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丽水 正文
龙泉:且不负青山绿水情
2016年02月26日 05:22:33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陈潇奕

  清清龙泉溪

   浙江在线02月26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陈潇奕)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龙泉是浙江省的重要生态屏障,是瓯江、闽江、钱塘江“三江源头”。其境内水系发达,千丝万缕地错落在龙泉大地,纵横起生命之源的血脉,整座城市因水而美,也依水而兴。

  随着城市的兴起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一路走来,龙泉市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探究人与水和谐发展的重要关系,多措并举,切实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先是2009年率先在全省推出“河段长制”,启动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自2014年起又以“五水共治”为契机,大力推进治水“十大工程”,努力做到工业园区治污系统全覆盖,进一步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同时还通过技术、理念双重创新,首创生态化综合治理模式,多方发力,共同助力“五水共治”。如今,龙泉市水清岸绿,碧波涟涟,焕发着山城水乡的清秀模样,以卓越的治水成绩,成功位列省治水办公布的2015年全省30个“清三河”达标县(市、区)之一。

  大创新——

  立足科技,探索生态化综合治理

  山水林田湖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尤其对于地处山林之间的龙泉而言,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而治污,不仅仅是一种还水以美的环境净化行为,它还是一个切口,一个跷跷板,带动了更多产业方面的发展与突破,蕴藏着难以估量的意义与价值。

  生态农业一直是龙泉市的一大特色。依托当地产业优势,龙泉人以创新为驱动力,以民生福祉为目的,不断进行着探索与研究,期间的每一次尝试都显得弥足珍贵,都是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不懈挖掘与用心培育。也正是源于这份执着,以兰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首的一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基地成为“五水共治”成效的一大缩影,开辟出了惠民生、保增收、聚民心的好路子。

  在兰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立有两大循环模式,一种是以养殖场为中心的“猪—沼—作物”小循环模式,让所产沼液通过管网直接输送至周边作物,就地消纳沼液;另一种是以有机肥厂为中介的“养猪场—猪粪+废弃菌棒—有机肥—作物”中循环模式,让养猪场产生的猪粪和食用菌基地产生的废弃菌棒通过有机肥厂进行回收综合利用,供应到全市高山蔬菜、茶叶、水果基地,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保证所产农产品质优有机无公害。借此,兰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构建起山区资源循环利用的总体框架,形成产业间互为依赖、互为循环的区域性生态农业系统,全力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样本。

  据估算,该园区有机肥加工厂年生产有机肥2万余吨,实现了对全市60%畜禽粪便和50%废弃菌棒的集中处理。而借助“猪—排泄物—作物”这一生态循环模式,解决就业2000余人,受益农民6200余人,农民人均增收1.21万元,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此外,龙泉森林覆盖率高,每年竹木加工产生的废料多,同时龙泉及临近的庆元、云和、松溪、浦城诸县也是香菇、黑木耳的主产地,每年生产后废弃的菌棒就超过20万吨,传统的废弃菌棒处理模式容易造成河道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浙能龙泉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采用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进行二次利用与回收,年消耗木屑、竹屑、废弃菌菇棒等生物质燃料25万吨,平均每吨发电600多千瓦时,至今累计发电10428.75万千瓦时,在为社会输送清洁能源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增加了9800余万元的收入。昔日农家无处堆放的废弃物,如今华丽转身,成为电厂发电的核心“动力源”。

  全覆盖——

  源头入手,规范生态产业园区建设

  水环境问题,表面在水里,问题在岸上,根子在产业。不可否认,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龙泉市区域内耗水量相对增大,而其中低小散产业更是水污染的主体,因此要治水,先治企业污染。

  “在大力发展‘工业强市’战略的同时,我们也高度重视生态园区建设,从污水整治入手,始终坚守发展与生态这两条底线。”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龙泉分区(浙江龙泉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说道:“‘十三五’时期,工业园区还将继续围绕转型升级、项目双进、产业培育、环境提升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推进园区开发建设,同时加大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力度。”

  21家企业进行烟囱除尘设施技术提升改造,全面完成园区有工业废水、烟尘废气排放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整改建设,并通过日常巡检、宣传培训等方式强化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提高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率。

  而在龙泉市[垯] [砰]石街道金岗工业园区,更是融合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建立起一个集PH值、GPRS监测系统、监控探头、监控中心“三位一体、人机结合”的生态环保监管体系,开启信息收集、全程监控、智能预警的治水新时代。园区37个污水处理口都装置着PH值GPRS监测仪,可以进行精确定位,一旦发现企业排放的污水值异常,监测系统将自动报警,并及时把异常数据及相关企业信息发送到管理员手机上,从而实现“一机”在手、决胜千里的治水新目标。

  如今,管理人员无需亲临现场,就可以通过分布在各处、各点的监控设备,及时查看各污水排放口、工厂工人操作的真实情况,从而实现对42处污水处理现场的同步监督管理。集高清化、网格化、智能化为一体的监控中心,在降低支出成本的同时,极大提高了监督效率,进一步加强污染源的监管力度,彻底将污染源扼杀在“萌芽”之中。

  深发力——

  因地制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在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大到工厂企业,小到每家每户,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水已经牢牢嵌入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掌握着人类生存的命脉。

  还一江清流给自然,还一河碧波给百姓。治水,不仅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纵深发展,其也是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助推器,通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紧密结合,切实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绘制了一幅人水和谐的美丽图景。

  在西街街道下樟村有一处种植美人蕉、绿草皮的人工湿地,这里的美人蕉株株茁壮艳丽,它们汲水而生,随风摇曳,偶有小鱼徜徉水草之间,嬉戏玩耍。看似普通,然而就在地底下却埋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扮演着全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重要角色。层层过滤,经过这道污水处理终端后,原本散发着臭气的污水变成汩汩清水……如今,像这样的小景观在龙泉市已经“遍地开花”了,不仅美化了大地,同时还发挥着重要的治水功能。

  所谓高手在民间,各大乡镇也不甘落后,扎根当地,相继开创出新的治污模式,亮点纷呈,成效显著。如城北乡针对东书村聚集人口多、占地面积广的特点,创新“东书模式”,通过给垃圾桶贴上“身份证”,切实做到见桶知人;给垃圾制定“行程表”,切实做到定点投放;为农户排出“清洁榜”,切实做到定期督查;和邻村打好“联合牌”,切实做到联动治水。

  此外,城北乡还着力打造“无公害生态田园”,开创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的先河。方西大米种植户林日龙说:“自开展‘五水共治’以来,全乡都在做‘无公害生态田园建设’。这不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让我卖方西大米也更有底气了。”

  岩樟乡石坑村探索实施“垃圾分类”模式,按照“区别分类、区别存放、区别处理”原则,将生活垃圾分为建筑垃圾、废弃酒瓶、可回收垃圾、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5类,给每家农户免费发放两个提式垃圾桶,用于收集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要求农户按照垃圾类别进行分类投放。截至目前,全村共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24个,废弃酒瓶投放点2个,建筑垃圾投放点1个。

  岸上污染源被切断,生活污水截污纳管,龙泉市的水质改善立竿见影,让这座城市重新洗尽铅华,回归到质朴纯真、天蓝水净的本色。美丽,需要坚守。为了定格这方秀山丽水,龙泉全民治水,上下联动,步履不停,一个清丽、富裕、生态的现代化生态型山城水乡款款而来,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凝聚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

标签: 青山绿水 责任编辑: 吴盈秋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