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坚持创新之路 迈向世界一流
——写在浙江大学120年校庆之际
2017年05月21日 07:44:03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周炜

  浙江在线5月2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周炜)浙江大学120年校庆到来之际,紫金港校区新建成的求是大讲堂内,“浙大人的创新创业展”观者如织。

  展厅显著位置,一棵“创新之树”吸引了众多目光。这棵树根基深厚,枝繁叶茂,枝枝叶叶都是浙大120年发展历程中取得的一个个“第一”:从1927年设立近代中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系,到2011年设立中国大学的第一个生物医学专业;从第一部中国学者撰写的《昆虫分类学》著作,到中国第一本敦煌学讲义;从世界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到中国第一颗皮卫星……人们看到了浙大上下求索、服务祖国和人民的历史,也看到了这许许多多“第一”背后灿若繁星的浙大英杰。

  常青的创新之树,描画的是浙大始终坚持的创新之路。

  浙大党委书记金德水表示,创新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改革创新、不断超越是浙大精神的重要内容。

  “浙大认真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实施办法,发动开放创新的强大引擎,主动担当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责任,统筹谋划创新型大学建设。”浙大校长吴朝晖说。

  历经双甲子波澜壮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大“求是创新”校训的光彩更加醒目,创新已成为浙大的基本理念和战略选择,也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启真厚德 培养创新人才

  高水平的创新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世界一流大学理应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培育高地。近年来,浙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汇聚名师高人,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开源、开放、开环的育人环境。

  1984年创立“混合班”,2000年成立竺可桢学院,浙大为杰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坚实基础,群英辈出。第一届“混合班”就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科学家。

  当前,浙大以“四个课堂”构建全过程的教育生态圈: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丰富“第二课堂”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境内社会实践,加强“第四课堂”海外交流研修。

  用空气洗手的机器、以细菌为材料制成的会呼吸的衣服、为管道“看病”的智能球……这些让全球学界业界专家折服的创新发明均出自浙大学子之手。近年来,浙大学生在德国红点设计竞赛、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全球重大挑战峰会、国际机器人足球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屡获佳绩。

  在海宁市郊一片湖光草色中兴起的浙大国际校区,见证了浙大将全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梦想变为现实。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等世界名校纷纷入驻,带来优势学科资源,联合培养人才。这种“一对多”的机构性办学模式在全国尚属首例。“在浙大国际校区,学生沉浸于多元化的教育环境,接受真正的国际化教育。”浙大常务副校长宋永华说。 

  开物前民 勇攀创新高峰

  近年来,浙大积极对接创新驱动发展这一国家战略需求,多学科交融的研究导向、多元开放的学术平台和“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顶层设计,为师生创业创新营造了优良学术生态。2016年,浙大先后启动“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和“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支持计划”,旨在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学科布局,实现浙大基础学科的全面复兴。“基础科学指标”(ESI)是全球公认的评价大学国际学术水平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ESI数据库显示,截至2017年5月,浙大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百分之一,8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位,工程学、化学、农业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

  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探索世界科学前沿难题,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浙大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带领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盾构关键系统国产化,闯出了一条自主研发高端装备的道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优贤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各行业工业装置提供了数千套安全可靠的高端控制装备和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等领衔的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在煤炭清洁利用、开发废弃物能源、降低污染物排放等领域取得系列成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能源利用的旧面貌……近10年来,浙大师生的科研成果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58项。制备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提出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理论与方法,建立肝病肠道菌群基因集……中国科学年度十大进展、中国高等学校年度十大科技进展等重大科学进展中,浙大科研创新成果也时常占有一席之地。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的理论、思想和文化成果,浙大同样贡献其创新力量。浙大和省文物局编纂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收录国内外文博机构收藏的自战国至清代共约11600余件绘画作品,是现当代海内外中国历代名画收集最全面、制作最精美、规模最浩大的高端艺术出版物。浙大科技考古团队的身影出现在戈壁大漠的石窟、青藏高原的殿宇,他们用数字信息技术,永远留住了珍贵文物的真容。

  树我邦国 创新服务社会

  服务于社会、贡献于人类,既是人们对科研创新的最终期待,也是一流大学的必然使命。多年来,浙大始终围绕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秉承“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理念,目前已基本形成“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社会服务战略格局。“政产学研四位一体构筑服务社会大平台”,被教育部誉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浙大模式”。

  浙大一直是浙江“智慧引擎”的领头羊和主力军。多年来,浙大与浙江各级政府和广大企业开展了全面、深入的政产学研合作,共参加了20多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0多个省级科技服务平台、100多家省级企业研究院建设,在全省建立了43个技术转移分支机构,为促进区域经济、科技、人才全面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6年,浙江工程师学院(浙大工程师学院)正式成立。依托浙大专业院系和学科优势,浙江有了自己的一流工程师培养摇篮,这里将走出浙江制造的“顶梁柱”,经济转型升级的科技生力军。

  朝着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动机”这一目标,浙大紫金众创小镇正在不断成长。不远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国际合作与技术转化的大平台、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和师生联合创业的梦工场,引导更多优秀人才树立创业创新的生活态度。

  在浙江“双下沉、两提升”等高水平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中,浙大附属医院扮演了重要角色。附属二院在建德洋溪新城区块新建浙西国际心脏中心,投入5000万元购置仪器设备。附属邵院下沉资金8000万元在武义分院成立浙中微创医学中心。2017年4月,浙大与衢州共建高水平医联体,把集中在大城市的医疗资源更多下沉到基层一线。

  创新是勇气,是担当,是力量,是生态,并已成为浙大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秉赋。创新仍将是在进入第三个甲子年轮的浙大不变的追求。

标签: 创新;世界一流大学;浙江;高端;创新型人才;中国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