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2016全国两会 > 浙报全媒体报道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葛明华——杜绝医院号贩子 诊疗制度须完善
2016年03月05日 06:58:54

  浙江在线03月05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丁谨之)初次见到全国人大代表、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是在杭州之江饭店。尽管那时,距两会召开尚早,但他已提前进入状态,热情地与诸多媒体朋友分享自己对当下社会热点的思考。

  捏在手中的几份议案,字里行间勾勾画画,四角已是微微卷起。尚未轮到发问,我低头偷偷一瞥,“杜绝医院号贩子”这几个黑体加粗的大字便映入眼帘。我有些好奇,这个近期引发社会热议的难解之题,葛明华代表会开出怎样对症的“药方”?

  2016年春节以来,怎样治理医院“号贩子”问题,在舆论场中逐渐升温。继“女孩痛斥号贩子”的视频在网络热传后,国家卫计委就整治医院“号贩子”问题公开回应称,将会同相关部门采取严打措施并出台方案。“这件事引发了更多人对医院‘号贩子’的关注,但其实这并不是个新问题。”葛明华代表说。

  医者,需有恻隐之心。身为头颈肿瘤专家,葛明华代表每周出诊一次。“每次放出50个号,但实际上我大约要看60个患者。”葛明华代表坦言,自己的号不好挂,放号几分钟后就告罄。因此,这多出来的10个号,他会酌情安排给那些远道而来却长期挂不上号的患者。

  挂号难的背后,是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这正为“号贩子”提供了谋利空间。“大型医院专家门诊、就诊需求大的科室号源,都有数量限制,知名专家因其科研、手术等任务重,一般每周出诊半天,甚至更少,而患者数量却居高不下,更加剧了这一矛盾。”葛明华代表说。

  他还指出,对预约者身份信息的核对相对宽泛;医疗机构及预约机构对“号贩子”没有执法权,医院对“号贩子”的批评教育和管理,威慑作用有限;我国患者不习惯预约挂号等,都导致了全国范围内医院“号贩子”屡禁不绝。

  “趁今年两会,我想把浙江经验向全国推广。”葛明华代表告诉记者,我省多年前就开始推行实名制挂号,并推出了整合全省医疗资源的网络预约诊疗平台,由此基本杜绝了医院“号贩子”。

  “当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做得更好,我建议加大对‘号贩子’的打击力度,与公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严打倒号、贩号行为。”葛明华代表说,“‘号贩子’扰乱正常的医疗秩序,侵害了医疗资源,妨害社会管理,属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对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行政处罚;另外,将‘号’作为商品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可以‘非法经营罪’加以惩处。”

  葛明华代表还将在两会建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出台刑事案件追诉立案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号贩子”的司法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刑法》相关条文进行完善。

  “当然,要治标也要治本。”葛明华代表把根除医院“号贩子”的目标,寄托在分级诊疗和有效的转诊服务等制度建设上。“内部号源的管理也不可忽视。”针对日前媒体曝光的某大型医院保安参与贩号,葛明华代表指出可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取消手工加号条等方式,建立退号随机投放机制,并严肃处理参与贩号的医院内部人员。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浙江日报记者 丁谨之 编辑: 胡芸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