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专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十年特别策划——绿水青山富浙江
浙江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2015新增院士名单公布 浙江获大“丰收”, 6人当选
2015年12月08日 06:24:07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今日早报记者 纪驭亚

   浙江在线12月08日讯 (今日早报记者 纪驭亚)昨天,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

   浙江有6人当选为院士

  今年是中科院院士制度改革后首次进行院士增选。按照新的规则,院士遴选渠道较过去“收紧”,只有院士推荐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两种渠道,减少了非学术因素干扰;“谢绝”处级以上官员,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并增加了“终选”机制,今年的新当选院士将由具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投票产生。换言之,今年将考察候选人在更广学术范围内的认可度。

  在此背景下,今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2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共选举产生了70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8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中国工程院新当选的70名院士中,男性67人,占95.7%,女性3人,占4.3%;最小年龄47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56.2岁,比2013年下降0.7岁;60岁(含)以下的56人,占80%;61岁至70岁(含)的12人,占17.1%;70岁以上的2人,占2.9%。新当选的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34人,占48.6%;研究院所15人,占21.4%;企业及医院21人,占30%,比2013年增加8.5%,更多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当选为工程院院士,并有6个尚无院士的二级学科产生了新当选院士。

  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罗民兴、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树锋、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陈云敏、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大可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李家彪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前,浙大教师中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也已自主培养了两院院士6位,目前5位院士在海洋二所工作。

  新增院士中

  有8位浙大校友

  另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中还有8位浙大校友。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教授景益鹏(原杭州大学物理系1984届本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陈仙辉(原杭州大学物理系1989届硕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锁江(浙江大学化学系1994届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国良(浙江大学生物学系1985届本科)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研究员陈学东(浙江大学化工系1986届本科,1996届硕士,2004届博士),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罗安(浙江大学机械系1993届博士),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陈建峰(浙江大学化工系1986届本科,1992届博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新友(浙江大学农生学院2011届博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与中国轻纺产业的“不解缘”

  1982年春,作为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陈纯从厦门大学数学系考取浙大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硕士研究生。

  “当年计算机系招了4名研究生,其中只有我是外校考入的。因为全国招收研究生数量很少,竞争非常激烈,而我又是跨专业,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自学七八门计算机系本科专业的课程,难度应该是很大的。”陈纯后来回忆起,当时能有如此大的决心报考浙大计算机系研究生,还是事出有因的:当年还在象山一个海岛当知青的他,21岁时作为知青代表第一次来杭州,就被杭州迷住了。“后来在离开杭州的火车上我写下日记:回去后一定要更加努力干活,当好新一代农民,争取每年能来杭州开会。没想到,1977年高考制度就恢复了,我不仅来浙大读了硕士,还读了博士。”

  多年来,陈纯一直专注于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运用于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融合。作为第一研制者先后主持研制完成的“计算机丝绸印染花样设计分色处理及制版自动化系统”、“纺织品数码喷印系统”、“地毯混色数码喷印系统”和“图像自适应数码精准印花系统”等四个工程系统,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为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计算机丝绸印染花样设计分色处理及制版自动化系统’是一个集计算机系统、图像图形处理系统、光鼓扫描输入和印花激光制版机于一身的全新设备。初出茅庐的我承担这么大的系统的研发,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那时计算机和外设都非常简陋,仅仅为了节约内存就要花很多脑筋,现在看来是毫无作用的劳作在当时可能就是成败的关键。整整三年,我几乎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浙大和杭州丝绸印染厂,经常是通宵达旦地工作,和课题组的成员一次次修改程序,调试分析。很幸运项目终于在1989年完成,当时该项目在技术性能、结构等方面上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随后我们又进行了产业化开发,全国各地丝绸印染厂排队来买。”陈纯后来也曾撰文回忆,这个项目的研发经历对他的影响之深可谓是刻骨铭心,以至于后来他的很多科研工作都建立在纺织业的基础之上。

  可以说,他的三十多年研究工作与中国轻纺产业的改造和提升紧密结合,尤其在大型智能轻纺装备的原始创新上屡获突破,不断开创出“第一”,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级奖项。

  李家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

  东海部分海域大陆架划界案,他让日本委员哑口无言

  李家彪长期从事海底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研究,在大陆架划界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和贡献,开拓了海洋维权应用新领域。他是中国边缘海两期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大陆架划界和中国大洋中脊调查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

  1989年,李家彪从同济大学硕士毕业回到杭州,进入了宝石山脚下的海洋二所。1992年,李家彪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项目,被派往法国学习。

  李家彪的努力是出了名的。1997年,李家彪在海上度过200多天,上小学的女儿几乎大半年没有见到他。而21世纪开始的10年间,我国大陆架划界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这两个大项目几乎同时开展,身为两大专项首席科学家的李家彪更是在科考船和飞机上度过了大部分时光。

  在家时,李家彪会长时间窝在饭厅工作,被家人戏称为“饭桌边的科学家”。饭桌高度不够,就在电脑下垫几本书,吃饭时家人将饭菜端上桌,他推开电脑就能吃饭,吃完把电脑挪回来。

  时间到了2012年,针对邻国日本演出的“购岛”闹剧,我国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中国东海部分海域大陆架划界案,并将次年在联合国的答辩时间选在了二战中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月15日,这引起了日本国内的高度敏感。

  整场答辩分为科学与法律两个部分,作为中方的首席科学家,李家彪负责科学部分阐述占了整个答辩案的四分之三。准备充分的李家彪不仅强调了中方的科学依据和划界准则完全符合《公约》的规定,更引用了日本科学家的相关观点进行佐证,而曾在国际刊物上发文赞同中方划界理念的日本科学家正是这位日本委员的导师。当这份答辩书交到界限委员会时,日本委员看着自己导师的佐证哑口无言,难以提出新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树锋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霸”高中时还是校田径队队员

  杨树锋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地构造学、造山带与盆地构造。发表论文15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3篇,EI收录论文33篇。他的研究成果获国家和省级奖励多次。

  昨天,记者从浙大地球科学学院师生处了解到,杨树锋生活中很低调,是一位深得学生爱戴的老师。而他的高中母校杭州一中(现为杭州高级中学)昨天早上看到消息后,也马上给杨教授打去了电话贺喜。据介绍,杨树锋也是杭高的第50位院士校友。

  杨树锋在1963年时入读杭州一中,是理科试点班,相当于现在试验班的学生。当时,他还是杭一中田径队的队员,不光学习好,体育也好。他当年的化学老师吴文刚还记得这个“人长得黑黑,虽然个子不高,但身体很结实”的学生。吴老师说,杨树锋是个非常好学的学生,尽管一周只上两节化学课,但杨树锋总会准备好很多问题向老师求教,实验课做实验也很主动。不过杨树锋自己很谦虚,说自己的成绩只能算还可以。从他当年的成绩单可以看出,当年他的代数、三角的成绩很好。

  当年上大学,可不能像现在一样自己选专业。杨树锋进大学时,还是第一次听说自己这个”矿物岩石”的专业,不过后面倒是越读越有兴趣,一路念到博士,在这个专业钻研了几十年。

  杭高的老师告诉记者,杨教授和另一个浙江院士李兰娟是同届毕业生,但因为历史原因,杨树锋和其他杭高老三届同学毕业时都没有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也没有拍毕业集体照。不过多年来,杨树锋心系母校杭高,曾多次返回母校,并将自己的著作赠于杭高图书馆。昨天在电话里,杭高老师已和杨教授约好,明天会让学弟学妹送去补发的毕业证书。杨教授听到这个消息,在电话的那头也十分高兴。

  -陈云敏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年前描绘的垃圾填埋蓝图正逐步变成现实

  陈云敏是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

  其实,自1979年走进浙大求是园,陈云敏就一直琢磨着在软土地基上造房子、修路,怎样更牢固、更安全。在国外,岩土工程是一项被称为“dirty shoes”(脏鞋子)的工作。但陈教授却埋头和大地打了几十年交道。

  沿海地区的土体通常比较软,含水量比较大,在软土地基上进行高速公路、地铁、电厂等重大工程建设,对地基的承载力是个很大的挑战,一旦“不堪重负”,土体结构就会发生灾害性变化,造成严重的后果。

  陈云敏做的工作就是先搞清楚软土的特性,土体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然后想办法控制住这种变化。这有点像医生给病人看病,所不同的是,大地本没有“病”,因为人类要在上面造房子、修公路等工程建设,那些对建设不利的特性也就成了“病”,需要“下药”去控制。

  多年前,课题组自主研发了一系列仪器,能实时监控土体结构的破坏过程,这些仪器不但能用于实验室、物理模型,还能直接用于重大工程的现场,并研究出在软土上造房子、修路,怎样打桩,房子、公路的沉降最少。

  除了软土,1995年从荷兰学成归来的陈云敏也在关注垃圾填埋。这个听上去很不起眼的事情,他却一头扎了进去。

  “垃圾填埋是一个复杂的土木工程问题。就好比建坝,只不过库区内不是水而是垃圾。垃圾堆体内部有复杂的生化反应,工程性质不稳定,对‘坝’的建造,技术要求更高。”陈云敏说,从理论研究到实验技术,历时10多年。陈云敏带着学生在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系统地做了我国首个垃圾工程特性现场试验。团队研发的灾害防控技术,可以做到分层高效排水,水平和垂直的导排井同时工作;水往下导排,气往上抽提。截至2013年,这套技术目前已应用于我国具有填埋气发电条件的18个大型填埋场,每年新增填埋气收集量2.06亿立方米,碳减排量173万吨。陈教授当年描绘的垃圾填埋蓝图也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罗民兴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发表的论文被六位诺贝尔奖得主引用过

  罗民兴主要从事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理论的研究。他在标准模型与弱电实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粒子物理学近25年来的重要进展之一。他理清了标准模型不同重整化方案的等同性,为检验量子规范场论提供了自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与合作者建立了一个系统分析高精度实验的理论分析框架,为理论指导实验和实验验证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

  罗民兴系统研究了一般非阿贝尔规范场准确到二阶的重整化群方程,并将之应用于标准模型。这些结果已成为标准模型精确计算的重要检验基准。自2012年发现希格斯粒子以来,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希格斯粒子质量与真空稳定性分析。

  罗民兴提出并证明超对称规范场论和量子色动力学的散射振幅递推关系,将递推关系应用于现实物理理论,为高效计算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标准模型背景提供了新途径。他将微扰量子色动力学应用于缪子反常磁矩分析,进而强化了理论对希格斯粒子质量的限制。

  罗民兴所发表的论文迄今共被引用超过2500次,引文作者包括六位诺贝尔奖得主,六位狄拉克奖得主,五篇论文长期被国际粒子物理数据组(PDG)引用。

  -陈大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热带海洋对全球大气有何影响,去问问他吧

  陈大可长期从事物理海洋学基础研究,在近海、大洋和气候研究领域都有深厚造诣和重要建树,他以ENSO和海洋混合这两个显著影响学科发展并极具应用价值的焦点问题为主线,取得了系统的原创性成果,推动了物理海洋学基础研究的发展。主导或参与撰写了多份国家层面的战略研究报告,为我国物理海洋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比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地球气候系统里信号最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年际变化,因而理解和预测ENSO是众多大型国际计划的聚焦点。陈大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参与“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TOGA)国际计划以来,一直致力于ENSO的预测和可预测性研究,特别是基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第一代ENSO模式,从新的学术思想和技术角度出发,主持开发了第二至第五代ENSO预测系统。这些系统在过去十多年里被广泛应用于实验性和业务化预测,是国际气候与社会研究所(IRI)及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发布预测的主要依据之

  而湍流混合是流体力学的经典难题,也是现代物理海洋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海洋模式中对混合过程的表达直接影响模式对大洋环流、生态系统乃至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陈大可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海洋混合的机制、模型和作用,解决了海洋混合研究的若干理论和方法问题。

  此外,他还针对湍流混合创建了一个基于机制研究的垂向混合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海洋与气候模式系统。同时,陈大可还研究了热带太平洋的季节变化以及一系列关于近海混合及其动力和生态效应的原创性研究。

标签: 院士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