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我省建成1万家农村文化礼堂
2018年09月22日 07:47:39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陆遥 王婷 黄慧仙

  浙江在线9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陆遥 王婷 黄慧仙/文 杨子宸 倪雁强 周旭辉 楼友丰/摄)云和梨、建德橘,花生稻谷盛满篮……为庆祝我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丰硕成果和全国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9月21日,“我们的家园——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庆丰收”主场活动在建德市三都镇镇头村文化礼堂举行。作为我省建成的第一万家文化礼堂,昨日,镇头村文化礼堂正式揭牌启用。

  从“1”到“1万”,仅用了6年。9月21日,我省第一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建德市三都镇镇头村文化礼堂正式启用。

  “过去,我们村‘无特色、无优势、无产业’,有了文化礼堂后,将从‘三无’村变成‘三有’村,有镇头故事、有文化地标、有特色产品!”镇头村党总支书记余永荣感慨万分。同一天,6年前建成的我省第一家农村文化礼堂——杭州临安板桥镇上田村农村文化礼堂里,村民们有的正在看书,有的在练毛笔字,他们早已将文化礼堂当作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浙江常住人口中,农村人口占38%,为了满足新时代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3年,我省率先打造集思想道德建设、文体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文化礼堂,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全面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重构乡村文化空间。连续6年,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被省政府列为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农村文化礼堂建成后,受益最大的是村民。带着女儿回到老家的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老师韩燕看到镇头村新建的文化礼堂后,觉得非常惊艳:“这里环境优雅,可以让女儿和村里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分享所学所见,我们觉得非常开心。”文化礼堂让更多人在感情上有了寄托和归属感,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更大的变化来自农村文明乡风的养成。慈溪市崇寿镇傅家路村文化礼堂建成后,文明乡风“种”进了农民心田。村民们说,现在村里“多了歌声,少了麻将;多了演出,少了纠纷”。

  农村文化礼堂也是培育“红色细胞”的“红色殿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充盈其中。在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高河塘村文化礼堂,管理员钱树德定期举办“钱老师故事会”,用方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村民心中,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讲好人故事的好人”。

  我省各地文化礼堂,不仅有“两堂五廊”的标配,还根据自身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拓展出好家风、好邻居评比,以及“我们的节日”等常态化活动,让农民群众共建、共管、共用、共享。

  行走在浙江乡野,带着泥土气息的农村文化礼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好,由盆景连成风景……据悉,从今年起,浙江每年将建设3000家农村文化礼堂,到2022年,全省500人以上的村庄将实现文化礼堂全覆盖。

  礼堂里的收成 听他们讲一讲

  在浙江乡野,农村文化礼堂已成为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文化礼堂滋养着土地上的人们,而每个个体的故事,也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镌刻出或深或浅的生动线条。

  昨天,在全省第一万家农村礼堂的所在地,我们跟镇头村的村民聊了聊,试图挖掘出文化礼堂带给他们的变化,并感受这波文化泽被的温度。

  余永荣:

  镇头村党总支书记

  收获一个“大IP”

  眼前的余永荣皮肤黝黑,语速飞快,很难看出他已经当了6届村党总支书记,“之前真的想退了”,但随着自己一手抓的镇头村文化礼堂越搞越有名堂,这个男人决定“再拼一拼”。

  今年6月,那座白色外墙、风格清新的文化礼堂终于落成,“运气蛮好,正好是全省第一万家。”他早就想好了,“要弄就弄一个最有特色的。”

  最终,“镇头大队”成了镇头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一个核心品牌,元素渗透到村里的每个角落:

  从蜿蜒进村的公路两边开始,就能看到齐整的关于镇头大队的刀旗,除了设计时尚的logo,还有穿着军装的卡通人物主形象;

  文化礼堂后侧一楼的食堂被命名为“镇头大队食堂”,红砖铺成的墙上,挂着红军的水壶、号角,还有昂扬的标语——“生产劲头高,食堂办得好”;

  礼堂周边还建有“镇头水库纪念馆”“我们的故事走廊”“时光照相馆”“童年记忆跑道”等特色体验区,都透露着浓浓怀旧的时代印记。

  作为全省第一万家农村文化礼堂,镇头村成功讲好了一个故事。

  记者跟余永荣打趣,“你这是打造了一个大IP啊”,他连连点头,“对对,就是IP。我怎么没想到这个词……”

  在余永荣看来,文化礼堂像是一张百搭的王牌,可以跟文化、服务、产业做方方面面的结合,而在对村民的凝聚力方面,更是比任何方法都管用。

  他的获得感还远不止于此,“有了故事,有了IP,很多事情就更顺了。”

  陈菊香:

  辣椒酱手艺人

  找到一门爆款生意

  陈菊香的家,离文化礼堂直线距离不过100米。屋厅干干净净,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辣椒的香气,角落的桌子上,整整齐齐堆满了辣椒罐头,还有用牛皮纸包装的“精装版”,文艺范十足。有人打趣:“阿太,你哪是卖辣椒啊,你这是在卖文创产品啊!”

  因为老公喜欢吃辣,陈菊香年轻时就自己做辣椒酱,几十年下来,早就达到了远近闻名的“匠人”水准,好多在新安江、桐庐开饭店的老板,都排着队来买。

  直到前年,陈菊香的辣酱还是每斤10块钱。一次偶然的机会,余永荣尝到了陈菊香的辣椒酱,提出要把她的辣椒包装成镇头大队的拳头产品,还说“吃,也是文化,也是文化输出啊”。

  很快,村里帮陈菊香设计了专业包装,换成了500ml装的玻璃瓶,还分成辣椒酱和辣椒末两种,因为“这样销路会更广”。

  品牌文化形成后,价格也提到了每瓶29元,两瓶组合装卖58元。一开始,陈菊香还担心卖不出去,但很快,她儿子、儿媳妇的电话几乎每天都要被打爆,“全部是来订货的。”

  毛估估算了下,陈菊香说,每个月收入提高了三倍,两个儿子也先后在村里盖起了新房,这让她觉得特别有面子,“真是借了文化的东风”。 

标签: 礼堂;农村文化;文化;文化礼堂;建德市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