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02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张丽)知名作家、战地记者、流亡华侨、报馆编辑、宪兵府卧底……郁达夫的一生辗转多重身份,熔炼出“抗日先烈”的铮铮铁骨形象。
70多年前,郁达夫在他的《还乡记》中写道:“我的故乡在富春山中,正当清冷的钱塘江的曲处。”日前,记者循着钱塘江水,来到富春江畔的郁达夫故居,试图还原他爱国抗日的一生。
文人战士
故居坐北朝南,面对悠悠富春江水。青年郁达夫雕像立于门前,手执书卷,远眺一川如画的大江,一如当初他离开故乡投身抗日烽火的身影。
1937年元旦,寒风萧瑟。郁达夫对国内的形势作出了这样的预测:“1937年,或者是中国的一个转机;1937年,也许是中国的一个濒于绝境的年头。”
郁达夫从来不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1913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他就在日记中写道:“……余有一大爱焉,曰爱国……国即余命也,国亡则余命亦绝矣!”
在故居一楼的墙上,记者看到,一幅鲁迅赠予他的“躲进小楼成一统”题词悬挂着。但是1937年的郁达夫,并没有“躲进小楼”,而是以笔代戈,全身心投入到抗战宣传之中。
1937年10月,郁达夫来到福建,成立了福州文化界救亡会,随后编辑出版了《文救周刊》、《小民报·救亡文艺》等。
这年冬天,正是郁达夫废寝忘食执笔抗战最紧张的时候,老家富阳沦陷。消息传来:70多岁的母亲,因不愿伺候日寇吃喝,躲进了后山。风雨交加中,饿死在山洞。
听闻噩耗,郁达夫几近昏厥。来不及脱下丧服,他接到了郭沫若的来电。当时,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成立第三厅,郭沫若任厅长。他电邀郁达夫出任设计委员,进行“笔尖上的抗战”。
1938年,郁达夫辗转浙东、皖南等抗日前线,以一名爱国志士与战地记者的视角,记录下了战争的残酷与中国军民的不屈。
以笔为枪
去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在这份名录里,就有“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郁达夫的名字。而日前公布的浙江省首批著名抗战英烈及英雄群体名录中,也有他的名字。
在故居陈列窗内,摆放着烈士证书。“他是名单中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之一,这也说明他作为文化界的代表,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郁达夫研究学会副会长刘涛说。
1938年底,郁达夫将“抗日战场”延伸到海外,他自福州抵达新加坡,担任新加坡文艺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接手《星洲日报》副刊《晨星》。
富阳郁达夫研究专家蒋金乐十分佩服他在《星洲日报》期间“以笔作枪”的过人精力。
在此期间,郁达夫曾3次发起稿酬捐助运动和文稿义卖周,为国内文艺界筹集抗战宣传经费;曾先后主编过11种报纸副刊和杂志,最多同时编8种,每天光是伏案工作就达10个小时以上。
“他不但是真正的文人,著名的作家,还是真正的战士,他的文章极大鼓舞了海外华侨抗战的士气。”蒋金乐说。
郁达夫还在新加坡成立了文化界战时工作团,亲自授课宣讲。“有人说他是‘颓废文人’,他在战时青年干部训练班上课时问大家:‘我颓废吗?’大家都说‘不是’,他很高兴。”当时的训练班学员方修回忆说。战时的飘零、流亡、落魄,并未熄灭郁达夫内心的斗争热火。从新加坡撤至印尼后,郁达夫还坚持帮助当地的爱国志士抗日。
据记载,1939年至1942年间,郁达夫共发表了400多篇支持抗日和分析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的文章,针砭时弊、富有远见。
“父亲认为,抗战最大的目的是求得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与国家的独立完整,策略是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郁达夫小女儿郁美兰说。
长歌正气
1945年8月29日,在日本政府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的14天后,郁达夫在苏门答腊岛的丛林中遭日军杀害。在那之后,静默的富春江又缓缓流淌了70年,从官方到民间,各种纪念郁达夫的活动经久不息。
在富春江畔,以郁达夫命名的学校、码头、公园,以及郁达夫故居、双烈园、松筠别墅,至今传承着郁达夫的精神。
富阳在30年前设立了郁达夫文学奖;2010年,富阳又和省作协江南杂志社合作推出郁达夫小说奖,成为国内颇具影响的文学奖项。
9月1日,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大学路场官弄63号的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修葺一新对外开放。
1935年建成的这座小楼,70余年来曾作为不同单位的办公用地。今后,它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郁达夫的生平事迹、文学著作、书信来往、各界人士的追忆和评述。
郁达夫研究学会副会长刘涛说,1940年,郁达夫在《晨星》副刊上发表《敌我之间》一文,坚定地指出,中国的民众,原是最爱好和平的;可是他们也能辨别真正的和平与虚伪的和平的不同。
“祖父带给我的最大精神财富,除了爱国,就是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广袤的视野。”郁达夫的孙子郁伟说,虽然郁家后人从文者少,但并未忘记继承先辈遗志。
“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郁达夫先生1937年曾赠予文学青年的话,也正是他自己的人生备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