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2日讯 身材高高瘦瘦,鼻梁上永远架着一副眼镜,一双手因为常年工作早已变得黝黑,而就是这样一位身着深蓝色工作服,穿梭在各个大型设备之间,看似普通的人其实是我市首届“瓯江技能大师”、浙江省首席技师——黄联鑫。
也许有市民没听说过他的名字和事迹,当你随手拿起一支温州制造的笔,就很有可能出自黄联鑫打磨的模具。按理说,今年62岁的黄联鑫应该早已退休在家,过着轻松怡然的生活,但是事实是,他不仅没有退休,还战斗在一线,甚至对于一些技术事宜还坚持亲力亲为。在业内人士的眼里,黄联鑫就是一位制笔模具的“痴人”。而黄联鑫却不以为然,他觉得时代在不断进步,自己的技术也要不断精益求精才可以。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黄联鑫说:“两只手永远是黑的,工作服永远穿在身上,坚持工作在一线,这就是当代‘匠人’应有的形象。”
曾用一套房子钱换一台设备
黄联鑫与其他老总不一样,他选择把办公室设在喧闹的生产车间的一个角落里。办公室空间很大,但除了一个沙发、一个茶几之外,剩下的空间则全部都摆放着制作模具的精密机器,甚至连办公桌上都摆放着一台测量仪和一台显微镜。
黄联鑫对走访的记者说,之所以会在办公室内摆放这么多机器,是为了可随时检测模具、绘制图纸。“办公室门一关,我就可以专心搞研究,办公室门一开,我就可以把研究立刻投入车间进行实验、生产。”黄联鑫说,有时候为了一个发现研究,他一天要进进出出办公室几十次,甚至上百次。
“这台设备已经陪我‘南征北战’了20来年。”黄联鑫指着其中一台英国Aberlink测量机介绍,虽然当时并没有客户提出更高的要求,行业标准也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为了能把模具的精准度再往小数点后面多进一位,追求极致和卓越的他毫不犹豫地以20多万元的价格买下这台设备,而这笔钱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当时几乎是一套房子的价格。业内人士都说黄联鑫“疯”了,但是他却说:“人家攒钱买房子,我攒钱买设备改进技术工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出好模具。”
正是因为黄联鑫对模具的专业和专注,为他赢得了与日企合作的机会。“记得那家企业要我先测量一个模具的尺寸,我就用这台设备去测,最后结果跟他们的只相差0.0005毫米,他们觉得这很不可思议。”黄联鑫说,日本人对细节和精密度要求很高,这样的结果他们非常满意,与我们也成为了长期的合作伙伴。
32年的打拼换来一个个发明成果
黄联鑫专注在笔模行业打拼已32年之久。凭借着自身过硬的技术和对模具技术的狂热追求,他填补了我市制笔行业一个又一个空白。
像上个世纪,我市制笔行业配套的不锈钢笔尖只能依赖国外进口,由于缺乏技术支撑,生产十分被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黄联鑫主动赴瑞士、印度等地考察学习,大胆引进加工机床,通过专研掌握了笔尖的生产技术,并带动了温州地区制笔行业的整体技术提升。
“每次遇到困难,我都会想尽办法去解决它。如果一时半会解决不了,我就专研它,直到找到新的解决之道。而这些解决之道最后都成为我的发明专利。”从中国文具行业第一副哈夫双色笔套模具,到第一副水性笔储水器模具,再到带有备用笔芯的水彩笔,黄联鑫已取得的国家专利有几十项,但他前进的脚步“根本停不下来”。
目前,黄联鑫正在提升完善一台成本超低,产能却很高的132笔后塞非常规全热流道模具。记者在文泰笔业的车间看到这套模具的设备,全自动操作,通过它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无废料,而且价格只有一般热流道模具的十分之一,同时也更节能高效。“为了打磨这套模具,我已经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甚至于为了解决这套模具设备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我已经先后拿到了9个专利证书。”黄联鑫说,当初他与同行交流,大家都觉得做成这样一套“完美”的模具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不放弃,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创新中解决问题,最后终于通过不懈的努力,得到成果。“目前,这个机器还有不够完美的地方,我还在继续研究跟进。一旦成果出来,相信应该能达到比日本德国还要领先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他发明一项“通气测量装置”,并获得国家专利,目前该装置已经广泛应用于制笔行业,为孩子们的安全“保驾护航”。
学徒办厂无保留提供资金技术
黄联鑫不仅醉心于自我技艺的提升,还十分乐于把先进技术向青年员工进行讲解、演示和教导。有同行来向他请教问题时,他也会尽心尽力的耐心解答。甚至他还主动加入了总工会志愿服务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要抽空一年12次去基层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当初我办厂的时候就设下了要求,在我这里待满三年就算是我的徒弟,满期后可以走可以留,如果想去办厂做生意,我可以为其提供启动资金和技术支持。”正是如此,我市模具行业多家知名企业负责人都曾是他的学徒。
黄联鑫说:“我把经验传授出去,是希望学徒们可以早日成为顶梁柱。因为一个人技术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大家的水平都得到提升改进,整个行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