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
"我的美好家园"微征集大赛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灶头画传人沈华良70多岁仍笔耕不辍
2015年07月27日 06:30:31 来源: 南湖晚报 记者 吴宛青

   浙江在线07月27日讯 这几天,在南湖勺园,可以看到一位老人带着颜料、调色盒、工具箱,端坐在墙边安静地作画。蝉鸣阵阵,明晃晃的太阳高悬在头顶,然而这位老人不为所动,只是认真地画画。

  老人名叫沈华良,今年已经71岁了。他是嘉兴灶头画艺术的传承人,这几天,他是在为勺园的墙面绘制灶头画呢。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灶头画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实际上这是嘉兴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有近200年的历史了。民间艺人以灶头为载体,用绘画颜料在灶壁的各个部位绘制图案,又称“灶画”、“灶壁画”。这种由民间泥水匠在灶头砌毕后,信手用颜料绘于灶头上的壁画,赋予了土灶浓郁的生活气息,注入了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的浙江汉族民间文化。

  沈华良已经绘制了50多年的灶头画。到今天为止,他的笔下功夫仍然不输当年,令人叹服。

  精耕细作认真画

  前几天一大早,记者来到南湖勺园,老远就看到沈师傅静静地坐在墙壁前面作画。雪白的墙面已经被画上了寓意吉祥的粉色荷花图案,背景是淡绿色的水波,这搭配在炎热的夏天给人一丝凉意。

  老人画的这幅作品,主题是展现人们包粽子、煮粽子的景象。沈华良先是拿一支铅笔在墙上打草稿,时不时用橡皮轻轻擦掉画错的地方。很快,一个大灶台、盛满了粽子的大铁锅就跃然于墙面上。

  接着要画一个裹粽子的农妇,裹粽子的动作比较复杂,沈华良画了几遍都不满意,于是把铅笔线条擦干净,从边上拿过来一张废纸开始打草稿。

  老人的身边有一本《吉祥图案手册》,这是他的参考样书。“灶头画主要为了体现吉祥、如意的意思,平时画得最多的就是财神、菩萨。”老人告诉记者。说话间,他已经打好全部底稿,要上色了。只见他先用黑色的颜料薄薄地涂了一层明暗,墙面图案瞬间变立体了。接下来,他开始调颜料,拿着毛笔一点点地把图案的颜色丰富起来,一副生动的生活图景就出现了。

  灶头画一般只有红、黄、黑、绿、蓝几种基本的颜色。最开始的时候,画师们都是就地取材,用烧过饭菜的铁锅外面的深黑色灰粉,农家称镬锈,把它用刀刮下来后,用适量清水调匀成黑色的液体颜料,作为绘画颜料。后来灶头画的颜色逐渐丰富起来,画师们会用水彩、水粉颜料以及广告画颜料。如今,沈华良用的是丙烯颜料,鲜艳、防水。几种传统的颜色搭配之下,灶头画焕发出浓郁的民俗色彩。

  这次,沈华良任务繁重,勺园御庄园有300多平方米的墙面需要老人精耕细作,记者去采访时,画好的墙面才几十平方米。记者不断赞叹“真好看”,老人笑笑说:“一整天画下来确实也挺累的呢。”

  多次获得大赛一等奖

  沈华良学习灶头画是从初中开始的。1962年,沈华良初中毕业,开始跟着他的大伯沈世安学习打灶头、做灰塑。那个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都打灶头,周边村镇修建寺庙、碑塑的也不少。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泥匠是一份生计有保障的工作。

  不过,除了混口饭吃,沈华良学习灶头画也是兴趣所致。他读小学四年级时,曾在美术课上画了棉花,正巧被校长看到,结果被大大地夸奖了一番。校长说沈华良的棉花“画得真好”,一句话说得他心花怒放,从此就迷上了绘画。

  从小,沈华良就看着他大伯在寺庙的屋脊上雕刻各种精美的造型,心里痒痒的。有了兴趣做支撑,他当学徒的时候特别刻苦、用功。

  学灰塑,更要先练画功。沈华良告诉记者,当时他白天跟大伯一起做泥匠、打灶头、造房子,大伯画灶画、做灰塑,他就在一边搅动石灰水,脑子里把大伯怎么做的一点一点记下来。晚上收工后,沈华良不休息,一手拿着煤油灯,一手在石灰墙上把大伯白天的作品一笔一画临摹下来,经常从晚上画到第二天天亮。就这样,只用了两三年时间,沈华良就出师了。当时,沈华良才20岁出头。

  画了N年后,沈华良摸索出一套画灶头画的心得:首先,灶头画题材窄,旧时多画些“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等讨口彩的主题,文革之后,则以“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题材为主,为了丰富灶头画主题,他适当增加了“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无伤大雅的风光题材,很受村民欢迎;其次,灶头画要在石灰墙上画,对画工技术要求更高,绘画功底一定要好;最后,灶头画虽然题材简单、适用面窄,但要画好却不容易,一定要多学多练,边做边学,才能提高。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公社拆了集体食堂,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打灶头,他就这样一画画了十几年。

  正是这样的努力和坚持,让沈华良成为嘉兴灶头画的佼佼者。他多次代表嘉兴参加各种非遗展览,多次获得江、浙、沪地区灶头画大赛一等奖。

  技艺的传承令老人担忧

  沈华良告诉记者,全市现有150多名灶头画艺人,但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没有年轻人再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如今,文化的传承成了老人心头的一块疙瘩。在老人身边,能坚持做灰塑、画灶头画的,只有他的儿子沈卫园和徒弟陈兴峰两个人。这几年,沈华良也试过张贴广告招学徒,却鲜有人问津。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做灰塑的年轻人能多起来,只要想学都可以来找我,我们一起把刻在屋脊上的老祖宗的历史传承下去。”沈华良告诉记者。

  勺园御庄园的一角建有一个传统灶头,上面满是沈华良的大作,有梅兰竹菊“四君子”,有偷仙桃的东方朔,还有财神爷、土地公。这些生机勃勃的画作,让灶台一下子亮丽起来。御庄园负责人陈克华对记者说,这些画是沈师傅辛辛苦苦画了两三天的作品,“沈师傅的画真的很漂亮。我们这里以宣传传统文化为主,非常需要沈师傅的画作。现在的孩子看到这些传统民俗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少,再不宣传一下,大家就要忘记了。”

  陈克华告诉记者,看了沈师傅的作品以后,已经有好几个人邀请沈师傅前去作画了,“现在很多传统建筑的建造、修复需要沈师傅这样的艺人,但往往费尽心思也找不到,我们也是咨询了非文化遗产办公室才联系到沈师傅的。像沈师傅这样的传统艺人,其实是很稀缺的。”

标签: 灶头画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