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湖州 正文
一块地背后的故事
全省首宗投产的“标准地”在德清诞生,见证“最多跑一次”的生动实践
2019年12月09日 04:38:43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陆乐 孟琳 通讯员 王丽芬

CshNvF3tNb2AdfMwAALfJoB9EJE119.jpg

  浙江在线12月9日讯(记者 陆乐 孟琳 通讯员 王丽芬)12月6日,位于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纳奇科化妆品公司一期项目二楼厂房内,几十台生产设备轰然作响。成箱的湿纸巾通过全自动流水线被运送到一楼仓库。
  这块热火朝天的土地,是全省首批出让的“标准地”之一。随着近日德清县建设、发改、经信、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联合上门验收,并于12月6日出具验收报告,“纳奇科”一期项目完成所有验收手续,正式宣告投产。浙江省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目前全省首个完成所有验收手续并投产的“标准地”项目。
  当天上午,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北园区内彩旗招展,德清县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在此举行。礼炮声响中,浙江绩丰机械有限公司装备制造项目等4个以“标准地”形式拿地的项目也宣告竣工,并将于近期接受验收。这个全省最早开展“标准地”改革试点的县域,即将迎来新一波改革“红利”。
  从2017年8月在网上挂出浙江首块“标准地”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公告,到如今生产设备开始运转,德清“标准地”改革的背后,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引领下体制机制的新变革。
  “最多跑一次”引领高效服务
  代办员:“‘标准地’把企业拿地前的审批事项都打包办理了”

  由于公司原来的厂房产能不足,2017年,“纳奇科”规划建设一个更大的厂房来扩大生产。“我们来德清,就是为了尽快开工。”公司财务总监沈继业回忆,“当时我们听说德清在搞‘标准地’,向当地政府了解具体情况后就来了。”从2017年10月31日拿到地,到当年12月7日开工建设,40天不到就搞定开工前整个审批流程,这正是他们想要的高效率。
  “标准地”是什么?“这是一块带附加条件的地!”德清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出让这块土地前,我们就规定了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容积率、能耗标准、污染排放标准等指标,这些条件和地一起出让。”
  在沈继业眼中,土地出让“带条件”是个好创意:“原先这些指标标准,需要企业委托第三方机构做一系列评估,花上大半年时间的同时,还要企业掏出几十万元。如今这些标准的评估政府都前期做好了,省时省钱又省心。”
  和以往拍到土地后要去十几家部门办各种手续、盖各种各样的章不同,企业拿地后只要准备好相关资料,到发改局“一窗受理”后,直接就可以开工建设。“我们拿地以后,政府给我们配备了代办员。”沈继业说,“拍下‘标准地’以后,所有需要我们去办的审批事项,代办员都会帮我们搞定。我们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去满足‘标准地’的标准。”
  “‘标准地’的条件对企业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德清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所以更加需要我们把服务跟上,让企业可以甩开膀子去生产。”
  德清县“标准地”改革试点之初,德清县企业投资项目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应亮就成为了一名代办员。在她看来,“标准地”改革的实质就是让企业少跑腿,真正实现办事“最多跑一次”。“‘标准地’把企业拿地前的一系列审批环节都打包办理了,这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减窗口、减环节、减事项’等内容不谋而合。”她说。
  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标准地+承诺制”,迭代升级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快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全过程审批“最多80天”并持续提速提质,应亮觉得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县里推出‘标准地’以后,我们就在不断简化审批流程和环节,减少材料,以‘最多跑一次’的理念不断深化‘标准地’改革,80天的要求对我们来说是可以做到的。”
  按照流程最简化、材料标准化的要求,德清在“一窗通办”基础上,实现“一窗简办”。截至目前,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材料共减少98项,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材料从原来的14项减少至4项,工程建设审批环节,材料从原来的145份减少至40份。
  数字化平台加强全程监管
  招商科人员:“加强监管是对精简办事流程的必要补充”

  近日,德清县发改局固定资产投资科科长何方元,在电脑上登录了德清县“标准地”企业投资项目信用监管服务平台,发现全县各“标准地”的承诺信息和完成情况一目了然。
  拿地以后什么时候开始施工?多久完成?何时开始生产?达产后亩均投资、收益、税收达到多少?这些问题,拿下“标准地”的企业在拿地前就签下了一纸承诺,达不到标准甘愿受罚。
  今年7月,德清上线了全省首个“标准地”企业投资项目信用监管服务平台,以数字化的方式对项目的承诺履约情况进行定量监管。各监管部门对企业的履约情况进行监管打分,并根据得分情况,进行相应的奖惩。
  在莫干山高新区投资促进局招商科工作人员沈云逸眼里,系统化的监管是对“标准地”改革以来不断精简办事流程的必要补充,“以前企业需要按照审批流程一项项确定是否符合条件,现在大部分内容只要他们做出承诺,我们就允许他们进入下一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监管力度。”
  这几天,位于湖州莫干山高新区内的浙江康扬环境有限公司正在进行厂房建设的收尾工作,而边上一幢兼具研发和办公功能的科研楼已经陆续有实验设施和设备搬进。
  该公司于2018年10月拍下21亩“标准地”,望着眼前即将落成的厂区,公司副总经理邵旭娟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的厂房预计今年年底竣工,比之前承诺的早了大半年,投产后预计能实现年产值两亿元。”邵旭娟还知道政府正在进行的数字化监管:“政府设置了‘提前达产’的税收政策奖励,对我们履行承诺的企业是一种鼓励。”
  有奖就有罚,对于不能履约的企业,德清也有相应的措施。今年6月,德清一个原本承诺于1月份开始施工的项目破土动工,而在监管系统上,这个项目因为延时开工且未提前申请延期开工,被扣了分。截至目前,德清已有4家企业因未能履约而被扣分。
  “事先定好承诺并开展数字化监管是个好事,政府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企业做好。”邵旭娟说,厂房建设中每次遇到环境、交通等问题,一个电话,高新区工作人员立刻上门解决,“政府的服务意识让我们很感动,厂房竣工后,我们准备把公司总部也迁过来。”
  “标准地”改革倒逼产业升级
  “纳奇科”高管:“每一寸土地都要充分利用”

  “标准地”给企业带来了哪些改变?在摆满了自动化设备的车间里,沈继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转型升级。
  “要达成亩均投资强度和亩均效益的标准,我们必须要想尽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沈继业介绍,“如果不使用智能化设备,既不符合提高产能的初衷,也很难达到当时承诺的标准。”
  据悉,除了已经通过竣工验收的一期项目,“纳奇科”后续又拿下了两块标准地,占地总面积达到149亩,预计全部竣工达产后,年产湿巾9700万包、保湿护肤面膜2500万片,年销售额20亿元。
  “以前拿地,只要条件允许,总想多拿。现在有了标准,就要仔细衡量了,每一寸土地都要充分利用。”沈继业说。
  “企业拿地小心谨慎了,我们的土地利用率自然就提升了。”德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标准地”改革打响了名头,如今很多企业都主动找上门来,多的时候每周有10多个项目来谈意向,“我们希望更多符合县域产业规划的企业进驻,比如莫干山高新区里主要集中的都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智能家居等产业。”
  据了解,德清近期所有土地几乎都以“标准地”形式出让,类型也从工业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延伸。
  2018年4月,德清升华临杭物流有限公司拿下了德清也是全省的首宗服务业“标准地”。公司董事长王信培说,他们将把这块地用来建设物流项目。
  这块“标准地”所在的雷甸镇,和杭州余杭区仅一河之隔。近年来,这里凭借区位优势、配套服务等,吸引了不少来自杭州的钢贸企业入驻,也因此对仓储物流业产生了需求。
  雷甸镇党委书记夏永明表示,“升华临杭物流”拍下的这块“标准地”,事先就是为了发展物流业而准备的,“现代服务业之前也存在亩均效益不高等问题。希望以‘标准地+承诺制’形式出让土地,能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效益。”
  截至目前,德清累计成交各类“标准地”143宗6553.6亩,预计带动德清县亩均效益从2017年的12.6万元/亩,提升到30.6万元/亩;亩均投资强度从2017年的285万元/亩,提升到410万元/亩。其中商服用地8宗、仓储用地7宗,更多低能耗、零污染、高产出的第三产业项目正谋划在“标准地”上安家。
  德清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正大力发展临杭物流、乡村旅游、地理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县域经济提档升级。随着越来越多的“标准地”即将进入生产阶段,“标准地”改革的实效将日渐凸显,“我们事先定的标准是否科学合理,需要实践来检验,企业陆续投入生产后,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微调后续拿地的标准。”


标签: 标准地;德清县;企业投资项目;继业;发改局;厂房;改革;监管;审... 责任编辑: 张凯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一块地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