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百年老台门重获新生 富阳蒋家村全力修缮村人“昨天的家”
2016年11月29日 09:50:49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骆炳浩 通讯员 骆希罕 裘笑群

老台门“耐耕里”。

  浙江在线11月29日讯 耐耕堂翰墨飘香、棣萼堂越剧悠扬……11月26日,富阳大源镇蒋家村利用老台门改造而成的6座文化礼堂特色展陈馆落成,镇文联书画小组、戏曲小组20余名成员送文化进台门。

  蒋家村俗称“蒋家门口”,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村落。而今,该村已是富阳最大的行政村,常住人口4000多人。瓜瓞绵延的蒋家走出过许多名人,其中最有名气的可能要数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原名蒋本虎)。

  “老宅、宗祠是立起来的宗谱。无论身在何处,都无法忘却这是我深埋在蒋家村的乡根。”这是麦家对故乡的深情告白。

  村落的核心建筑蒋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梁柱牛腿雕刻精美,至今仍保存完好。2013年,蒋家村启动蒋氏宗祠修缮工程,最显眼的改变,是多了沙孟海、莫言、贾平凹等文学大家题写的匾额。

  蒋家村古建筑遗存较为丰富,光是台门就有25座,大多为清代建筑,部分建于民国时期,或以姓氏命名,或以房族命名,或以方位和门斗形式命名,或以建筑形式、台门门框的颜色、材质命名。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天井里,飘散着远古传说,曲径上,流淌着古风遗韵。特别是建于民国年间的“笃庆锡光”台门,12扇开门中,有4扇绦环板上刻有火车、汽车、轮船、自行车、留声机等当时的西洋产物。对于做惯了中式图案的工匠们来说,这样大胆地吸收西洋事物无疑是一种创举,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据了解,“台门”一词源于2000多年前的《礼记·礼器》,随着历史的演变,“台门”的词义不断丰富。蒋家村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这一居住建筑之所以被称为台门,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为高台说,源自我国流行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高台建筑”,这种建筑形式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台阶上的门户相互毗邻,隔街相望;其二为府第说,清翟颧《通俗编·居处》载:“凡高大之门,时俗漫呼之曰台门,虽未尝有筑土为基之实。”

  打开一扇扇台门,就是打开一部部厚重的历史书。老台门修缮是蒋家村创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的一项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再现古民居的原始风貌。3年来,蒋家村根据修旧如旧、保护开发的原则,对19座百年老台门予以修缮,总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

  “文化礼堂不是指一个单独的礼堂,而是一个大概念。”蒋家村党委书记蒋顺国说,整个村就是一个文化礼堂,就是村民的乡愁所系。村里根据原有台门的特点,将修缮后的泰基台门、慎修思永台门、长台门等6座老台门按照“一台门一特色”进行文化礼堂特色展陈馆布展,分别以农耕器具、书画作品、戏曲行头等为主题,让古色古香的老台门焕发新的生命力。

  老台门是蒋家村人“昨天的家”。所以,有一座特色展陈馆特意被命名为“昨天的家”,展陈的老物件包括农耕器具、生活用品、家庭陈设等。

  蒋顺国说,今后,蒋家村还将秉持“蒋祠古韵、台门迎客”的理念,逐步开发利用其余老台门,使老台门真正成为历史文化村的金名片,让来村的游客有看头,找得到江南乡村记忆。


标签: 修缮;富阳;文化礼堂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