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6日讯 如果说听障儿童是跌入无声世界的花朵,那么听障儿童康复师就是帮助他们花开有声的辛勤园丁。对康复师来说,听障儿童的每一次说话都是人间最美妙的声音。本期新体验,记者带你走进温州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了解一下听障儿童康复师是怎样让孩子学会说话的。
细心挨个摁孩子腮部检查做“舌操”
11月9日早上8时许,温都记者来到温州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该中心位于市区花源路96号三楼,主要从事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记者发现,与其他普通幼儿机构相比,该中心显得非常安静。来到“满天星”班,已有7个多月身孕的康复师陈潇曼正在检测孩子们的助听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这是听障儿童能否正常聆听的前提。
陈潇曼,今年27岁,市区人,她所在的班共有8名孩子,大部分植入了人工耳蜗,其余的佩戴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其头部后侧贴着一块磁铁,磁铁下面的导线连着一个体外语音处理器。声音通过这套系统,传递给装在头骨内部的人工耳蜗,孩子就可以听到外面的声音了。如果处理器停止工作或磁铁断开,孩子就又回到寂静的世界里。
“一个人工耳蜗安装要一二十万元,这些小小的语音处理器,也要几千元。”陈潇曼说。
上课前,听障儿童先要做“舌操”和“发音”训练。做“舌操”是为了锻炼舌头的灵活性,否则孩子长大了,舌头会变得僵硬,就更不爱说话了。
做“舌操”时,康复师通过什么方法得知孩子有无做到位?在“顶”舌头环节时,陈潇曼一边示范,一边起身用食指挨个摁每个孩子的腮部,对于做到位的孩子给予表扬,没有做到位的孩子则予以纠正。
“有的小朋友可能会偷懒,为了让他们达到康复标准,每个细节我们都要求做到位。”陈潇曼这样说。
耐心一个简单发音要教上百遍
当天上午10时许,孩子们开始上活动课,他们要轮流扮演交警指挥交通。玩游戏前,陈潇曼不断叮嘱孩子们不要发生剧烈碰撞,特别是不能碰撞耳朵附近部分,因为人工耳蜗一旦遭受剧烈撞击受损严重的话,就得重新更换。
此外,还要防止静电对语言处理器程序的影响。为此,康复师都会建议家长让孩子穿全棉的衣服。孩子玩滑滑梯的时候,康复师也会让他们先将语言处理器摘下,防止游戏时产生静电。
在“满天星”班其他孩子玩得高兴时,4岁的小毅被另外一名康复师叶晓红带到培训室单独培训。在这里,康复师会根据每个孩子听力受损的不同情况,通过沙筒等不同器物来刺激孩子的听觉,用图卡、黑板等训练他们的语言能力。每人每周接受培训4次。
单训室的桌子上放着厚厚的记录本,详细记着每个孩子的训练情况。在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发音,就要教上百遍,因此做听障儿童康复师,需要有非常好的耐心。
陈潇曼说:“虽然有时会感到枯燥,但看到孩子能掌握好一个音节,能背诵一首诗,我就会很高兴。”
提醒听力障碍要早发现早矫治
孩子午睡前,陈潇曼会把他们的语言处理器取下关掉,逐个放入特定的盒子里保存,这些盒子都是每名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特意准备的,里面装有电池和干燥剂。
当设备被取下来后,孩子们就进入一个无声世界,他们偶尔会通过手势交流,但很快就在床上睡着了。下午2时许,小朋友睡醒后,陈潇曼拿出盒子,给每名孩子戴好助听设备,通过点名来检测助听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只见她用手遮住嘴唇,不是直接叫孩子的姓名,而是说穿红衣服的人,穿花色裙子右边的人等。陈潇曼解释,她这么做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这些听障儿童的观察能力非常强,有的孩子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嘴唇变化来判断说话内容,这样对孩子的康复训练并没有好处,因此她们经常要遮唇点名和说话。
据温州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他们现有教职工20名,康复师均为女性,目前接收的42名听障儿童中,安装人工耳蜗的有32人,佩戴助听器的有10人,每年从该中心康复回家的达12人左右。15年来,他们累计接收听障儿童300多名,其中大部分儿童经过康复训练后能进入普通小学或幼儿园随班就读。
该负责人建议,一旦家长发现孩子有听力障碍,一定要尽早给孩子佩戴助听器,充分利用孩子的残余听力,对孩子进行听力和语言训练。如果听障儿童能在3岁前佩戴助听器并进行康复训练,开口说话的几率非常高。如果超过6岁才进行康复训练,孩子声带已经变硬,康复效果会大打折扣。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