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省非遗馆接受首批藏品,38件大师佳作展匠心之美
瑰宝绽芳华 非遗薪火传
2017年12月01日 06:42:32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胡昊

中国青瓷小镇

  浙江在线12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胡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浙江大地人文荟萃,孕育了众多的非遗瑰宝:蚕桑丝织技艺、龙泉青瓷、浙派古琴……目前浙江共有10项人类非遗项目、21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076项省级非遗项目,位居全国各省之首。它们构筑起一座璀璨夺目的文化宝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文化部确定的全国非遗保护综合试点省,浙江本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在复活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创新性地在全国非遗保护传承中开拓了“浙江经验”。目前,我省开始筹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启动非遗藏品征集工作,已有26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捐赠了38件作品。希望通过省非遗馆的建设,形成人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东阳木雕《松鹤同春》 陆光正捐赠

  热心传承

  大师捐赠佳作

  11月23日,筹建中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迎来了第一批重要藏品。陆光正、徐朝兴、周锦云、高公博、嵇锡贵等26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向省非遗馆捐赠了38件非遗作品。这些作品件件都是精品,展现出传统工艺的大家之作,匠心之美。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锡祥捐出了一件萧山花边作品——特重工万缕丝真丝全雕垫绣镶边挂毯。挂毯长2.6米,高1.7米,2016年由45名萧山绣娘花了3个月时间制作完成,在纹样设计、绣艺应用和材质选用上均有新的突破。挂毯纹样以孔雀尾纹与花卉相结合,上有牡丹、玫瑰、菊花、月季等形态各异的花卉330朵,另有晶莹剔透的葡萄1088颗;绣艺上釆用抽拉丝针法和垫绣工艺;材质则选用了真丝绒。整幅作品虚实相间,呈现出浮雕般的艺术效果,被誉为萧山花边的巅峰之作。

  赵锡祥捐赠的作品中,还有一块1.7米见方的5151万缕丝方台毯,它是赵锡祥的岳父、老艺人胡兆康在上世纪40年代完成的。这块方台毯的图样设计匠心独具,布局简洁大气。这个式样的花边作品后来演化为上千个款式,曾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杯奖”,深受消费者青睐。“萧山花边是省级非遗项目,这块方台毯是萧山花边的代表作。我把它捐出来,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萧山花边。”赵锡祥说。

  “龙档”又称“板凳龙”是具有浓郁乐清地方民间传统特色的工艺美术,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档的艺术价值是无法衡量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德清说起龙档,自豪满满。

  黄德清捐赠的龙档长35米,以香樟木和榆木为原料,采用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并运用油漆贴金彩绘、竹编、刺绣等多种工艺。最大的特色是刻有来自《西游记》《白蛇传》等古典名著、民间传说里的700多个人物。在档头、档尾、小档背上还刻有《姜子牙点将》《拷红》《三堂会审》等故事。

  2011年,越窑青瓷烧制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一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嵇锡贵捐赠了两件作品,一件是创作于2011年的釉上粉彩瓷瓶《梨花小鸟》,上面的梨花图案,打破了先描线后上色的传统手法。另一件是创作于2012年的越窑青瓷刻花瓶《缠枝牡丹》,古朴简洁的青瓷造型以及如美玉般纯净的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青瓷灰釉《仁者寿》盘 徐朝兴捐赠

  众人拾柴

  省非遗馆加快建设

  在全国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我省非遗数量最多,迫切需要一个保护非遗作品的文化地标。

  2016年4月,省发改委通过了《关于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明确把选址在宋城以南的浙江之江文化中心,打造成集浙江图书馆新馆、浙江博物馆之江新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及浙江文学馆“四馆”于一体的新型文化综合体。

  之江文化中心是我省“十三五”期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项目,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举措。根据规划,之江文化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其中省非遗馆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分为地上和地下部分。地上部分2万平方米,包括浙江文化记忆馆和特色馆组成的常设展厅、临展馆、多功能厅、教育传播中心等;地下部分1万平方米,包括藏品库区、资料档案中心等。省非遗馆建成后,将成为我省非遗保护保存、传承传播、展示展演、教育研究、生产开发的综合性文化场所。

  今年5月,省文化厅赴青田、龙泉等地开展调研,看望倪东方、徐朝兴、刘江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7月至9月,省非遗保护中心组织非遗专家开展作品征集,他们辗转龙泉、青田、东阳、乐清、宁海、椒江等12个县(市、区),与省内36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希望他们拿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作品。

  今年8月,10多位“国宝级”大师在省非遗馆筹备会议上,宣布将自己的部分作品捐赠给省非遗馆收藏。他们还号召全省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尽力提供作品或藏品。代表这些大师宣读倡议的是东阳木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

  陆光正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尽自己的一分力量,全力配合并积极支持省非遗馆的建设。他们将向省非遗馆捐赠本人的代表性作品和相关实物资料,同时也向全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倡议:将个人所拥有的作品(或藏品)捐赠给省非遗馆收藏,进一步发挥省非遗馆的宣传、展示、教育、研究功能。

  “我们希望更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能够拿出具有收藏价值和能够代表非遗技艺的作品或道具,为非遗的传播、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持。”省文化厅相关人士说,省非遗馆的建设不同于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没有现成的经验,非遗馆藏品的征集也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的过程。

黄杨木雕:《春满人间》 王笃纯捐赠

  多方发力

  精心守护非遗瑰宝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自2003年被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综合试点省以来,我省的非遗保护工作不但创造了非遗普查的“浙江模式”、连续4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数排名全国第一的“浙江现象”,而且创新性地在全国非遗保护传承中开拓了“浙江经验”。

  龙泉青瓷在古代中国海上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在龙泉有多少人在从事青瓷行业,还没有确切的数据。据初步统计,龙泉市目前大约有1.7万多人从事这个行业,2016年,龙泉青瓷产业实现年产值20.3亿元。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今天,这一历经千年的“文化使者”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通往中国青瓷小镇的路上,路边一幢幢民房的外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青瓷艺术品。2015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规划部署,龙泉上垟镇“中国青瓷小镇”被列入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特有的青瓷文化是小镇的核心内涵,青瓷文化创意园、青瓷产业创业园、青瓷商业一条街等,立足龙泉青瓷发祥地的深厚文化底蕴,全力打造“世界青瓷技艺传承地、青瓷文化创意集散地、青瓷文化交流汇集地”三位一体的世界历史经典文化小镇。

  在过去的5年里,我省非遗保护工作被纳入了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省文化行政部门研究制定专项的五年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指导和推动全省非遗事业健康发展。2016年10月,省文化厅印发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围绕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模范区的目标,构建全省非遗保护事业五大格局,实施保护发展八大行动,完善机制保障五大体系,实现浙江非遗保护事业再出发,推进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手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保护传承人、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是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关键。为了营造全社会尊重、服务传承人的良好氛围,使优秀非遗项目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全省各地在每年的“服务传承人月”期间,会对传承人进行“八个一”保护措施,即“进行一次走访慰问、发放一笔政府补贴、召开一次座谈会、安排一次健康体检、举办一次展示活动、开展一次传习活动、制订一项传习活动计划、组织一次宣传报道”等。

  过去5年,我省的非遗保护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目前,这笔资金已从最初的每年5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000万元。在“互联网+”时代,我省非遗数据库的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平台迄今已采录200余万条数据。

  此外,我省还对有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2013年和2017年先后评选命名120家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培育“和合小镇”等一批非遗主题(实验)小镇,推动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对非遗的促进作用。对地域相对集聚的项目,则采用整体性保护方式。目前,全省已有10个省级非遗生态保护实验区。同时,我省还公布了33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131个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20个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87个省级非遗旅游景区景点、50个省级非遗宣传展示基地、8所高校非遗研究基地,使非遗传承保护的形式和地点多样化。

标签: 青瓷;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代表性传承人;作品;捐赠;遗馆 责任编辑: 金英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