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浙江铁工厂制造的枪支(丽水市委宣传部提供)
奠基纪念石碑
遗址铭牌已看不太清楚。
浙江在线09月01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王益敏)如今杂草丛生的化工厂遗址,仿佛还能闻到一股呛鼻的火药味道。这座工厂,为当时的抗战,到底制造了多少弹药原料?
据官方资料,在当时中国的20家军工企业中,浙江铁工厂名列其中,由此可以说,浙江铁工厂是当时全国20大军工企业之一,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位于铁工厂上游的化工厂,投产时拥有科技、工人和警卫400余人,占地约400余平方米,主要生产制造军用弹药所需的硫酸、硝酸和盐酸等化工原料,除满足铁工厂所需外,产品还运往全国抗战前线。
钱江晚报记者找到了一名叫诸葛金文的老人,当年,他就曾在化工厂里做过工人,做一些简单的开机器之类的活。70多年来,他一直守着化工厂遗址生活,对当年的记忆已慢慢模糊。
可有一件事,他仍清楚地记得,“那时听说要造枪弹打日本鬼子,(工厂里的人)个个热情高涨,没日没夜地干。”
遗址寻访:
隐匿山水之间,现已杂草丛生
近日,钱江晚报记者来到这座目前仍鲜有人知的化工厂遗址寻访。
划一条竹筏,从堰头村横渡瓯江至对岸,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有几排还未被拆除的地基和几块残存的墙体,当地人说,这里就是化工厂的遗址。
52岁的张伟奇小时候经常划着竹筏到这里来玩。“主要是去捡一种亮晶晶的‘石头’,放在玻璃瓶里,一闪一闪的,大家还都以为是铂金。”张伟奇说,那种石头在他小时候很容易捡到,后来他才听人说,它们其实是化工厂的化学原料。
走在这片遗迹上,到处可见坑坑洼洼的大洞,遍布在山径小路的两旁。“这些都是用来存放硫酸的。”张伟奇是这么听人说的。
事实上,如今的遗址早已看不出当时的模样,只是在路口立着一块牌匾,证实有过这样一段不能被忘记的历史。
沿着杂草丛生的山路一直往上,仍能发现不少未被拆除的石基。可见,这里曾造过一间间厂房。
至于为什么要选址在这里?记者向村里的老人打听,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但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日军飞机试图在周围寻找兵工厂,并将其炸掉,但飞机每次飞过这里,却根本发现不了密林里藏着一家化工厂。
确实,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工厂造在其间,要比其他地方安全许多。
不过,根据史料记载,1941年1月11日,日机34架飞机轰炸碧湖镇一带,对当地的造纸、皮革、硫酸等几座工厂,造成了人员和财产损失。
老人追忆:
现在似乎仍能闻到呛鼻的味道
对于这座化工厂,89岁的诸葛金文有着一生的记忆。
如今,老人腿脚不便,吐字不清,却在化工厂遗址对岸娶妻生子,繁衍后代,生活了一辈子。对于那段往事,老人仍残留着一些记忆。
1939年,年仅13岁的诸葛金文,跟着叔叔在温州瑞安城里讨生活。当时,叔叔不愿被拉去做壮丁,正发愁今后的出路。后来,看到有大商行在招募人手到丽水去干活,于是叔叔带着诸葛金文报了名。
温州招募的工人几乎都是年轻人,据说有500来人。一路上老板口风很紧,一点也不透露他们一行到丽水去干什么。
诸葛金文后来才知道,雇用他们的老板,就是薛济光。他们工作的工厂,就是薛济明任厂长的浙江化学工厂。“我们听说是要造枪炮子弹打日本人,大家都很激动,没日没夜地拼命干。”老人说。
后来,化工厂整体搬迁,诸葛金文老人选择在化工厂对岸住了下来。对于当年的事,因为涉及机密,他很少对别人说,久而久之,随着记忆衰退,已记不清太多的细节。
“当年那些工人,我也不记得都去了哪里,可能有的回了老家,有的随工厂搬到了别的地方。”老人说。
由于腿脚不便,诸葛金文几乎无法出门,更不能走到江边,缅怀过去的岁月。有时候,他仍会站在家门口,看一眼江对面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好像空气里,还能闻到一股股呛鼻的味道。”
薛氏后人:
揭开那段尘封的历史
抗战胜利后,因为离乱,薛氏兄弟的后嗣散居北京、上海、美国,后人对那段历史并不清楚。甚至连祖辈的下落,绝大多数留在大陆的后人都不知情。
薛克亮是薛济光的孙子,他也是因为机缘巧合,才知道了一些线索。
“奶奶临终时,我和妻子守在一旁,她说要和爷爷薛济光合葬。”薛克亮说,然而,爷爷的坟墓在哪里,薛家没有人知道,“如果不是奶奶提起,我们甚至就连爷爷的名字也没听说过。”
为了了解爷爷的身世,也为了了却奶奶的心愿,薛氏后人历时4年,走遍丽水、瑞安、台湾等地方,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根据线索找到了化工厂遗址。同时,他们又联系丽水、瑞安当地政府部门,对发现的线索进行求证核实。
通过不懈努力,薛济光、薛济明两兄弟在抗战时期的这段历史,才一点一点地被薛氏后人挖掘了出来。
现温州作家协会会员蒲姿旭,也是薛济光的后辈。近年来,她对薛氏家谱及史料进行过仔细研究。
蒲姿旭说,薛济明利用自己曾在美国矿务局附设战争化学研究所担任过研究员的经历,很快研发生产了各类军用弹药所需的硫酸、硝酸和盐酸。这些化学原料,除供给浙江省的铁工厂生产弹药外,还输向全国其他省市的兵工厂,为当时参与抗战的国共军队雪中送炭。
今年的清明节,沉寂已久的化工厂遗址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薛氏后人。在从温州的薛氏后人口中得知了先祖的故事后,他们不远千里赶在清明期间前来祭祖。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目前,蒲姿旭正将这段历史写成一本纪实性的书,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得到相关部门认证后公开出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