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5日讯 每年的省政协会议首份提案往往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本次省政协会议上,首份提案是民进省委会提交的《以“五民建设”为抓手推进我省村镇高水平小康的建议》,它将目光聚焦在如何补村镇这块短板上。
这份提案在会前已经做了大量“功课”:民进界别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当下,我省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主要在887个乡镇和2.79万个村。乡镇和农村正面临不少发展问题与困扰,比如发展方向定位不准、规划布局不合理、产业经济创新和市场主体培育不足、基础设施硬件滞后、公共服务品质不高、社会治理差等。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丰硕,为我们赢得全局工作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必须看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还很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做好脱贫开发工作,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在我省迈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三农”问题是我们必须始终予以高度关注的课题。浙江在“三农”方面取得的成绩名列全国前茅,从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7元,到2015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125元,浙江农民收入从破万元到破两万元只用了六年时间,创造了连续31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的纪录。
这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农村工作不断走上新台阶。
不少读者至今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本报曾报道过“一只梨卖五元钱”的故事,说的是在慈溪市周巷镇,一片“高价”果园产出的8万公斤黄花梨销往香港市场,批发价达每公斤12元。由于每个梨都在0.4公斤左右,算起来平均每个梨值5元。这在当时的中国确实称得上是一个“奇闻”。而这“奇闻”的背后,正是中国农业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经过多年发展,农业科技和作物品种不断推陈出新,如今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层出不穷,类似“5元梨”这样的故事已不再成为新闻。近年来,随着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浙江的高效生态农业路子越走越宽广。作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浙江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生态增收的比重正在增加。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上,本报记者曾记录下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来参会的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参观了美丽的松阳县,一个现象却让这位经济学家困惑了,成片的柿子熟透了,却无人采摘。在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周教授发现,虽然柿子是当地的特产,但农民将这漫山红遍的景色作为旅游产品“卖”给来此度假的游客,收入是从前在市场上卖柿子的好几倍。
从5元梨到景观柿,这当中折射了乡村发展思路的拓展,从过去只盯着土地本身的产出做文章,到如今的“卖景观”,这不就是用实践对“两山理论”作出最生动的诠释吗?
此次民进省委会提交的首份提案提出,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以“美丽民宿、美丽民居、美丽民街、美丽民企、美丽民治”建设为组合拳,助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真可谓切中肯綮。
迈入“十三五”,我们应坚持立足“牢牢守住生态红线”这一基本点,通过政策扶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途径,不断丰富包括农家乐、民宿经济、美丽乡村等在内的美丽经济新形态。
在此希望,随着省两会时间的开启,我们能听到更多这样带着问题意识的“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