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月23日(浙江在线记者/吴振宇 编辑/汪江军)杭州申办亚运成功是2015年浙江最受瞩目的新闻之一,但欣喜之余人们发现,这座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履历”却并不丰富。对于杭州和浙江,实现节俭而精彩地举办一届亚运会,让亚运财富最大限度地造福社会,将成为未来数年间的一个深刻命题。
浙江省“两会”期间,体育界别政协委员围绕杭州亚运和浙江体育事业展开了探讨。
亚运带来梦想:让体育文化深入每个人的心灵
“老师,我也想参加亚运会。”当杭州成功申办亚运的消息传来,省政协委员、杭州陈经纶体育学校的游泳教练朱颖听到了孩子们这样的心声。
也许孩子们的愿望还只是美好的梦想,但浙江竞技体育的实力依然保持强劲态势。朱颖告诉记者,就在前不久举行的首届全国青运会上,我省新生代游泳选手崭露头角,预示着“浙江水军”依然有望在亚运会上继续创造佳绩。
“亚运会的举办是一个极为宝贵的契机,浙江体育事业发展可以说大有可为。”省政协委员、温州医科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院长滕青则认为,亚运不仅仅是选手的舞台,也为浙江的体育文化乃至社会发展注入全新内容。
目前青少年身体素质下滑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省政协委员、杭州市体彩管理中心主任金煌就指出,应该进一步改变目前重视文化教育和忽视身体素质的教育理念,亚运会就能够发挥一定的助推作用。
“杭州将举办的亚运会,将是一次体育文化的深入交流,一些原本在我们身边开展较少的项目,也有可能以此为机遇,引入到浙江社会体育文化当中来。”金煌说。
亚运带来变革:构建体育人才崭新培养模式
在去年八月的鸟巢,浙江选手谢震业作为中国男子4×100米接力的成员,夺得了一枚宝贵的田径世锦赛银牌,让中国的亿万观众为之振奋,也引发了省政协委员、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余明亮的许多思考。
“要培养出更多的谢震业,需要对现有的训练模式进行改革。”余明亮说,目前各地积极推动发展校园足球,田径运动也可以立足普通中小学校园,在不影响文化知识教育的前提下选拔优秀的体育运动人才。“不耽误文化学习,不耽误技能培养。”
朱颖、余明亮等体育界别委员都认为,目前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应该进一步改革,尝试专业体育学校和普通中小学联合培养青少年选手,通过“体教结合”让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综合素质获得更加全面的培养,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竞技体育最终的成功者只是金字塔顶的少数,但大量的竞技体育人才仍然是社会体育事业的宝贵财富,应该为他们的发展构建更广阔的平台。”朱颖还说,深化国际交流是推动竞技体育训练手段改革的重要路径,应该为体育人才的出国培训创造更多条件。
亚运带来资源:场馆建设造福社会体育事业
“亚运会能够为杭州乃至浙江留下丰厚的体育资源。”对于省政协文卫体委副主任、省体育局副局长吕林而言,完成好亚运会的筹办工作,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吕林认为,举办亚运会能够带来深远的影响,最突出的就是体育人才的培养储备和体育文化的培育,此外,大量场馆建设可以在未来服务于社会体育事业。
金煌指出,参考2010年广州亚运会,共有比赛项目42个,主要投入使用场馆设施53处,杭州市区现有和在建的场馆尚无法满足亚运会的需求,如果对场馆设施建设改扩建缺乏统筹分析和规划,极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或闲置。对此,金煌提出建议,提前成立由亚运会组委会、相关政府部门等专业机构及社会人士组成的专家组,就场馆建设及其合理使用进行筹划建议。
余明亮则指出,目前在部分地区还存在着体育场馆及附属场地设施被用于其他经营活动的现象。“体育场馆作为重要的公共设施和社会资源,应该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服务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和公众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