以上低保困难、孤寡、失独、身患八类疾病的老人;60周岁以上特殊贡献、特殊对象老人,区级以上劳模、重点优抚对象、归侨、纯居干(无工资有补贴的居委会退休干部)老人;60周岁以上与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病残子女共住的老人;90周岁以上老人。

  这对王阿姨这样“无依无靠”的老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最美不过夕阳红。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截至2014年初,江干区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为76742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0.45%。面对挑战,江干区创新实施“养老服务大温暖计划”,通过不断优化养老服务硬件设施、大力推行多渠道温馨养老服务、积极引入社会组织承接养老服务等方式,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优养”,初步构建起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夯实基础,优化养老服务硬件设施

  建成区级居家养老指导中心1家、街道(镇)服务中心8家;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48家,总面积达20716平方米。

  早饭吃过了,碗筷也收拾好了。一大早,家住红菱社区的蒋锡琴老人挎上小包准备出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79岁的她要去附近的“颐和之家”会会老朋友。

  步行5分钟,穿过一条热闹的马路,一片幽静的老房子,一座漂亮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服务大厅、老年食堂、爱心理发室、康复室、日托室、阅览室……总计500多平方米的建筑物内有着各种专为老年人布置的场所和设施,不仅给人舒适、体贴的感觉,看上去也是格外的明朗、干净。“每个星期来一天,跟姐妹们打打牌、谈谈天,不晓得多开心。”蒋阿姨笑着说。

  作为一个老式住宅区,采荷街道目前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5000余名,占总人口数20%左右。怎样才能更好地整合资源,让老人们不仅能拥有舒适的养老场所,更能得到享受到全面、妥善的照顾?

  “颐和之家”是采荷街道近两年来着力打造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日间照料,让老人白天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继续享受家庭生活。

  考虑到辖区内老人多,场地有限,每个社区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不现实,街道经过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利用原有闲置场地进行配套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在红菱、观音塘片区建成两个规模较大的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日接待能力均在100人次以上,并且成功辐射周边多个社区。

  而在笕桥镇东港社区,一个名叫“e家生活馆”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每天同样吸引着数百位老人前来“享受生活”。

  “我们是回迁安置社区,因为农村生活养成的习惯,很多老年人之前喜欢吃完饭就在小区大门口坐着聊天,有些单调乏味,现在他们有地方玩了,而且我们这里所有设施都是免费的。”社工翁雯介绍。

  因地制宜开展养老服务工作,不断优化养老服务硬件设施。近年来,江干区将民生政策覆盖居家、社区、机构三大领域45个重点,全面保障老龄事业项目落到实处。其中采荷街道“颐和之家”、凯旋街道“凯乐居”、笕桥镇“e家生活馆”等都已形成连锁品牌,深受居民欢迎。

  多元互动,推行多渠道养老服务

  智慧终端、志愿服务、文化养老、线上平台……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既有保障,又丰富多彩。

  200平方米的信息中心设有全区域的LCD液晶显示屏,可以实时监测辖区所有申请服务老人的情况;每个工作人员的办公桌上放有一台电话和一个报警器,一旦有老人拨来求助电话,警报就会嗡嗡响起。这里就是位于闸弄口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四楼的海阳慧老服务中心,前不久刚刚启用。

  作为服务辖区独居、空巢老人的全新探索,服务中心投入300余万元,搭建集安全援助、主动关爱、居家服务、健康档案等项目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力求为老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一站式的优质服务。

  对于数量更为庞大的非独居、空巢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又是什么呢?在东港社区“e家生活馆”,爱好戏曲的老人们挤满了影音室,不少忠实戏迷还一边看、一边唱。刚刚过去的中秋节,社区自发成立的越剧团还为居民奉上了一台精彩的晚会。此外,结合目前养生保健的新趋势,影音室内还经常推出医养结合的特色服务,如健康讲座、免费义诊。

  在采荷街道,跟老姐妹们说了一上午话的蒋阿姨来到颐和之家一楼食堂,花10元钱买了一份午饭。菜式很丰富,有切得整整齐齐的白斩鸡,还有新鲜的蔬菜、水果。“街道有政策,只要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在老年食堂吃饭有2元钱的补贴,蛮划算的。”蒋阿姨高兴地接过服务员送上的筷子。

  在做好本社区服务的基础上,各家老年食堂还通过设立社区助餐点、购置配送车送餐等形式覆盖周边社区,满足更多老人用餐需求。据统计,江干全区已建成的41家社区老年食堂服务辐射83个社区,每年惠及老年人近25万人次。

  双节临近,在江干区大街小巷,不时能看到头戴小红帽,臂缠红丝带的老年志愿者的身影。江干全区共有300余支老年志愿服务小分队和服务小组,开展“门铃结对”、“黄丝带服务”、“志愿银行”系列活动累计2000余次,“邻里互助型”养老服务新机制效应初显。

  老年大学、老年文艺汇演、老年运动会……近年来,江干区创新多种渠道,注重多元互动,群策群力,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养老服务形式内容不断丰富。

  “借船出海”,引入社会组织承接养老

  引进5家服务机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惠及全区7086人,占老年人口的9.2%。

  “郑大伯,这次怎么剪?”“跟上次一样就可以了。你剪我放心。”

  在红菱社区“颐和之家”的爱心理发室里,发型师何艳忙得坐不下来,脸上却一直挂着笑。因为服务态度好,技术也过硬,附近社区不少像郑大伯这样的老年人都成了她的“固定客户”。考虑到辖区内老人多,很多新潮的理发店又不大愿意为老年人理发,社区不仅免费为何艳提供了经营场所,还通过发放爱心服务券的形式,承担了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一次的理发费用。

  事实上,自去年建成以来,“颐和之家”的服务质量就备受好评。关键举措正是政府买单,引进了一家专业从事养老的社区服务型企业,负责“颐和之家”日常管理运作。

  “我们对老年人的照料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就餐、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服务,而且我们对员工的培训也是非常严格,不管是服务态度还是服务质量,都有保证。”企业负责人邵女士说。

  笕桥镇的“e家生活馆”则是直接通过市场化运作,经由第三方资质餐饮企业进驻管理,面向社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快餐、点餐等服务。对于这一老人群体,社区每年还会提供价值300元爱心餐贴。食堂每日就餐人数稳定在200人左右。

  为提升社会组织养老服务性价比,江干区积极谋划“借船出海”,通过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开展各类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项目。目前,全区已引进5家服务机构,为辖区内孤寡、失独、失能失智、特殊贡献、低保困难等12类群体,开展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另外,还出台了《江干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职责与考核办法》,依托社会组织“民意调查工作室”开展第三方测评,“奖励”与“淘汰”并行,有力促进养老服务水平提高和养老服务事业良性发展。

标签: 养老 责任编辑: 陆海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