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逼转型机制,既是机制创新,更是制度层面上的改革。“五水共治”从环境倒逼转型,政府主动有为之手的力量显而易见。如果以此类推,政府从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乃至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入手,形成一个更加多元和多种形式的倒逼转型机制,浙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就能大大加快。
倒逼转型:机制创新带来的力量
这是一个创新的机制,是实践证明有效和管用的机制。这是一个领导和群众两种智慧相融合而形成的机制,是顶层设计与实践突破共同用力所确立起来的机制。这是一个对实践具有很强指导作用的机制,是一个能够带来巨大力量的机制。这,就是倒逼转型机制。
正是倒逼转型机制,让海宁市今年上半年关掉95家产能过剩、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即使工业产值减少20亿,GDP掉了2个百分点,也在所不惜。
长兴县一场“环保风暴”的倒逼,上演了一幕艰辛和悲壮的转型突围,蓄电池、粉体、水泥、印染、造纸、耐火砖、工业炉,差不多集全县之产业,在一个短时间内得以转型升级。
台州市借助倒逼转型机制,让空中散发恶臭的医化产业、黑臭河之源的电镀产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拆解业逐一退出,从而换来天空的新鲜空气和江河的涓涓清流。
记者信手拈来的采访事实,三位市县主要领导述说的画面立刻浮现。他们介绍的背后,是生死瞬间的悲壮,是壮士断腕的惨烈,是利益撕裂的搅动,记者回想一下都为其动容。如果没有倒逼转型机制,这一切不可能如此之快得以实现。
倒逼转型机制,是浙江机制创新的一个典范。倒逼转型机制的成熟,起始于“五水共治”决策的形成。江河之水是生态环境的核心和主体。抓住“治水”,等于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治水又与治理污染企业和产业紧密相连。通过抓治水,不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又倒逼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这是美丽与发展同行的决策,是生态文明同转型升级共赢的机制。这一创新机制的形成和确立,既有省委主要领导对丰富实践的感悟、思考和顶层设计,更有丰富实践的开拓、推进和有力突破。顶层设计同实践突破共同用力,成为创新和改革的主要推手。
倒逼转型机制带来的力量,让浙江经济进入一个深度转型的新阶段。经济转型在浙江已经进行了十几年,那时的转型,更多依赖于单个企业的自觉和自愿的程度,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取舍考量,转型的步子自然难以快速迈进。倒逼转型机制的创立,政府之手找到了一个主动有为的载体,这就是生态文明标杆尺度。政府对江河之水制定出标杆尺度标准,所有企业和产业都必须遵循这一标准,要么转型升级,要么淘汰出局,二选一。倒逼转型机制,不仅仅止于水,还有空气、土壤和整个生态环境。这一机制是刚性的和不可逆的,是具体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是能够带来巨大正能量和指导作用的。由此,浙江经济转型进入快车道,打开了一片宽广空间。
尽管倒逼转型机制的实践时间并不长,但浙江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个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的经济正向我们走来。倒逼转型机制,让浙江经济中庞大的那块存量悄然快速地不断优化升级。传统产业里那些污染大、能耗高、产能过剩的企业或产品,逐一淘汰出局。原先还在观望徘徊或动作迟缓的企业,只能放下所有的幻想和侥幸,坚决快速地转型升级。倒逼转型机制,还让新兴产业寻找到一个合适时空,能够快速成长起来。在生态文明标杆之下,无论是腾出来的空间还是新开辟的平台,引进的“俊鸟”无疑都是代表未来经济发展希望的新兴产业。还有那些正在转型升级的企业,新兴产业肯定是唯一选择。倒逼转型机制,在存量中做减法,在增量中做加法,共同一个指向,就是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践已经证明,倒逼转型机制显现出来的推进力量是巨大和无穷的。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习近平在刚刚召开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主旨演讲的这段话,道岀了一个真理,唯有改革创新,才能不断发掘经济增长新力量。倒逼转型机制,既是机制创新,更是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它的意义还在于,从机制和制度创新改革的层面上,探索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五水共治”从环境倒逼转型,政府主动有为之手的力量显而易见。如果以此类推,政府从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乃至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入手,形成一个更加多元和多种形式的倒逼转型机制,浙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就能大大加快。
不断挖掘经济增长的新兴力量,是我们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结构调整双重挑战的唯一选择。丰富活跃的实践一再提示人们,一个是倒逼转型机制带给结构调整的新兴力量,一个是科技创新牵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正能量,一个倒逼,一个牵引,两股力量的汇聚叠加,将会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兴力量。这,恰恰是经济呈现新常态最本质的特点所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