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专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十年特别策划——绿水青山富浙江
浙江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一幅版画透露70多年前一个特殊行业 木刻家的“流动武器库”
2015年08月31日 11:20:08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记者 郑琳

  《流动铁工厂》野夫

   浙江在线08月31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郑琳)“榛莽之行——野夫与战时东南木刻纪念特展”正在浙江美术馆展出,大批黑白木刻版画,让观众仿佛亲临70多年前的战争时代。

  一个展柜里,陈列了一组有趣的物件:褪色的小盒子里装着6把一套的小刻刀,盒子上印着红底白字的LOGO“木刻刀”,下面写着: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出品。这是上世纪40年代流行全国的木刻工具。

  一幅彩色版画描绘了这家工厂的生产场景,这是一段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历史——4个打铁工人,围在一个水桶大小的锻造炉旁,卖力地鼓风,炉子里冒出熊熊烈焰。

  这幅画创作于1945年。这4个人组成了当年名震全国的“流动铁工厂”,在战争年代,为全中国的版画青年提供木刻工具。

  “小时候我常听父亲说起这个‘流动铁工厂’,他们为躲避日军,搬过好多地方。后来在一些书信上也看到这个工厂的历史。”野夫的女儿郑子燕告诉记者,“我一直很难想象,那样一个疲于奔命的战争年代,艺术家怎么有那样大的热情,搬着这么大的铁炉子,坚持生产工具并进行创作。”

  “在那个时代,版画就好像是今天的微博和微信。”中国美术学院教师、野夫的研究专家赵辉说,“它可快速大批量复制,黑白对比强烈,并且能直接上版印刷在报纸上,还能同时在各地举办木刻画展。所以,版画在那时成为最强大的宣传工具。”

  于是,就有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鲁迅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在上世纪30年代,涌现出一大批像野夫一样的版画家。

  野夫是浙江乐清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浙江群体的主要领导者。“抗战”成为以野夫为代表的一代“木刻青年”重要人生阶段。

  1939年,野夫与金逢孙、万湜思等改组浙江省战时美术工作者协会,进而成立浙江战时木刻研究社,开创性地举办了第一期函授班,这个班每月结合抗战形势和生活现实,向学员布置书面讨论议题和练习画题。

  学员将作品每种印三份,就近寄给导师,导师就每一幅作品提出详细修改意见,并用复写纸填写批改用表:一份自己留存、一份寄还学员,一份寄至研究组。由于每天来函不下二三十封,导师们常需工作至深夜。

  然而,木刻不可或缺的工具——木刻刀,却因为战争的深入而丧失了来源。因为在此之前,刻刀都是从日本进口的。

  1939年8月,野夫与金逢孙、潘仁等各出资50元,在温州永嘉创办木刻用品社,售价都很低廉。

  此后,这家“木用社”几经周折。1943年3月,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在此基础上扩建成立,恢复生产木刻工具,供应全国。同年4月,野夫成立东南合作印刷厂并出任厂长,印行木刻书籍。

  诚如1946年《抗战八年木刻选集》的回顾:“木刻作家与文艺作家一样,一贯的表现着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一贯的表现着争自由的精神……他们把木刻艺术认作宣传工具、争自由的武器。 ”

  将木刻艺术喻为武器,在战时无疑最具象征性、先锋性和鼓舞性。野夫一行于战火中创办的木刻用品生产机构,为全国木刻运动的开展与壮大提供有力保障,被木刻家誉为“我们的武器库”。

  “木合社”工作人员生活极其艰苦,但热情高涨,全体职工业余时间学习文化、时事,阅读进步书刊。野夫等人更以此为平台,借助相关条件,宣传抗日、传播木刻文化,出版《木合》(社刊)、《木刻艺术》《新艺丛书》以及活页画片等多种类型的书刊和印刷品,为青年求艺和学习提供了精神指引。

标签: 版画|木刻家 责任编辑: 金斌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