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3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裘一佼 邓国芳)不少人仍对春节期间社交平台上各种“返乡日记”记忆犹新:从描述家乡面貌的变化到感怀儿时记忆,从展示城乡之间的碰撞到担忧乡村的未来。人们以不同的笔触和形式分享着各自的返乡见闻和感想,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微信朋友圈里的热门话题。
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迁。今年,不管是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还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大段阐释,无不透露着一个重要的信号——那里有中国更大的未来,那里有一个巨大的引力波,那里有一个巨大的发展命题。
乡村引力波,能量有几何?从2003年开始,浙江以10多年的持续接力,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乡村迎来蝶变,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如何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也是浙江“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的具体体现。
在浙江代表团,在住浙全国政协委员之中,记者惊喜地找到了3份代表委员写的“乡村笔记”,内容从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到文化重建、人心重塑,虽然角度不一、风格迥异,但拼接着一个美丽乡村的新目标:气质。
乡村引力波,气质何来?请看代表委员的乡村观察——
乡村气质
来自以农为本
【代表名片】
陈剑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我心目中的美丽乡村,就是以农为本,山与水的呼应、城与乡的互动、静与动的互补、古与今的对话、中与西的合璧。”这段话,是陈剑平代表去年领衔为金华一个小村做养生复合综合体时写下的感悟。从事农业科研30多年,这位曾破解困扰国际植物病毒领域30年科学难题的科学家说,这是他的学术“跨界”。
桐庐的环溪村、安吉的高家堂村、江山市大陈村……在省内,一大批村庄已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但陈剑平代表反问:“它们的辐射能力够不够强?带动能力够不够大?农村的产业和就业机会够不够多?”
全国两会期间,陈剑平代表利用空闲时间修改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现代农业综合体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报告,那是他在2012年启动的一个项目,针对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现代农业综合体。
我们常常听到的是“城市综合体”,在陈剑平代表看来,现代农业综合体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综合开发平台,由多元融合的产业系统、支撑引领的科技系统、创新创业的经营系统、质量可控的食品系统、互联网+流通系统和多重组合的投融资系统组成,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
“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我认为首先要有全球视野、历史关切,要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做好规划。政府对一个区域的小镇群体建设要有高标准、系统、有机有序的体系设计,小镇既要有特色,又要功能互补、建成后成为一道风景,而不仅仅是盆景甚至孤岛。”在代表小组讨论时,陈剑平代表笑称自己从微观研究“跳跃”到宏观思考。
“要站在全球的角度,以最高的标准来做。至于小镇建设,也要在区域发展框架下进行科学、系统设计,高标准、高水平、以农民为本,科学把握生物多样性、文化多元化和市场多样性,处理好产业导入、经济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注重可持续发展,少一点失误和败笔,尽量避免破坏性、翻烧饼和走回头路。”陈剑平代表说。
乡村气质
来自活力产业
【委员名片】
张波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看来,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已激发出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一直关注美丽乡村建设的张波委员,写下这段话。
3月11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张波委员被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邵琪伟的发言所吸引——旅游业在扶贫攻坚中大有可为。
很显然,大会发言所指向的,是需要扶贫攻坚的中国农村。但张波委员想到的是浙江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的未来。“当资本流向农村、青年回归农村、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也意味着城乡差距会越来越小。”她说。
舟山,南洞艺谷,海风浸润着乡村。色彩浓烈的渔民画,白墙黛瓦的农家院,文艺与乡村的结合,让这里的发展变得创意无限。“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用创新和实践,驱动着农村发展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张波委员说,这就是新经济。
乡村独特的气质,能让不同形态的产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张波委员希望,面向未来,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抓住资本下乡、产业崛起的契机,优化服务设施,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成为“新经济”中的主角。
这次来京参加两会,张波委员带了一份名为《打造休闲农业“升级版”,培育农村经济新亮点》的提案。她认为,随着“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美丽中国”国家战略的推进,休闲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新亮点,发展空间无限,发展潜力无限。
“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指导,积极打造休闲农业升级版,把农村经济的新亮点培育好。”她说。
乡村气质
来自文化根性
【代表名片】
许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山水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风景,更在于它能以其望境来实现人的山水化。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园正是青山环绕的校园。”今年新学期开学,许江代表在全体同学面前,讲述着他写下的这段话。
行走在浙江的许多美丽乡村,不少村支书都会自豪地说,我们村的规划,是出自中国美院。“象山校园的设计保留了原有环境的山和水,完全是一种乡村田园的感觉,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其实就是生活在乡村,所以我们的灵感也来自乡村。”许江代表说,乡村早已不是地理的概念,而是乡土中国普遍蕴含着的特质和文化。
2015年5月27日,《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在北京正式发布。走过10年,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浙江生动的“美丽乡村”实践成为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的重要依据。
“乡村的气质,存于‘根性’,所以美丽乡村建设也要保留和尊重乡村特有的格局。”许江代表说,“我们为什么喜欢乌镇?那是因为乌镇有它的风格,枕水而居,独一无二,不仅体现在它的建筑上,更体现在它的整体规划里,这样我们才不会被一大片建筑所淹没,能真切地感受到令人幸福的、传统的东西。”
“令人幸福”,许江代表认为这是美丽乡村建设最重要的落脚点,完善了浙江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到“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全域化生态格局。
放眼浙江,美丽乡村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比如在永嘉楠溪江,古村落之美让人震撼;在东阳花园村,新农村建设让人振奋;在德清莫干山,山水与人文交融让人沉醉,“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任务,就是因地制宜将村庄‘活化’,用现代的理念呈现乡村最美的那一面,乡村才能活在年轻一代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