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湖埠里:铜鉴湖畔好地方
2017年08月18日 10:32:49 来源: 杭州日报

  钱塘泗乡人所说的湖埠里实际上指现在的灵山、双灵、湖埠等村,包括灵山、大岭、上堡、姚家坞、冯家、张余(张家和余家)、陆家岭等自然村,范围大一点,还可包括铜鉴湖东边的仁桥自然村和公馆自然村,甚至还包括铜鉴湖南边的下杨村和新塘村,历史上的湖埠里与现在的湖埠村是两个概念。

  当年的湖埠里有句名言,至今还在我耳边回荡,湖埠里是个好地方, “看病自有灵郎中(沈希良),没有米吃姚秉公。天热自有前山洞,天冷自有柴火熜。大旱自有风水洞,逃难自有潘家洞。力出好汉冯日红,读书出了个来聘公。金牛逃进仙人洞,喝茶要喝九曲红。”

  1 铜鉴湖就是古明圣湖、金牛湖?

  杭州人总以为西湖古时就是明圣湖,亦称金牛湖,现在涌金门外湖中还有一金牛若隐若现呢!《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浪里白条张顺曾在这里举标枪迎战过方腊。殊不知,此大谬误也。铜鉴湖曾经是泗乡地面上最大的湖泊。郦道元(公元472—527)在《水经注》中写道:“明圣湖在县南江侧”。《民国杭州府志》更是明确说道:“石湖,在定山南乡,石龙山下。汉时名明圣湖,宋时更名石湖。今名铜鉴湖”。泗乡古老的传说中关于金牛的版本有许多,特别是铜鉴湖畔昙山上的仙人洞,也叫金牛洞;金牛时常出没在云泉山下,云泉山就是风水洞所在的西山的别称,西湖边并无云泉山。由此可见,古明圣湖就是现在周浦的铜鉴湖。《钱唐记》里还详细描述了湖埠里的石膏山,也写到了转塘金家岭中村的白岩山石莲峰,记载泗乡的多处地方,也可以旁证一下明圣湖就是铜鉴湖。

  清朝,泗乡才子张道《定乡小识》中也还专门考证:“《唐宋钱塘志》记载,明圣湖距县五十里许,濒江……”他推论,钱塘县府在灵隐或九溪,朝代不一,但不可能是指近旁的西湖,并且距离也不对。在钱塘县,这样的湖只有铜鉴湖了。

  《光绪杭县县志》记载:“铜鉴湖在昙山东南。湖周围约三四里许,水清澈,产鱼极肥。菱芡之利,不可胜计,秋莼尤佳,埒于湘湖。湖藏山腹,境极为邃……”这里想强调的是,铜鉴湖是有古老的历史的,物产丰富,风光迷人,原来的湖面有好几平方公里呢。

  铜鉴湖东面的山为公馆山,山下建有定南公馆(驿站),并有杨村盐场;古时由杭城往来富阳,官员皆在此休息。现在的龙山石矿还有车道可达铜鉴湖,过张家山,翻陆家岭,经姚家坞至湖埠灵山。

  杭州西湖盛产莼菜,古时杭州产莼菜之地有西湖、湘湖和铜鉴湖,而且以铜鉴湖最为有名;而现在,只剩下铜鉴湖还在生产莼菜,你现在吃到的“西湖莼菜”,其实就是铜鉴湖莼菜。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名臣魏征的故事;古时官家在铜鉴湖边设有驿站“定南公馆”,常有达官贵人来往,白居易和苏东坡也常来此游玩和体察民情,所以我想铜鉴湖的名字很有可能是白居易或者苏东坡取的,借以明志,并提醒过往百官。

  2 古代泗乡第一景:风水洞

  风水洞胜景为定山十景的第一景,是杭州主城区,也就是原钱塘仁和两县,唯一一处奇特的喀斯特岩溶洞地貌景观,钱塘人钱惟善(元朝)《定山十咏,风水二洞》所写“洞在定山南,稚川(注:葛洪)尝炼丹于此”。

  苏东坡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任杭州通判,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正月二十七日游风水洞,写下《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诗的最后两句,“世上小儿夸疾走,如君相待今安有”,前句讽刺改革派迈的步子太快,后来也成为“乌台诗案”文字狱的罪状之一。

  苏东坡的弟弟苏澈也写过《和子瞻题风水洞》:“风送江湖满洞天,洞门可听人无缘。土囊郁怒声初散,石齿聱牙势未前。乐奏洞庭真跌宕,歌传帝所亦清便。何人隐汭观遗韵,重使颜成问嗒然”。

  苏洵、苏轼、苏澈史称三苏,乃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苏轼兄弟二人都为我们泗乡风水洞写下了千古诗句流传后世,可见当初泗乡的名气之大。

  而早一点的白居易出守杭州(公元822年至824年)时,与恩德寺主持慧日禅师交好,常去风水洞和恩德寺游玩,白居易有诗:“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擅滕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这一瓯茶,不知是红茶还是绿茶,反正说明泗乡种茶的历史非常早,唐朝已经有了。

  当时的风水洞名气非常大,就在杭州去富阳的官道边,除苏家兄弟、白居易外,范仲淹和林和靖等许多名人都有诗词题写。

  钱塘泗乡周浦人郑永祺(清朝)所写《风水洞》,对苏东坡和白居易游泗乡风水洞的场景多有描述。“扶景神先爽,消闲暑已忘。苏公曾眺览,白傅昔徜徉。人去山灵怨,诗留石壁荒。”钱塘人许承祖(清朝)所写《风水洞》也对苏东坡和白居易有所怀念,“风转水流恩德洞,披风激水纵闲身。留题千载怀苏白,句里笙簧韵更新”。

  清胡敬的《定山杂著》中写道:“长路漫漫傍水湄,风流苏李比追随。断桥流水空萧瑟,系马岩花更有谁。”

  我期待在铜鉴湖风景区开发之日,风水洞的美丽风景必将重现在世人面前,也对得起苏东坡、白居易留下的诗刻。

  3 泗乡才子冯来聘

  冯来聘,字道来,号迟春,官至山东道御史,治诗。明万历二十八年举人,同科解元为同乡定山北乡(今转塘午山)葛寅亮。那一年,泗乡一次中了两个举人,而且,其中葛寅亮为第一名。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冯来聘中三甲进士,第197名。据说在1939年日本人“三光政策”前,进士府第尚存。十多年前,周浦冯家进士府第台门残墙还在,今已无任何痕迹,非常可惜。据说冯家当初埋藏的十坛金十坛银,至今没有发现。

  还有一个传说,冯来聘娶儿媳,亲家送来的特大轿子无法进台门。冯家特用麻袋装银子堆铺到台门上,轿子翻台门而入,足见冯家的富裕。

  冯家至下杨村有三个凉亭,传说,有仙人托梦给冯来聘说造一个凉亭升一级官,冯来聘出资造了三个凉亭,至今在昙山的西边还有一个凉亭的遗址存在。冯来聘为乡亲们建造了一座桥叫无私桥,原桥的石梁还在老位置上,村里后来在老桥上重新浇筑了钢筋水泥。上面的“无私桥”三个大字,为我同学冯剑威父亲冯士豪(冯来聘后人)所题写。冯来聘出资建造的无私桥,是为子孙后代昭示了一个无私无畏的做人的道理。

  听老人们讲,当年的冯家还有一个大祠堂,祠堂系砖木结构,“古荫育德”的横批镶嵌在堂楣正中,左右两侧的栋柱上挂着书有“遵祖宗遗训一派正传唯读唯耕;循孔孟之道历朝标榜克勤克俭”的两幅楹联。冯家有三宝,“清溪、古桥和漩潭”,清溪清澈见底,古井水清冽甘甜,古桥古朴,漩潭水体冬暖夏凉;家族规矩:“溪水不得入污,井水不准洗涤,潭水不许游泳。”这不是现在五水共治的规矩吗。

  在凌家桥去湖埠里或者去富阳的江边路上,必须要翻越铜鉴湖边的一座陆家岭。冯来聘早年没有中举之前,家里也是普通的穷苦人家,经常砍柴去凌家桥卖,挑着沉重的柴担,在陆家岭上的凉亭里喘口气,在同行的担柴人面前发誓,将来有朝一日做了大官或者发了横财,一定要削平陆家岭,免去湖埠里人长年翻山越岭之苦。但后来由于大明皇朝在闯王李自成和关外清朝铁骑的双重威胁下摇摇欲坠,大明朝的官员冯来聘也无暇顾及这件事了。陆家岭还是那么难于翻越,直至今日,崎岖的陆家岭还绵延在花山上。

  4 董坟松涛:董邦达在姚家坞教书葬祖

  湖埠十景中有一景讲的是姚家坞的董坟松涛。从前,姚家坞的财主姚雪莲家里开了个私塾,请了富阳新桐乡有名的秀才董邦达为私塾先生。先生长年在湖埠里教书。一年冬天,下着鹅毛大雪,地上的积雪已经很厚,陆家岭的两个小姑娘依然来上学,陆家岭到姚家坞要步行十多分钟。夹在两个村中间的一座山岗叫杨梅垅,两个小姑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两只漂亮的雉鸡在杨梅垅上打闹,垅上一点积雪也没有,而且还有许多草也没有枯死,还是青的。小姑娘把这奇怪的现象告诉了先生,先生赶去观看,两只雉鸡依旧在打闹,看到先生来了,雉鸡就飞走了。据说那是给先生报讯的凤凰。

  董邦达先生爬上了杨梅垅,杨梅垅山后就是横亘在泗乡大地的石龙山。站在杨梅垅上朝东是花山,东南方向就是朱熹讲学的昙山,正南方向是风水洞所在的云泉山,也就是泗乡人所叫的西山,往西南方向就是茱萸晚霞的十里如意尖了,那是杭州近郊第一高峰,海拔有536米高呢。湖埠里好像是一把太师椅,坐北朝南,风水极好,边上的冯家村还出过大官冯来聘呢……

  董邦达看了以后,问清这杨梅垅山是东家姚雪莲家的。回到私塾后,他向东家姚雪莲提出要求,说祖父已经逝世几年,因为找不到好的坟地,还没有安葬,发现杨梅垅这个地方还可以,要块坟地安葬祖父。姚雪莲满口答应,董邦达的祖父就安葬在杨梅垅了。董家从此大发,董邦达一路中举,而且还中了进士,成为大清雍正和乾隆两朝的内阁大学士和礼部侍郎及工部尚书,他的书法和绘画水平在当时首屈一指,与董其昌齐名。

  董家的风水惠及了子孙,董邦达的儿子叫董诰,他也一路秀才、举人、进士过来,进军朝廷,殿试点为状元;后因有人提出有父荫子被之嫌,改授探花,官至太子太保、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任职《四库全书》副总编。董诰是大清乾隆朝和嘉庆朝的红人。

  姚家坞杨梅垅当年的松涛已不见了,站在杨梅垅上依然能看到昙山和西山,能想象得到当年的景象。垅边的龙眼依旧在,只不过没有当年那么深和那么清澈了,那两个深潭也没有从前那么圆了。东边的潭已经修葺,相对干净整洁,西边的潭就杂乱一些。真希望在这次双浦整治中,能把湖埠十景之一的“董坟松涛”恢复,在铜鉴湖边的阵阵松涛下,喝着九曲红梅也是十分惬意的。

  5 灵山幻境的前世今生

  听湖埠里老人讲,灵山洞实际上分成上下两个洞,上洞叫做潘家洞,下洞叫做灵山洞;因为洞所在的山叫灵山,所以两者合在一起,统称灵山洞,洞外的村也叫灵山村。湖埠里有几句名言,“逃难自有潘家洞”,说的是遇到兵荒马乱时,全村的人都去山上潘家洞避难,其洞口狭小,不易被发现,洞内厅则特别大,可以供上千人暂时生活,是逃难的好地方。据老人讲,闹长毛(太平天国)时,全村老小都是在潘家洞避的难,躲过一劫。抗日战争时,日本鬼子来到了湖埠里,村里的部分百姓也逃到了潘家洞,日本鬼子不敢贸然进入洞内。解放后,逐渐被湖埠里人遗忘。

  1983年,灵山村的一位村民去山上放羊,放的羊不见了,村民到处寻找,只听到羊叫声从大山肚子里传来,于是人们到处寻找洞口,终于发现大山里还有很大很深的一个溶洞;就这样,灵山村又把湮没多年的潘家洞挖掘出来了。当时,西湖区政府专门组织了专家与村民一起考察潘家洞,发现洞里还有一个小洞直通底下;其中一位专家身材瘦小,就顺着小洞一直往下探查,这就是灵山洞下洞的发现过程;后来开发景区时,为了方便游客进出,便在靠近村庄的洞底挖出了一个门做洞口,洞口题写了“灵山幻境”四个大字;西湖区政府还专门请了旅游和灯光设计的专家对洞内不同造型的钟乳石配置了不同的灯光,并编撰了许多故事。

  查阅历史文档,发现湖埠里西山上的溶洞还有许多。据《杭县志稿》记载,“大坞山口太公山麓,洞口有二,深悬如半井,周围生有石乳及绿黛野花,春夏之交,芬芳袭人。一口朝西为大坞山云雾泉隐流处,清澄幽邃,上下通光,游人攀援,逐级而下,恍若世外桃源。潘家洞,如箕,人欲入洞,须用粗长绳垂下,中有钟形石乳,乳大者约数围,高二丈余” 。

  灵山幻境,还有宋城、未来世界、大清谷和白龙潭这几个泗乡有名的景区,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我们在外上学的大学生,或者在外工作的泗乡人,都以家乡有这些景点而感到骄傲;我们也经常陪外地的朋友去这些景点旅游。正因为有着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泗乡才被批准成立了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

  6 朱熹和昙山石刻

  在仁桥村、陆家岭、杨村、风水洞之间,铜鉴湖的南边,有一座海拔不足百米的小山,在历史上很有名,叫昙山。从西往南再往东,沿着游步道上山,左边有一栋三层楼院子,树木中露出了粉墙,台门紧闭,不知院中场景。此屋所在地,我认为就是历史上南宋理学祖宗朱熹游玩的“郑次山”院落的古址所在。

  往南走,过三五百米山路,可至昙山亭,亭檐高翘,伸向天空。站在亭边,终于找到了《定乡小识》上所写的朱熹石刻,此乃朱熹在杭州仅有的一处石刻。南宋绍熙五年,朱熹游湖埠昙山,留题一诗于棋坪石南侧。诗云“颓然见兹山,一一见天作。信手铭岩墙,所愿君勿凿。”同年十月,朱喜重游昙山,摩崖正书于仙人洞侧:“绍熙甲寅闰十月癸未,朱仲晦(朱熹)南归,重游郑君次山园亭,周览岩壑之性,裴回久之。林择之、余方叔、朱耀卿、吴定之、赵诚父、王伯纪、陈秀彦、李良仲、喻可中(注:皆其门生)俱来” ;《定乡小识》作者张道云“崖石完好,波画明丽,莹洁如常,精彩倍常,疑有神护”。清文人胡敬《定乡杂著》有记“仲晦(朱熹)铭传石上刻,数行蚀尽藓斓斑。青山一一天然在,只欠园亭似次山。”此处所讲的仙人洞就是“清虚洞”,洞门狭窄,结满了蛛网,洞口也长满了灌木,我们也未敢贸然进入,甚为可惜。

  昙山石阶左边,尽是嶙峋怪石,如楼阁,如仙人,如飞禽怪兽,莫可绘状,形皆“瘦、透、漏”,岩穴百出。二十多年前,有山民盗石卖钱,后被禁止,此石属太湖石种类。有的石缝中还嵌着黄泥,长出了野花、野山葡萄,斜长着紫藤,还有招风的小树;有的岩石上还长着螺壳和蜗牛壳的痕迹,那些痕迹,我还怀疑就是千万年前的海底化石。台阶上结着蜘蛛网,网上还沾着露水,蜘蛛端坐在军帐中央,呆呆地张望着我们这些难得一来的游人。

  而九曲红梅茶是中国十大知名品牌的红茶,产区就在铜鉴湖畔的湖埠里。

  目前,湖埠里——铜鉴湖景区正在设计打造。我想,如果能将灵山幻境、风水洞、前山洞、仙桥洞、大坞盆地、乌龙溪、十里如意、昙山、板壁湖和铜鉴湖等放在一起通盘考虑开发,再把白居易、苏东坡、范仲淹等名人与风水洞恩德寺的故事,朱熹与昙山的故事,冯来聘与冯家的故事,董邦达与姚家坞的故事,下杨村牌楼的故事等整理出来,在景点设计中加以挖掘利用……

  坐着一只小船,在铜鉴湖上荡漾,赏着茱萸晚霞,看着西山黛色,听听西山回音,品着九曲红梅,讲着湖埠里的故事,吃着农家小菜,那样的生活是何等的惬意啊。

  袁长渭

标签: 鉴湖;风水;灵山;杨梅;白居易;朱熹;苏东坡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