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金华11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陈铖 编辑/胡芸)每户两只小小的垃圾桶,一个绿的,一个灰的,会烂的扔到绿色的桶里,不会烂的扔到灰色的桶里……在金华的145个乡镇,百姓们都会把家里的垃圾分类倒入两只垃圾桶,这一做法正改变着金华农民乱扔垃圾的坏习惯,从根本上改变着当地农村的人居环境
最近,这两只平凡的“金华农村垃圾桶”一夜之间走红网络,网友甚至封其为“中国好垃圾桶”,并建议全国推广。
金华垃圾桶一夜爆红
接地气 百万网友点赞
事情得从“全国知名网络媒体金华行”说起。
10月13日到15日,全国各地20多家网络媒体来到金华采风。在金东区琐园村,村里的分类垃圾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的分类垃圾桶,没有高大上的称呼,也不分红黄绿蓝的颜色,而是把垃圾分为“会烂”和“不会烂”两类。“会烂”的送去发酵做肥料,“不会烂”的又分作两种:可换钱的,不可换钱的。
金东区老百姓创造的这一做法,引起了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等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的微信公众号还以《中国老百姓太聪明了,一句话解决垃圾分类的关键难题!》为题推送,引爆网络。仅10天时间,获得了200多万网友的跟贴点赞。
微博大V@梦遗唐朝说,可腐烂的送去村头玻璃房发酵做肥料,不可腐烂的又分两种称作:可换钱的和不可换钱的。结果送到垃圾处理厂的垃圾越来越少,村子却越来越干净。这是乡村智慧!
新浪政务新媒体学院讲师@小兵章嘎表示,相比较红黄绿蓝四色垃圾桶,可腐烂和不可腐烂这个区分法更接地气和民气,通俗易懂,给村民智慧点个赞。
微薄著名医学科普自媒体人@白衣山猫还特地写了篇长微博,表扬金华“垃圾分类做好了,农村干净了,垃圾围城难题解决了,更难得的是,钱也省了,财政负担轻了。”
垃圾同比减少近七成
推行一年半 农村旧貌换新颜
目前,金华市本级每天产生生活垃圾900吨,且数量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按照该市十八里垃圾填埋场的库容静态推算,还有近6年时间将全部饱和。
为此,2014年5月,金华市下决心以农村为突破口,选了竹马乡、洋埠镇、澧浦镇三个乡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试点。“之所以选择农村试点,是因为农村有垃圾堆肥的传统,既可以让垃圾就地堆肥、就近还田,还可以节省大量运输、处理费用,综合效益比城市更明显。”金华市委副书记陶诚华说。
在金华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街面上异常干净,几乎看不到一丁点垃圾。琐园村460多户,户户门口有两个垃圾桶:绿色的标着“可回收垃圾”字样,灰色的标着“其它垃圾”的字样。
怎么个分类法?72岁村民严大爷张口就来:“会烂的垃圾放绿色桶,不会烂的放灰色桶。”
“和农民讲垃圾分类,要用农民的话。”陶诚华说。会烂的与不会烂的,这套分类标准虽然算不上多准确,但简洁易懂,符合农村实际。
农户将垃圾分为“会烂”和“不会烂”之后,村里的保洁员还要二次分拣、分类处理。占农村生活垃圾总量七成、“会烂”的有机垃圾就地堆肥,用于还田增肥或制作环保酵素;可回收垃圾由废品收购站有偿回收;有害垃圾每村设统一回收点;其他垃圾则集中外运,统一填埋或焚烧。
实践证明,金东区垃圾“二次分类”的模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探索创新,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管理者的诚意和智慧。
金华市农办副主任朱江龙告诉记者,“金华垃圾分类减量化推行一年多来收效显著,金东区农村垃圾减量约70%。”
据测算,金华市农村全面推开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后,每年可减少约七成的垃圾清运、处理费用4100万元左右,还可以产出有机肥2.5万吨,节约化肥购买费3000万元,市区垃圾填埋场的使用时限也能相应延长5年左右。
金华市农办副主任朱江龙告诉记者,目前金华市垃圾分类试点由3个乡镇扩展到145个乡镇,占金华乡镇总数的98%,已经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此外,实行垃圾分类的村庄遍布各县、市、区共3298个行政村,占金华所有行政村七成左右,受益人口200多万。
“到2016年底,金华全市将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朱江龙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