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名片】
陈海啸全国人大代表、台州恩泽医疗中心主任
王鸣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
葛明华全国人大代表、省肿瘤医院副院长
陈腊英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物业服务发展分公司清扫保洁员
【报告摘要】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虚高药价,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医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费用,努力减轻群众负担……加快建立医疗纠纷预防调解机制。
本报北京3月13日电(记者黄宏翁浩浩廖小清)今年的“两高”工作报告不约而同提到医患纠纷: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表示,将依法严惩暴力伤医,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惩处涉医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则罕见地提到了“温岭杀医案”。
医疗是人的基本需求,关系每个人的健康。而在现实中,医患关系紧张,“医闹”事件频发,这种现象令人深思,浙江代表也就此展开讨论。
医患纠纷为何频发
说起医患关系,陈海啸代表一脸无奈:“现在,医院已成治安的‘重地’。”
这“重地”究竟有多“重”?他列举了一系列数据来说明:台州恩泽医疗中心是个组合式医疗机构,下辖4个医院,仅2014年因为医疗纠纷,警察出警220次,41名医护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人身伤害。现在,4家医院共配备保安120余名。每家医院均设警务室,协警加民警共有10多人。陈海啸代表认为,这反映了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
而来自基层的陈腊英代表说:“老百姓生活不容易,还有人借钱看病,结果病没看好,心里肯定有情绪。”她也注意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种心态普遍存在,有些人认为遇到医疗纠纷不闹一闹,就不会引起当地政府部门重视,在商谈赔偿问题时会落“下风”,为此不惜把事情“搞大”。
部分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也值得商榷,不少病人去医院感觉医生态度“冷”。陈海啸代表认为,现在的医学教育体系中缺乏人文精神培养,才导致这种现象。“有的医生医术不错,但看不见病人的感受,和病人缺乏沟通。”
让医院回归公益本位
对“医闹”现象,王鸣代表认为这是“两难困境”。他用一句话来形容医患双方的感受:“医生觉得委屈,病人感到愤怒,都觉得对方错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王鸣代表认为,这主要是社会对医疗机构的期待和医疗机构的现实之间有巨大差距。“社会希望医生是白衣天使,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公益机构,但实际上因为公共投入不足,医院不得不按照市场机制运行,被迫以药养医,成了准营利机构。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无形中就成了准消费关系,出现医疗纠纷,病人自然会按消费维权的思维模式来处理。”
对此,陈海啸代表深有同感。他认为,在这种准消费关系中,病人觉得自己因为专业知识不足,成了弱势的一方,容易吃亏。“俗话说‘疑心生暗鬼’,在这种心态下,很容易对医生产生误解。”
“现在这种出了事就报警、靠法院判决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纠纷问题。”陈海啸代表认为,对“医闹”现象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医患矛盾越演越烈的根本原因是公共投入不足,政府应加大对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力度,降低病人医疗费用的支付比例,让医院回归公益机构的本位。
相互理解至关重要
“从认知层面上看,很多医疗纠纷之所以出现和医学科普不够有关。”葛明华代表认为,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现代医学发达,除了一些绝症,几乎没有医生治不了的病。实际上,很多病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致人死亡,现代医学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王鸣代表认为,医生对病人病情的判断,往往和其知识、水平、经验等因素有关,再加上病人体质不同,同一种疾病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不可避免地会使医生产生判断的差异。“很多病人对医生的要求是要躺着进来、走着出去。出现这种现象,在于病人对现代医学水平预期过高,在于医学科普开展不够。”
陈腊英代表认为,现在应重提“理解万岁”这4个字。遇到纠纷,医患双方应该心平气和进行沟通,分清责任,万不可采取“医闹”这种非理性方式;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宣传,让老百姓对医学知识有更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