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专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十年特别策划——绿水青山富浙江
浙江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讲述普通人不普通的故事 19个“好故事”情暖温州
2015年11月23日 08:45:59 来源: 温州网 记者 肖建永

   浙江在线11月23日讯 由市委宣传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的“中国梦·温州好故事”征集活动近日落下帷幕。在全市各地推荐的数百个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改革事例和凡人善举中,《瑞安一家五口全登记捐献遗体》等19篇征文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据了解,为了不断深化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自今年4月以来,市委宣传部联合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温州广电传媒集团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中国梦·温州好故事”征集活动,并通过新闻讲故事,传播温州好声音,宣传温州正能量。

  征集活动开始后,众多市民和各地单位积极参与,纷纷推荐身边的温州好故事。有遗体捐献“全家总动员”,体现温州大爱;有村民主动拆违后斥巨资建河滨公园,助推“五水共治”;有归国华侨自办“草根图书馆”,为村民提供精神食粮;有一笔捐款三个困难家庭都只取“一瓢”,传递爱心;有村民义务清扫公园步道数年,一把扫帚扫出一条“长征路” ……桩桩件件、点点滴滴,每一个都在讲述着普通老百姓不普通的故事,闪耀着温暖人心的光芒,“扮靓”了温州的城市文明。

  瑞安一家五口全登记捐献遗体

  今年67岁的吴永安,原是瑞安市一家企业的董事长,现已退休,他也是家中捐献遗体的发起人和带头人。因为经常出国考察,吴永安发现国外在器官和遗体捐献方面比国内要做得好得多,于是在2012年时萌发了捐献遗体的念头。

  从最初瞒着家人偷偷去当地红十字会签遗体捐献协议,到最后说服全家人一起参与到遗体捐献的大爱中来。吴永安一家希望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对遗体捐献有正确的认识并参与到遗体捐献中来,造福他人。

  法官海岛工作二十多年如一日

  1991年6月,年仅18周岁的叶小龙怀抱着捍卫公平与正义的坚定信念,来到洞头——温州地区唯一的海岛法庭工作。

  二十多年来,叶小龙为了化解矛盾纠纷,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扎破了多少条自行车胎;为了及时送交执行款,他又不知走了多少里夜路,摔过多少次跤;当渔舟唱晚、万家灯火的时候,往往他还在饿着肚子埋头工作,只为尽早赶出一份判决书。在司法为民的这条路上,他又比任何人都更加享受那份维护公正的幸福感。

  抗战老兵三次与“死神”擦肩

  在鹿城区五马街道杨柳巷8弄1号,住着一位93岁的新四军老兵高世英。自1943年加入新四军后,他英勇作战,曾轻伤多次,重伤四次,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被授予“开国将士”的光荣称号。

  1958年,已是团干部处处长的他转业到了温州市委机关工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在温州市商业局副局长的岗位上离休。尽管抗战岁月过去70载,但在高世英心中,新四军第五师是永远的英雄部队。

  不会游泳的老师跳江救起男孩

  2014年国庆长假第一天,从事幼师工作15年的胡小丽难得从生计重担中抽身,带上女儿踏上久违的旅途,欢笑着与妹妹的家人等一起在七都岛露营。但没多久,胡小丽突然发现有个小男孩落入水中,且马上就要被涨潮的江水卷走。

  她立刻跳进水中,忘了自己并不会游泳。她用手托住男孩子,用力向岸边推,让岸上的人最后拉住了小男孩,但胡小丽却被潮水冲远了。当时潮水十分汹涌,就连水性颇好的村民也没能将胡小丽救上岸。等水警赶到现场将胡小丽救起时,她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一把扫帚扫出一条“长征路”

  在龙湾区状元街道石坦村,有这样一位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村民,4年多来她和老伴义务清扫公园游步道,累计两万多公里,而他们的善念和善行渐渐地影响到游人的文明行为。

  事情源于一位老人在满是落叶的游步道上登山时不小心崴了脚,这一幕刚好被居住在山路边上的周竹妹看到了。于是,57岁的周竹妹第二天起就拿起扫帚,开始清扫登山游步道,这一扫就是4年多,老伴翁老伯也加入了清扫山路。

  沉睡千年的瓯窑之火重新点燃

  为将失传的瓯窑工艺重新拾回,瓯窑“非遗”传人陈景炜,和朋友们遍寻各处古瓯窑,反复查证了大量史料文献,在收集的旧瓷片中仔细研究断面和肌理,摸索瓯窑各时期坯釉配方以及釉下褐彩生产方法。同时,寻访当地村民,从只言片语的口述中寻找古瓯窑的蛛丝马迹。

  经过上千次的试验和创新,让瓯窑青瓷作为一种实用器皿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和视野,它隽永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跨越千年而来,成为温州文化源流的符号和悠久传统的标志,陈景炜让世界重新关注瓯越大地,也把这片土地上孕育的瓯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归国华侨自办“草根图书馆”

  龙湾永兴街道沙园村村民马振忠,自称“老马”。7年前,当时73岁的他毅然辞去国外服装设计工作,回到家乡前后共捐资50多万元创办了一个“草根图书馆”,免费为村民提供文化的精神食粮。

  几年来,马振忠累计购买书籍2.3万册,办出1300多个借书证,购置20多台电脑建立电子阅览室。现在这个“草根图书馆”已经成为温州市图书馆吉夫分馆,成为温州市图书馆阵地建设的村级终端,读者可凭借阅证享受全市11个图书馆“一卡通”服务,通借通还。

  把猪皮打磨成挽救生命的利器

  瑞安市人民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三医)的烧伤外科主任陈炯,耗费20年心血历经磨难改造猪皮代替人皮应用到烧伤患者的救治。不仅挽救了数以千百计重度烧伤病人,而且把抢救成本从80万至100万元下降到5万至8万元。

  陈炯带着团队连续没日没夜地反复论证试验了六年,经过反复实践应用证明,让技术国际领先水平,把猪皮打磨成挽救成千上百名烧伤患者生命的利器。为此,他荣获了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践诺三十多年照顾战友长辈

  三十多年前,瓯海籍战士周跃南和战友陈云生一起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前,他们约定“冲锋在前、不当孬种,谁要是倒下了,另一个人负责赡养他的父母”。

  战友陈云生不幸牺牲,周跃南无法平静,他放弃了进军校深造的机会,申请退伍回乡,为战友尽孝践行当初的承诺。陈云生的父母住在500多米高的山上,不愿下山,周跃南就筹资给老人建了新房,装上电视洗衣机等设备,为老人备上手机,时时电话联系,生怕老人出了什么事。就这样代战友尽孝,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

  洞头“顺风车”公益活动不断

  2014年3月,陈庆胜投身公益,成立了顺风车志愿队。送考生及家长助力高考、礼让行人宣传、慰问孤寡老人……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不断,在陈庆胜及队员们的努力下,不到一年时间,顺风车志愿队便发展到1800余人,登记车辆200多辆,实名认证500余人的规模,且人员和车辆仍在不断增加。

  顺风车联盟还开设了微信和QQ等平台,建立了自己的活动体系。志愿者时刻关注着平台上的动态车讯息,及时整合后发布出来,将搭乘顺风车的第一手消息分享给大众。

  勇于创新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自2001年2月进入浙江康泉电器有限公司以来,徐丰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实用家电技术,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逐渐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高管。

  他先后取得21项国家专利,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2项。他发明的高安全防电墙热水器填补了国内热水器技术的空白,是我国电热水器行业发展里程碑式的贡献。他还主持完成了康泉电器能效实验室建设工作,成为国家首批四家热水器能效标识能效效率检测实验室之一。2014年个人荣获省级“金锤奖”殊荣的青年人才。

  赤手空拳斗歹徒倒在血泊中

  51岁的王镇虎,1986年7月参加工作,坚守派出所基层民警岗位19年后,又从事国保大队工作10年。2012年3月3日上午,王镇虎因公出差到上海,在长途客车上勇敢制止盗窃,追回被盗现金。但当王镇虎走出上海长途客运总站时,遭到歹徒的疯狂报复,他赤手空拳与三名持刀歹徒拼命搏斗。最终,三名歹徒行凶后逃离了现场,王镇虎则身中四刀因流血过多躺倒在血泊中。

  实际上,王镇虎平时就是个热心肠。他曾工作过的原龙湾派出所、状元派出所辖区群众来所里办事,还常问镇虎在不在。

  劳模足迹遍布“治水”一线

  曾经,鹿城藤桥的戍浦江河口大闸周边地块闲置多年,荒草丛生,成了废弃物的堆放点。如今,这里建成了一个绿意葱葱的滨水公园,给藤桥外垟村的环境加分不少,为村民所津津乐道。

  这其中,印下的是市劳模郭文明一串又一串的足迹。作为一名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一直以来,郭文明都从事水利建设工作,先后负责了珊溪水利枢纽赵山渡引水枢纽工程、鹿城区戍浦江河口大闸枢纽工程等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

  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郭文明总是出现在治水一线,他的办公地点也几乎是从办公室搬到了该区的每一条河道旁,通过实地走访,了解每一条治理河道的具体情况。去年,郭文明在河道的巡查中发现地块荒废,经过一番实地勘察和周密的前期准备后,去年10月,戍浦江河口大闸滨水公园正式开建,如今已成一个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鲜花盛开、绿意盎然的公园。

  舍身忘死跳进海里救起妇女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8级的阵风让海浪异常地汹涌。一艘开往鹿西岛的客船在海面上逆风前行。眼看着快靠岸了,忽然涌来一股巨大的暗流,刹那间,船身左右摇晃,上下颠簸。

  春飞是鹿西乡的党委委员,当时正和妻子燕子在船上安抚着怀里熟睡的孩子。突然,一个人跑进船舱,惊慌失措地大叫,有一个女人掉海里了。春飞想都没想,就跑出去跳进了汹涌的海水当中。不久,几个结实的渔民把一个浑身湿透的妇女抬到了船舱内,春飞进到船舱后,也瘫坐在了椅子上。

  把基层群众当成最亲的家人

  30多年,1万多天,瓯海仙岩街道共产党员陈志莲每天不辞辛劳地骑车奔忙在基层的大路小路上,扶残助残,为当地残疾百姓送去一段段真情,一份份爱心。

  “684人,包括203个低保户。”陈志莲熟练报出全街道残疾人数。这个数量,在瓯海各街道中首屈一指。对陈志莲来说,基层群众就是她最亲的家人,自行车就是她最好的伙伴。她不记得换过多少辆自行车,只记得最耐用的那辆内外胎共换过不下20次,篮子和坐垫也共换过10来次。

  拿下我国第一张个体户营业执照

  1979年,章华妹在市区解放北路临街的一个小房间摆摊卖杂货时,还要躲着“打办”的人,因为一旦被抓住,轻则没收货品,重则要被割‘资本主义尾巴’去坐牢。可这样东躲西藏做生意的日子何时是个头?

  事情在第二年有了转机。国家出了新政策,只要办理营业执照就能名正言顺地做生意了。1980年12月11日,章华妹如愿以偿地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个体户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让她想不到的是:这张用毛笔填写的,附有她相片的营业执照,竟然成为了“中国第一”。

  年少时美丽的家乡“又回来了”

  陈照锦出生在苍南云岩凤山村。家乡留给他最深的印象的是少年时期美好的记忆。后来,家乡通了自来水,工业化带来了污染,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河道和井水渐渐变了浑浊了。小鱼也渐渐少了;家乡的树木也因为人为的砍伐变少了,留下的只是那两棵标志性的大榕树……

  如今,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里道路两旁的树又多起来,村里河道的水又逐渐恢复了清澈,曾经的美好记忆又回来了。

  收养六十多个弃婴续写生命

  南雁荡山方圆几公里之内没有谁不知道有这样一位出家人,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共收养了六十多个弃婴。

  陈光静年轻时出家,九十年代初一个深秋的清晨,她做早课时听到有孩子的啼哭声,循声寻去,找到了一个约三四岁满脸黑青紫色的小男孩。从此之后,这个孩子便暂时住在了道观里。在陈光静的帮助下,小男孩的先天性心脏病也治好了。

  也许是师太的事迹传得太广,那些家庭有困难有病无力医治孩子的父母一个又一个的把孩子放在道院门前,春去秋来道观里的孩子数量不断增加。

  状元亭一碗热粥温暖一座城

  夏天供应伏茶、早晨施舍热粥、端午赠送粽子、中秋分发月饼……龙湾状元亭从最初由状元桥村的三名退休老人发起,组建至今发展义工100多名,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形成了强大的辐射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参与。状元亭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传诵,一碗清粥悄然温暖了这座城。

  2012年4月份,状元亭拥有了营业执照——“状元亭免费施粥点”,这是全国第一家办出了“民办非企业单位”执照的施粥点。办理了营业执照后,状元亭施粥点还建立健全了财务制度,由义工担任会计出纳,并对经费使用进行严格管理,以多种形式接受社会监督,实现阳光化运作。

标签: 普通人|温情|好人好事 责任编辑: 施菲菲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