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最新突发  正文
寻找浙江抗战记忆·瞻仰遗址②
开通前夜埋下880斤炸药 钱塘江大桥服役78年被赞"桥坚强"
2015年05月27日 10:07:38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 记者/李鹏 胡昕然
【摘要】 这座由中国人历经“八十一难”才建成的大桥,赶在淞沪会战最关键的时候正式通车,把大量的抗日部队和战备物资送到上海前线;在淞沪会战结束、南京大屠杀最高潮之际,又有百余万军队和难民通过它转移到安全地带。
从1937年9月26日通车至12月23日大桥被炸,有一百多万生命从桥上逃难撤退而去。

  浙江在线北京5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李鹏 胡昕然 首席编辑/赵洁)杭州境内有大大小小将近5000座桥,可在老百姓心中,钱塘江大桥的地位却是其它任何桥梁都无法替代的。

  它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种见证,记录着这座城市在面临日寇侵略时,所表现出的刚毅和悲壮。这座由中国人历经“八十一难”才建成的大桥,赶在淞沪会战最关键的时候正式通车,把大量的抗日部队和战备物资送到上海前线;在淞沪会战结束、南京大屠杀最高潮之际,又有百余万军队和难民通过它转移到安全地带。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浙江在线记者先后在北京和杭州,采访到钱塘江大桥的总设计师茅以升的女儿茅玉麟女士和熟悉这段历史的数位专家学者,尝试为大家还原大桥的前世今生,寻找这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相关阅读:

        寻找浙江抗战记忆·瞻仰遗址① 不可一世的日军在这里低头 浙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8月启用

  大桥建成历经“八十一难”

  茅以升被激励:若造桥不成,你得跳钱塘江,我在你后头跳

  茅玉麟,是茅以升最小的女儿,她在茅老晚年直至弥留之际,都一直陪伴身边。

  日前,浙江在线记者如约来到位于北京朝阳区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这里是茅玉麟女士的工作地点。走进大厅,一眼就能见到茅以升铜像和大幅肖像画。虽然父亲已经走了26年,但是与父亲的回忆仍然是她心中最柔软的一部分。

  “父亲在回忆录里写道,这座大桥的建成是历经‘八十一难’的”,茅女士的话将记者的思绪带回到70多年前,钱塘江畔的那段烽火岁月。

  “九一八”事变之后,1933年,浙赣铁路和沪杭铁路均已通车,可中间的钱塘江却硬生生地把浙江省分成两半。不仅影响了一省的交通,连全国国防都受影响,于是当时的浙江建设厅下决心要在江上建桥。

  可要在钱塘江上造桥谈何容易,这条江江面宽阔,涌潮凶猛,它的潮水和流沙都是别处罕见的。江底石层上流沙覆盖,深达40多米。所以,杭州人说“钱塘江无底”,民间还有一句谚语,叫“钱塘江上造桥”,用来形容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听说要在钱塘江上造桥,有外国的工程师轻蔑地说“能在钱塘江上造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生出来呢!此言一直刺痛着爱国仁人志士的心。38岁的茅以升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席,只身来到杭州,接过了造桥的重任。

  1935年大桥开工后不久,茅以升“为造桥日夜奔走,精神紧张,忽而愁闷,忽而开颜,有时寝食皆废”,茅玉麟说,这个时候,因为要变更施工计划,外部压力很大,全力支持父亲造桥的铁道部次长曾养甫“忽然把父亲叫到南京谈话,他正颜厉色对父亲说,我一切相信你,但是,如果造桥不成功,你得跳钱塘江,我也跟你后头跳”。

  之后,茅以升和他的团队克服了80多个重大难题,仅用两年半时间,工程人员就在急流汹涌的钱塘江上建起了这座长1453米、高71米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大桥。

1940年1月22日,日军偷渡登陆南岸向萧山县城进攻,打破了两军以钱塘江天堑为界对峙了两年多的局面。

  大桥开通当日,十万难民过江

  有学者提出:此桥的开通,避免类似南京的屠杀惨剧在杭重演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寇开始全面侵华。紧接着是“八一三事变”,历经三个月的上海淞沪会战由此开始,战事发展之快大大出乎意料。

  8月14日这一天,日本飞机首次空袭南京、上海和钱塘江大桥。“父亲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三架日本飞机飞来投弹,但都投入江中,并未炸到什么东西。我意识到战争的威胁已经来到大桥,工程未完,战事已起,这真急坏人了。”

  终于,赶在9月26日这天晚上,大桥建成通车。这天凌晨,第一列火车运送大批军火物资经大桥运往前线。同时,南京当局还特批了一个由120多人组成并配置四挺高射机枪的护桥连,驻守钱塘江大桥。

  一个半月后的11月12日,上海沦陷,江南百姓大为恐慌,上海、嘉善、嘉兴……一路下来,不需太多时间,杭州沦陷几乎就在眼前。

  杭州的民众纷纷开始南逃,上海和浙北一带的难民也逃到了钱塘江边,南星桥浙江第一码头人山人海,一时无法渡江的百姓纷纷涌向钱塘江大桥闸口六和塔一带,急切盼望过江。为了保密和迷惑日军,公路面故意堆放了许多杂物,使人感到大桥尚未完工,老百姓被士兵档在桥北,只能望桥悲恨。

  由于渡江逃难的人太多,11月16日,一艘渡轮发生翻船事故。与此同时,在江边等待渡江的难民也越聚越多,省政府顾不得敌机的空袭,于11月17日清晨命令茅以升开通大桥公路桥面。

  钱塘江大桥纪念馆、国内专门研究大桥历史的学者钟光明表示,大桥开通的89天时间里,通过大桥撤退的军用和民用物资,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建桥的总投资。

  他还指出,从12月13号开始,几乎日寇在南京进行惨绝人寰大屠杀的同时,300公里外的杭州钱塘江边,从上海、嘉兴、湖州和杭州城内逃难的百姓却通过大桥安全撤离到江南,其中还包括60多万人的军队。

  杭州沦陷时,已是一座空城,军队也都撤退到南岸进行防御,如果说没有大桥,军队和缁重无法及时撤离,必同日军有一番殊死博杀,但后果是可想而知。所以,钟光明认为“正因为大桥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类似南京屠杀的惨剧在杭州重演”。

  对此,浙江在线记者还采访了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多位学者,他们虽对这个观点有异议,但都肯定了钱塘江大桥对于军民安全撤退的伟大历史功绩。

1937年12月24日,大桥已被炸毁,日寇只能望江兴叹

  回忆炸桥“如亲手掐死亲儿子”

  茅以升立誓: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实际上,逃难的百姓并不知道,他们脚下的大桥已经埋设了炸药。这炸药,是谁埋下的呢?

  据茅以升的《回忆录》,就在大桥开通的前一天,一位身着戎装面部严肃的军官来到钱塘江大桥桥工处,点名要见茅以升。

  这位军官说:“茅先生,我姓丁,是南京工兵学校的教官,嘉善已经沦陷,日军正在逼近杭州,我奉国防部命令,在明天之前炸毁钱塘江大桥,以防止敌人过江。炸药、电线、雷管等材料都在外面的卡车上,马上准备吧!”

  茅以升听了目瞪口呆,不许百姓过桥,伪装成未完工的假象,怕的就是日军来炸桥,可是等来等去,却等来了自己人炸桥的命令——要他马上亲手把大桥炸掉!而且“开通之日竟是炸桥之时”!

  茅玉麟说,父亲在设计之时就有预感,在不影响桥墩质量的同时,在关键点预留了安放炸药的位置。后来经省政府协调,在公路面开通前夜就将22箱共880斤炸药埋好,将一百多条引线全都接到南岸的一所小房子里严加看管。先让老百姓和机关转移,到时候再接上爆炸控制器炸桥也不迟。

  于是,以后每天过桥的百姓都要从炸药上走过,火车过桥也同样是在炸药上风驰电掣行进。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

  等到12月23号下午5点钟,大桥禁止通行,一声巨响,大桥被炸断。

  桥断后,心绪难平的茅以升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事后,茅以升曾回忆当时炸桥的心情,说“如亲手掐死亲儿子一般”。

茅以升的女儿茅玉麟女士

  钱塘江大桥服役78年仍通车正常

  网友点赞“桥坚强”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即杭州城早在1937年12月24日就沦陷了,而一江之隔的萧山的沦陷时间,却是两年多之后的1940年1月22日。

  对此,钟光明表示,正是炸桥之后,钱塘江的天然屏障阻挡了日军的南侵铁蹄。“日寇发起多次登陆和偷袭,始终无法逾越这道屏障,这也侧面证明,炸桥的确成功阻滞了日寇的南侵”。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又亲手修复了大桥,实现了当年立下的“抗战胜利、此桥必复”誓言。

  “1987年,是父亲最后一次登桥”,茅玉麟说到这里,眼圈一红,潸然泪下,“那时父亲已经90多岁了,眼睛不好,只能看到很近的东西,而且只能看到影子,所以他一直抚摸着钱塘江大桥的栏杆,没有话,只看着远方。我想他心里肯定是非常激动的,或许他知道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登上钱塘江大桥,心情应该是很复杂的。”

  两年后,茅以升逝世,享年94岁。

  如今,六和塔旁的钱塘江大桥已服役78年,战争年代留下累累伤痕,至今仍超负荷运行下,“老当益壮”的它被网友赞为“桥坚强”。

  不止于此,钱塘江大桥还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且入选《中国档案遗产工程》名录。它就像一位长者,伫立潮头,见证着杭州这座城昨天的坚毅和今天的繁荣,启示着人们牢记历史,奋发向前。

【专题】寻找浙江的抗战记忆

责任编辑: 首席编辑 赵洁

标签: 钱塘江大桥 78年 抗战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