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万事利集团创始人沈爱琴——锦绣人生长流芳
2017年11月29日 06:32:40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陈佳莹

2000年,万事利成为中国丝绸行业唯一“赴美大使”,沈爱琴参加“中华文化美国行”系列活动。

  浙江在线11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佳莹)几个月前,在沈爱琴逝世一周年之际,万事利集团整理了一本画册——《沈爱琴的光辉岁月》。画册里一张珍贵的老照片让人唏嘘不已:那是冯根生80岁生日那天,冯根生、鲁冠球、沈爱琴3位老一辈浙商的同框留念,一晃几年,斯人已逝。

  “他们3位感情最好。”尽管母亲离开已一年有余,一翻开画册,屠红燕依然红了眼眶。“无论是冯老、鲁主席还是我母亲,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特有的浙商精神难以复刻,当年的创业环境比我们想象得要困难得多,他们是用生命在和事业做交换。”

  沈爱琴,第一代浙商中的巾帼英雄。42年前,30岁的她带领22位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在几间破旧的平房里,从17台原始铁木织机起步,创办了万事利集团前身——杭州笕桥丝绸厂。在她离世后,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峰会,她倾注所有的万事利丝绸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可谓“赢得生前身后名”。

  业由苦中来

  敢为无米之炊

  每个成功的创业者,都有一段艰辛的创业史。如果这样直白的总结很难让人感同身受,那么沈爱琴艰辛的创业经历一定是创业精神的最佳注解。

  没有流动资金,没有生产原料,即便偶尔找到一点原料,生产出的丝绸产品还不允许在市场销售……这便是沈爱琴最初创业时面临的处境。

  没有钱怎么办?沈爱琴把家里的积蓄全数拿出,把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借了个遍,凑出了两万多元给企业“输血”,无私无畏。

  没有技术怎么办?沈爱琴一趟趟跑上海、跑绍兴找绸厂,一次次上门请绸厂的退休师傅出山。“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一次请不动就再去一次,唠家常式的真诚,三顾茅庐的毅力,沈爱琴硬是把十几位国有绸厂的老员工请到了笕桥绸厂。

  有了钱,有了人,可是最难的原料问题不解决,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么办?沈爱琴靠的是一个勤字。她一家家跑国有绸厂,请求厂长把废弃的下脚料卖给自己,再带领工人在一堆堆下脚料中千挑万选,挑出可以用作原料的生丝。

  就这样,用借来的钱,退休返聘的师傅,靠着下脚料里挑出的原料,沈爱琴迈出了创业第一步,像是在一条窄得只能射进一丝阳光的门缝里,抓住了发展的希望。

  “即便企业渐渐有了起色,沈总那种刻在骨子里的艰苦创业精神还是没有变。”老员工郭连珍给记者讲起了一张火车票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为了把丝绸销到全国各大城市,沈爱琴把第一个目标设在了首都北京。可办公室的人好不容易排队买到了一张去北京的卧铺票,回来却被沈爱琴批评了。“沈总说我又不是财主,让快去退了,买硬座票。可那时候火车票很紧俏,一来一去就只剩站票了,那可得十几个小时啊。晚上,沈总还是在硬座底下铺上报纸睡了一晚。当时我们听到这段经历都很敬佩沈总。”

  勇于立潮头

  巾帼不让须眉

  若论创新的魄力,杭州笕桥绸厂的老员工们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喷水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可以将纺织工序由四道减为三道,提高原料利用率,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去完美国、欧洲考察先进纺织技术的沈爱琴下定决心:拿下喷水织机!

  “一个喷水织机项目需要500万美元外汇,当时整个江干区一年都不一定有这么多外汇额度,何况很多大型国企也有进口设备的需求。”屠红燕还记得,母亲大胆的决定震动了省市区很多相关部门,甚至连身为女儿的她也有困惑,一家小小的乡镇企业为什么要花巨资引进这么高大上的设备?

  为了获得认同,沈爱琴在审批部门里一坐就是一天,听到的却是不屑和讽刺。“国有企业都没办成的项目,一个乡镇企业能办成?简直是添乱!”可最终,一天天地磨、一遍遍地说,沈爱琴逢山开路的闯劲、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干劲打动了审批部门、说动了银行,获得了外汇额度,只待解决了贷款担保问题,项目就能上马。

  可是谁愿意给一家和他们没有切身利益的乡镇企业作担保呢?“这时候母亲给鲁主席打了电话,鲁主席二话没说直接在担保书上签了字。他说,你沈爱琴认准的事,下这么大决心在做的事,一定错不了!”屠红燕回忆道。

  正如沈爱琴所预料的,从日本引进的108台喷水织机投入生产后获得了空前成功,生产规模大幅提升、产品档次明显提高。由此,“抢占别人未曾染指的第一个制高点”成为了沈爱琴的新目标。1993年,她又投入1亿元从德国、瑞士、意大利引进真丝印花生产线;1995年5月,从韩国、法国等国家引进18台全电脑针织大圆机……新技术的使用使得企业从原来单一的织造胚布,迅速发展成为集“染色、织造、印花、砂洗、服装”为一体的综合性丝绸服装制造业。

  可不久之后,沈爱琴的新决定再一次让女儿屠红燕满怀困惑。2001年,在企业更名为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后,沈爱琴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在做大做强丝绸服装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生物科技、文化产业、医疗产业、物流商城等产业。

  “安安稳稳做好丝绸就行,为什么要涉及其他产业?”年轻的屠红燕不知道的是,多年前整个丝绸行业遭到的大冲击给沈爱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在沈爱琴看来,只有把企业的实力做强、根基做厚、产业变得多元化,才能在丝绸这一单一产业遇到周期性低谷时,靠着厚实的家底等待新一轮机会的到来。

  “只有当我自己成为了企业掌门人的时候,我才理解了当初母亲的选择,如果没有当年的布局,如今的万事利尤其是丝绸产业不可能发展得这么稳健。可以说,母亲很具有创新精神、超前意识。”屠红燕说。

交班后的沈爱琴潜心学习画画。

  情怀在心间

  侠女亦有柔情

  “左边的是我母亲,这是我奶奶,中间的是我。”画册里的一张黑白照,祖孙三代围在一起笑得合不拢嘴。

  看着照片,屠红燕讲起了母亲女强人之外的另一面。

  “那时母亲再忙,每天早上上班前也会敲开奶奶的门,说一声‘妈我走了’。晚上回来再晚,奶奶也都会等她,母亲回自己房间前一定会经过奶奶的房间,轻轻敲敲门,关心地问奶奶有没有睡,和她聊聊一天的经历。所以奶奶总说,这个媳妇比女儿更亲。”这是孝顺周到的媳妇沈爱琴。

  “如果没有她的话,我现在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家里管管孙子,穿着睡衣蓬头垢面地坐在家门口唠嗑,是她用自己的经历改变了我们的想法。”如今是万事利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的郭莲珍一直很感激沈爱琴,每当她原地踏步时,怀疑自己能力不够时,沈爱琴总会再推她一把。“虽然沈总只有小学学历,但她比我们任何人都上进,爱学习,正是她让我们意识到,原来女人可以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这是用情怀改变员工一生的老板沈爱琴。

  “你母亲最开心的事是什么?”“应该就是培养了我吧。”屠红燕几乎笃定地说。

  作为母亲,沈爱琴既是严母又是慈母。为了培养女儿,沈爱琴早早就把女儿屠红燕送到日本纺织工厂做一线工人,女儿回国后,沈爱琴更是刻意安排女儿从基层业务员、进出口贸易代表干起,十年磨一剑。

  翻到画册的最后,许多沈爱琴退休后的画作映入眼帘,看到这些屠红燕再次忍不住掉下了眼泪。“退休以后,为了不妨碍我们的工作,母亲不愿意再来企业里,也不让我们给她设办公室。我知道,她对事业是多么执着,有着万分不舍,可是她心里知道,为了企业的发展,早交班企业早得益。为了让我们放心,她每天学画画试图充实自己。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心疼母亲。”

  “我相信未来的万事利一定是世界的万事利。”沈爱琴有两个心愿:一个是让万事利走向世界,一个是希望万事利能完成上市。值得欣慰的是,如今,频频亮相国际舞台的万事利已然让沈爱琴的第一个心愿成为了现实,而第二个心愿也在加紧进行中。

  “当年改革开放的第一批企业家里,女中豪杰少之又少,沈爱琴是一个。”正如浙商总会会长马云所言,“好在万事利后继有人,沈董事长的事业还在发扬光大!”沈爱琴身上的浙商精神早已凝聚在绚丽新颖的万事利丝绸中,融合在万事利全球布局的豪迈步伐中,如今的万事利承袭“女帅”的传统,在振兴中国丝绸、中国文化的征途中不断前行。

标签: 沈爱琴;万事利集团;浙商 责任编辑: 金英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