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0日讯 (钱江晚报特约记者 何贤君 记者 俞跃)金华农村垃圾分类已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昨天,钱江晚报记者从金华市农办得到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金华垃圾分类试点已由3个乡镇扩展到145个乡镇,实行垃圾分类的村庄遍布各县、市、区共3298个行政村,受益人口200多万,垃圾同比减少近八成。
预计到2016年底,金华市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将实现全覆盖。
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一年多
村里路面看不到明显垃圾
朱山村有“兰溪杨梅第一村”的美誉,大部分农户都种植杨梅,最近163户家庭陆续领到了蓝绿两个垃圾桶,蓝色的用于投放不可腐烂垃圾,绿色的用于投放可腐烂垃圾。
农户将垃圾分类后,由垃圾分拣员上门收集垃圾,然后再次分类,分别投放到村里的垃圾池和沤肥池内,可腐烂垃圾经过沤肥生成有机肥料,还可用于杨梅生态种植。
11月13日,在兰溪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记者了解到,目前,兰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在全市16个镇乡(街道)、350个村全面铺开。
垃圾分类后,村里干净了,还实现了垃圾循环利用。
走在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街面上异常干净,几乎看不见一点垃圾。在村支书严红星看来,这就是推行农村垃圾分类的成效之一。
去年5月开始,金华市在金东区澧浦镇试点垃圾分类模式,一年多来金东区农村垃圾减量60%以上。
垃圾分类方法很简单
“会烂的”与“不会烂的”
垃圾分类,很多城市还没有做到。但在金华农村,却已变成现实,为什么?
金华地处浙中盆地,农村垃圾一直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模式。
据了解,市本级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约900吨,其中540吨来自农村,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按照市区垃圾填埋场的库容静态推算,不到6年将全部饱和。
为破解“垃圾围城”困局,去年5月,金华市下决心以农村为突破口,选了竹马乡、洋埠镇、澧浦镇三个乡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试点。
“之所以选择农村试点,是因为农村有垃圾堆肥的传统,既可以让垃圾就地堆肥、就近还田,还可以节省大量运输、处理费用,综合效益比城市更明显。”金华市委副书记陶诚华说。
金华借鉴国内一些正在推广城市垃圾分类的经验,采取农户一级分类+村二级分类的模式,农户一级分类非常简单,就是俗称的“能烂”和“不能烂”两类,可回收利用垃圾由农户自行处理。
村二级分类,解决农户一次分类不到位的问题,保洁员对集中回收的垃圾,按可沤肥、可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其它等标准分为四类。
分好的垃圾去了哪里
进了太阳能垃圾沤肥房
“在垃圾分类减量处理过程中,终端建设也非常重要。”金东区农办工作人员王瑞良说。
以率先试点的金东区为例,该区采取“1+X”模式配套建设封闭式太阳能垃圾减量处理房,即以服务人数计算,500人以下村庄,按“1+2”建设(1代表不可腐烂垃圾房数,2代表沤肥房数),500至1000人的村庄按“1+3”建设,1000人以上则按“1+4”建设,鼓励“多村联建”、“村企联建”、“村校联建”,提高设施利用率。
以200户、500人口的村庄为例,可采用“1+2”模式,各项配套设施投入大约在10万元左右,每年需支付分拣员(包括清运工作)工资3万元左右。与其他地方采用机械处理的投入(一次性少则三五十万元、多则八十多万元)相比,成本要低很多。
目前,全市已投入近3.3亿元,3000多个村共建成太阳能垃圾沤肥房997座,购置分类车近4000辆,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按照计划,到2015年底,垃圾分类处理金华全市乡镇覆盖率达到70%以上,行政村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其中市区乡镇覆盖率达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到2016年底,全市实现全覆盖。”陶诚华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