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6日讯 如果忘了带钱包,你能撑多久?10年前,这或许会让一个人寸步难行,但在今天,只要有手机,过一周也没有问题。
智能手机已经逐渐成为“身体的一部分”,金融服务也因此“随身携带”了。个人消费、支付结算、理财投资、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的各个场景,都已经可以在移动端轻松实现。远程开户、虹膜识别、刷脸支付这样“科幻”的画面,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现实。
几年前,当互联网企业像初生牛犊一样闯入金融行业时,是裹挟一切的姿态。古老的金融行业与新兴的互联网思维激烈碰撞,火花四射。
但,谁都没有颠覆谁。最初的碰撞之后,是相互学习,相互渗透,金融行业与互联网行业携手创新。传统金融企业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后,越来越讲究数据挖掘和“用户体验”;互联网公司在经历成长的烦恼后,越来越重视“风控”和安全。今天,金融服务已远不止银行柜台和ATM机,而是在移动互联的世界里,无时空限制、无间断服务,低成本、高效率地运行着。在部分银行,超过90%的个人业务已经可以通过电子渠道完成,而互联网企业的金融触角已经伸向基金、保险、理财产品、消费贷款等多个领域。“普惠”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最重要特征。普通居民,小微企业,这些被以往的金融服务所忽视的群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今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的同时,也提出支持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互联网支付机构、网络借贷平台等,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融资需求。
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将成为行业最大的催化剂。而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最本质的竞争,仍然是品牌和服务的竞争。创新永无止境,机会属于懂得市场的人。本报记者张远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