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浙江召开全省推进26县加快发展工作会议。会议宣布,浙江将正式给26个欠发达县“摘帽”,并不再考核GDP总量,转而着力考核生态保护、居民增收等。
虽然此前有过关于各县取消GDP考核的零星报道,但如此大规模地公开宣布,在浙江尚属首次。
作为一个长年来被有所妖魔化的指标,GDP在民间的名声似乎一直不太好。老百姓觉得它跟自己的生活没啥直接的关联,不像水和空气,是好是坏,一目了然。甚至还有不少人以为,GDP只是地方官员晋升的筹码,各地费劲心思吹高GDP只是为了讨好上级。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今天,咱就来看看,在浙江,GDP到底还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一、浙江GDP考核取消史
湖州各区县、杭州淳安、衢州开化、温州文成和泰顺、丽水各区县……
这个名单的不断拉长,显示着浙江各地对于GDP认知的与日俱进。
早在2003年,湖州就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宣布:取消对县区年度考核中的GDP指标。
在那个搞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的年代,做出这样的选择是需要魄力和勇气的。但当时的湖州市委领导已深刻地意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绝不能变成以GDP为中心。
所以,为了让干部们对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死心”,他们就从考评体系这个根子上下手,对GDP指标说不。
有意思的是,这些年来,虽然湖州一直都没在考核中突出GDP,但在全省的增长排位中却处于靠前位置。同时,这般先人一步,也让湖州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去年,湖州更是一举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个成绩的取得,恐怕也跟十年前的那场考核变革不无关系。
湖州
随着时代的发展,“唯GDP论”的弊端愈发明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认同并实践。
前两年,杭州淳安、衢州开化,以及温州的文成和泰顺也彻底取消了GDP的考核,将考核重点改放在了生态保护上面。
淳安紧依千岛湖,为了保护这一湖碧水,淳安在经济发展上付出了巨大代价,至今仍远落后于杭州其他区县。为了提升当地政府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凸显其核心优势,淳安被确定为“美丽杭州”唯一的实验区,并进行单列考核,考核项目也从127项一下子简化到了18项。
一句话,一心一意搞生态。生态好了,旅游休闲度假、高新技术产业等自然也就纷至沓来。
开化更是地处钱塘江源头,保护这条浙江母亲河的重要性显然要高于当地GDP的发展。作为多省交界的欠发达地区县域,开化正在推进公园式的发展模式。即把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公园来经营,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看数字看水质,真正“站着把钱赚了”。
文成和泰顺则是温州城的生态屏障和后花园,其中的文成珊溪水库更是温州市区的“大水缸”。
所以,在全市人民的健康面前,GDP也只能靠边站。这两个地方实行以生态为先、民生为重的考核,力争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后发崛起”的新路子。
文成珊溪水库
还有就是一直以来强调生态立市、此前在全国县委书记座谈会上被习大大惦记有没有雾霾的丽水。早在2013年,省委书记夏宝龙就提出,对丽水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两项指标。相应的,丽水也给底下绝大多数区县取消了GDP和工业考核,考核导向由注重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转变为注重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和民生改善,造福一方。
都说GDP高增长、富一方百姓,是一种政绩。其实,保一方平安、养一方山水,又何尝不是一种政绩?
这些取消GDP考核的地方,今后的生态产业势必会成为比GDP数据更具分量、更有价值的一笔财富。而这,也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题中之义。
二、杭州对各区县的考评中GDP只占不到2%
GDP在反映经济增长的同时,并不能如实反映它所带来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代价,更不能如实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质量的状况。
所以,即使在浙江那些尚未完全取消GDP考核的地方,其所占的比例,那也已是极低极低的了。
就浙江省会城市杭州而言,早在2008年,杭州就开始组织实施对下辖区县进行综合考评。只要细看一下考评架构,就可以知道,杭州不唯GDP的发展理念,在那时候就已经播下了种,扎下了根。
杭州各区县考核内容及所占分值
GDP增速考核占分不到2分
通常我们所说的GDP考核,其实就“藏”在“发展指标”中的经济建设板块(见上图)。该板块总共包含10项指标,其中直接与GDP相关的仅为2项。在105的总分中合计占1.8分,占比不到2%。
在其他城市的综合考评中,GDP的占比也高不到哪里去。
根据《2014年度宁波市目标管理考核评分标准》,宁波将考核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部分,总分68分,其中对于“GDP增长率”的考核仅占1分,而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污染物减排的考核则高达7.5分,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温州则在《2014年度县(市、区)考绩法》中明确指出,在2300分的目标考核中,GDP相关指标共占100分(除文成、泰顺),而7个生态环境指标则占130分。
连浙江经济发展的“三巨头”都把GDP放在这么不起眼的位置,其他城市就更可想而知。所以,你还固执地认为,GDP是政府用来考核地方和官员的重要指标吗?这样的刻板印象,可以休矣。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GDP还能一如既往地猛刷存在感?很多时候,这其实是大众与媒体进行地域间直观比较的需要。
人类天生热衷于排名。看见数字不给它排个一二三,怎么对得起自己的小学数学老师呢。GDP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人们相互攀比的心理。
而在目前各地所使用的综合考评办法中,基本上都只分等级、不公布分数排名。如杭州在09年之后便是如此(如下表)。这样一来,公众与媒体便对各地无从比较,只好再拿起“简单粗暴”的GDP,来一窥各地发展水平的高低。
2008-2013年度杭州各区县综合考评情况一览表
所以说,虽然在操作层面上,对GDP的惯性依赖正在慢慢脱敏。但无论是政府、媒体还是公众,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论断的长年熏陶下,一时半会儿要在理念层面彻底扭转过来,恐怕还有些难度。
三、淡化考核,不代表不要GDP
从上面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在浙江,GDP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已经相当淡化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指标,GDP依然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淡化考核的目的,在于纠偏过往错误的导向。让各地能够真正地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产业规划,因地制宜,构建适合当地的、科学的政绩评估体系。
不是不要GDP,而是不惟GDP。习近平也曾多次提到:“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可见,GDP还是要的,但得摈弃之前的“GDP崇拜”。
GDP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原本无可厚非。百姓反感的是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刻意刺激GDP增长,由此制造的泡沫中看不中用,这才让人诟病不已。
浙江本来对2014年GDP的增速预期是8%左右,最终实现了7.6%,虽说差了0.4个百分点,但,那又怎样?2015年定下了7.5%左右的增速预期,最后要是真没达到,那又怎样?所谓预期,也就是政府对于未来的一个理性判断,一个奋斗方向,仅此而已。
说不定,在一个淡化GDP考核的大环境下,浙江的经济发展还能“无心插柳柳成荫”呢。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