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丁桥的地名为什么多“麻”字
2017年05月05日 09:52:05 来源: 每日商报

  丁桥(现丁兰街道)的地名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与“麻”字有关的有好几个。建塘村有一座麻皮桥,桥边的自然村也叫麻皮桥村,大塘村有个麻布村,还有一个张机村,估计是制作麻布与麻布机出的名吧。从这些小地名的叫法可以佐证:自古丁桥是个种植络麻的乡村。

  丁桥什么时候有种络麻的记载呢?

  读南宋杭州人吴自牧写的《梦粱录》,第十八卷物产中,丝之品下面另立“口之品柘,麻,苎”。可见丁桥种络麻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南宋,甚至前推至唐、隋或更早。明嘉靖仁和志卷二,明确记载着黄麻、红麻、络麻。其名的叫法延续至今。丁桥以种植红麻、络麻为主。

  麻,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1949年后,络麻一直由国家统购统销,可见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拱宸桥的浙红麻纺厂占地800亩,而种植络麻的土地不知道有多少个800亩!丁桥、笕桥、彭埠、九堡、乔司、临平、海宁等大片地区一直是生产优良麻品的基地,丁桥有65%以上的农地都种植络麻。

  1960年,政府部门为丁桥麻农引进了“广东第154”新品种,亩产量大幅上升,亩产可达千斤以上。这154品种的麻,因生长在广东,高温期长,所以养成了生长期较台湾种长的习性,丁桥的麻是春粮收获后播种的,而麻到十月中旬,因温度下降均会枯死。为延长154麻品的生长期,聪明勤劳的丁桥人发明了从就地播种到嵌络麻,又发展到小田播种育麻苗,待春粮收获之后移栽到大田的先进技术。这一技术的成熟使用,不但减轻了麻农为培育麻苗要长期除杂草的繁重劳动,更重要的是使麻的生长期,从种子落地算起,延长了20天以上,大大有利于麻纤维拉力的提高和单位产量的提高。

  第154广东络麻,在杭州不开花,不结果。因为在它的生长密码中,到开花的日子,丁桥已入深秋,温度光照都无法达到它生长密码的需求,而且一夜西北风,该麻就会因表面失水而难剥。所以,麻农必须在第一次西北风来临前收剥完成,天天开夜工,连下秋雨也不停工,那个辛苦呀,现代人是想象不到的。

  络麻管理的劳动量很大,麻的幼苗期,正值杂草猛长之时,生命力很旺的杂草与麻苗争阳光,夺肥料,除草三天后,又有一批杂草窜出,麻农天天拔草不止,麻苗长到50厘米高,还要钻到麻田里拔草,到麻苗有一米高时,杂草因争不到阳光才停止发芽生长。然而,麻农可以喘口气的时间很短。麻长到七月底八月初,开始两极分化,能争到阳光露水的大多数麻株继续旺长,而落在下脚的总因没有阳光露水的滋润,无法再长,麻农就要把这些低矮的淘汰麻株抜掉,运出麻田,这叫“扶苯头”,优胜劣汰。一块麻田要“扶”二次,拔掉这些落脚的麻株,一来使麻田通风通气,二来省下肥料让壮株更壮。

  到9月20日前后,络麻的生长期基本结束,可以收剥麻皮了。这叫剥络麻,是一个劳动强度极大的工作。剥下来的麻还要刮根,俗称“枪头”,去晒。天雨剥下的麻,直接浸泡在河中,沤上一个多星期,待麻的外胶化发酵后,去漂洗晾干,就是洁白如丝的精麻,是织中粮袋的好原料了。

  为了提高纤维质量,政府号召“带杆精洗”。方法是在麻田四周筑堤成为一个新池塘,把抜起的麻运到新“池塘”里码好,一亩池塘可以码七亩麻田的麻,上面压土防止上浮,在池塘中注满水,让麻在水中犮酵,一般半个月后可剥麻抽杆。剥出的麻漂洗后,就是上等的精洗麻。

  “带杆精洗”的方法确实提高了精麻的质量,但麻农在经济上并不划算。精麻的价格并没提高,农民的总收入也没有增加。另一方面,络麻的副产品麻叶与麻秆减少,经济上造成极大的损失。络麻带叶子浸水,就会少了羊的饲料;没饲料,只有少养羊;少养羊,羊肥少,农家肥少,无机肥多用,土质会降低,产量也会逐年降低,造成恶性循环……麻秆水浸后,杆内的有机质全部析出,麻秆自重很轻,根本不经烧了,农民对这方法并不认可。

  麻用途广,其纤维是制作麻布、麻袋、麻绳的原料。经浸洗加工制成白麻,可织地毯、窗帘、帆布、电缆、导火索和编织帽子、袋子等工艺品。整个丁桥地区,年种麻约上千亩,产量超万担,麻产量居全区之首位,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塑料编织袋兴起和麻纺工业的滑坡,络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3年后,再也看不到成片的络麻地了。

 

标签: 麻布;杂草;池塘;种植;麻苗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