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5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吕玥 通讯员 吴蕙芳 李灵)没有豪华的室内装修,没有隆重的开馆仪式……近日,温州市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由95岁抗战老兵潘庭槐自费开办的“草根抗战展览馆”悄悄开馆,向每一个来访者讲述那段难忘的抗战历史。
展览馆位于村老年大学的一间活动室,面积100余平方米。馆内陈列着行军水壶、军大衣、徽章等130多件物件和宣传画板,都由这位95岁的老人花费大半年时间亲手整理。
“这个就是我,冈村宁次从我身边走过,低着头。”潘庭槐指着展馆内的一张照片里一身戎装的身影说。1945年9月9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的礼堂内,时任宪兵十五团三营八连少尉排长的潘庭槐,参与了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现场安保工作。
“仪式时间很短,也就十几分钟。”潘庭槐回忆,中方代表坐在北面宽大的受降席上,日方则坐在南面窄小的投降席上,东西两边坐着中外来宾和各国记者。当冈村宁次和投降方代表低头离场时,从潘庭槐身边走过,而这一幕刚巧被一位在场的记者拍摄了下来。
直到两年前,潘庭槐还不知道有这张照片的存在,是当地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在网上找到这张照片,并多方了解,找上门来。虽然背对镜头,但潘庭槐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我脚上穿的那双马靴不是所有宪兵都有,总共也只有12双。”日本投降时,包括潘庭槐在内的11名宪兵被挑选去现场担任安保工作,而只有时任少尉排长的潘庭槐能在场内走动。当投降方一行七人签字出来的时候,他下意识地往出入口方向走了几步,不曾想被定格在了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里。
据潘庭槐介绍,他本是一介书生,若不是那场战争,家境优裕的他完全可能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然而,卢沟桥的枪炮声打碎了他的读书梦,17岁的潘庭槐放弃学业参军,曾参加浙赣战役。
抗战胜利后,潘庭槐不想参加内战,坚持回到家乡温州。后来,他领养了6岁的女儿和12岁的儿子,靠种田补衣抚养他们成人,虽然生活辛苦,但儿女孝顺,家庭幸福。今年正值抗战胜利70周年,已是耄耋老人的他自费办起“草根抗战展览馆”,坚持每天亲自接待参观人员,用亲身经历讲解那段难忘的抗战岁月,让后辈勿忘国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