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数个“第一次” 多个杭州样本 医者仁心 广袤大地践行时代使命的担当
新疆、西藏、青海、黔东南、非洲都有杭州医生的身影
2017年11月03日 08:26:39 来源: 杭州日报 柯静 詹雅

  今年7月,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滕建荣(左)赴那曲慰问帮扶。

  洪慧东医生为马里医院的医生授课。

  援疆医生下乡义诊。

  今年7月,那曲藏民向杭州医疗组敬献哈达和锦旗,以表达谢意。

  2014年7月8日“杭州-阿克苏共建工作室”医生在进行阿克苏首例腹腔镜手术。

  杭州医疗组的B超医生在为藏民作包虫病筛查。

  “为了让我们这里的新兵更好操作,她身先士卒,以身试镜,眼泪在打转,仍然一丝不苟教我们怎样去操作,她说:半年之后,她还要做胃镜来检测胃镜镜子的硬度……”

  一个多月前,这一封手写信从距离杭州4632公里的阿克苏市,寄到了杭州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滕建荣的手中。写这封信的是阿克苏市人民医院消化内分泌科的全体医护人员,文中的她,是杭州援疆医生蒋霞。

  “像蒋霞这样的杭州医务工作者,带去的是精湛技术,留下的是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伍,输血和造血并重,极大提高了当地受援医院的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杭州的医疗资源正在无缝对接新疆、西藏、青海、黔东南当地医院。”滕建荣如此评价。

  据统计,自2008年起,截至2017年9月,仅我市市属医疗卫生单位累计向新疆派出医务工作者28人、向西藏派出医生19人,他们在当地工作短则2个月,长至3年以上。另外与黔东南地区、青海德令哈的援助互派、学科建设往来不断。大爱无疆,杭州医务工作者的医者仁心,播撒到国外。自1986年至2017年,杭州市卫生计生系统共派遣援马里、中非、纳米比亚医疗队27批91人次的医务工作者,这当中绝大部分是中共党员。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而杭州医务工作者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这一工作要义。

  在高原缺氧的艰苦环境中,在边疆陌生的土地上,来自杭州的医务工作者以自己的医术为当地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以开阔的视野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出谋献策,用数个第一,多个杭州样本,诠释了医者仁心,在广袤土地践行了时代使命的担当。

  当代白求恩 万里送医到边疆

  离家千万里,他们从未说一声苦;忘我工作中,他们从未喊一声累。

  作为医生,杭州医务工作者在援疆援藏的医疗工作中有哪些感受?那片停留过的热土,又留下多少他们为之奋斗的感人的故事?从对这几位曾支援边疆医疗卫生事业的医务工作者采访中,杭州医务工作者的仁心,彰显无疑。

  蒋霞 一封特殊的联名信

  履行职责,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诠释援疆医生的职业操守和医道本色,这一句话并非套话,而是每个援疆医务工作者的行动准则。

  国庆前,一封新疆阿克苏市人民医院消化、内分泌科全体12名医护人员的联名表扬信寄到了杭州市卫生计生委。这封信的主角是杭州市第九批援疆人才、市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医生蒋霞。信中,他们用朴素的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她的感激之情。

  原来,蒋霞副主任医师到达阿克苏后,第一时间开展临床医疗工作,迅速熟悉医院、科室、人员、设备、技术等情况,努力学习维语,快速转变角色,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融入新的集体,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对同事,她带领着大家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自费购买消化、内分泌等方面的参考资料并予以讲解分析,坚持“回归课本,突出重点,提升自我”,指导年轻医生用药,让科室治疗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对病人,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一天三次查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患者出院。

  2017年6月23日,这是阿克苏市人民医院值得纪念的日子,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蒋霞以患者的身份第一个进行了胃镜检查体验,并在检查过程中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操作细节、注意要点传授给阿克苏的医生。她强忍着一阵阵的胃痉挛引发恶心呕吐,一对一的带教,做到放手不放眼,不断鼓励并指出操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阿克苏的一年半时间里,蒋霞主动给自己定下了两个目标。一是培养一支走不掉的医疗专业人才队伍,二是分别带出一位能熟练掌握胃镜操作和一位可基本操作肠镜的当地年轻医生。

  张治芬 像胡杨树一样将大爱播撒

  张治芬,2017年6月,获得“全国对口援疆先进个人”称号,如今是杭州市妇产科医院院长,曾经是浙江省委组织部选派的第四批援疆干部人才队伍中的一分子,她用精湛的医术和热诚的服务践行援疆使命,铮铮傲骨犹如沙海之中的胡杨树一般令人折服,把浙江援疆人的大爱播撒在和田大地上。

  2002年,张治芬当时所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到省委组织部下达的三年援疆任务,需要派两名医生各援疆一年半时间。作为当时医院的中层骨干,张治芬积极报了名。

  2004年年初,就在援疆前夕,张治芬的身体忽然出了问题,心脏早搏频发,很多人都担心她不能成行。但一心想着为新疆人民健康作贡献的张治芬,于2004年2月还是如期踏上了和田。

  因为缺水和卫生条件的关系,和田地区的妇科病患者较多,张治芬总是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下班,回到宿舍,常常已吃不上食堂饭。

  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是当地级别最高的医院,但因地处边陲,医疗知识、技术、项目以及医院的规范化管理上均较为落后。在援疆的一年半时间里,张治芬尽可能地去填补一些空白。在她的带领下,医院先后开展了腹腔镜下输卵管造口术等一些新的妇科医疗技术。她还制定并完善了《医院质量考核条例》,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悠悠十余载,如今回想起来,张治芬说,与其说自己为新疆人民作了贡献,不如说是新疆人民教会了她很多:“在和田人民身上体现的胡杨精神,让我认识到,无论环境怎样,人的心境是最重要的。心中有诗,满眼遍是如画风景。”

  张方林 手电筒组成的无影灯

  习近平总书记在追忆自己援藏期间的见闻时曾说过,“西藏那曲生态恶劣,种不活一棵树。”2016年7月,杭州市选派第八批援藏专业技术人才时,杭州市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党员医生张方林主动报名,援助地就是那个“种不活一棵树”的地方——那曲。

  援藏生活的艰苦、孤苦、清苦,远远超过之前的想象。但本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毅力,张方林一直努力坚守。

  事实上,那曲县人民医院于2014年建造完成一间10万级层流手术室,但由于人员技术力量不足,设备仪器不够完善等诸多原因,一直未能投入使用。入藏后了解了这一情况,张方林给自己布置了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开启那曲县人民医院外科手术的新篇章。

  经过3个月的前期准备,包括手术室质控的监测;设备仪器的更新完善;手术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等,终于具备了开展手术的先决条件。

  一位21岁的藏族女孩前来就诊,正值爱美的年龄,半年前打耳洞时出现意外,异物残留耳垂内,耳洞周边组织出现异常增生形成肿块,肿块近期增大较快,患者至多家医院就诊,希望能够切除肿块和异物,但因为肿块已达下耳垂1/2大小,故都未敢予以切除。患者看着日益增大的肿块,十分担忧。后来,听亲戚说那曲县人民医院有浙江过来的援藏医疗专家,患者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那曲县人民医院就诊。

  经过问诊、查体后,张方林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医院设备、技术力量等条件,认为在现行条件下可以完成手术,故安排患者第二天进行赘生物切除手术。

  2016年11月3日下午4点开始,简易的更衣室,地上铺一块无纺布就投入了使用。在一切就绪准备划刀的那一刻,突然停电了。近零下20摄氏度的冬天,一台正在执行的手术,医院又没有备用电源,张方林赶紧启动应急措施,助手使用4只手机电筒从四个不同方向照向手术视野,借助手电筒光快速准确的切除赘生物,做到切口小、出血少,并使用美容缝合方式将手术创伤缩到最小,顺利完成手术。这也是那曲县人民医院第一例手术。一边吸氧,一边手术,这是一位普通援藏医生张方林的工作速写。

  寿岚 偏远山区糖友们的“组织部长”

  医疗帮扶怎么做?没有什么比专家点对点,扎根当地更有实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李国熊考察了贵州三穗县后,对于这个糖尿病高发,却没有专科诊疗的县市,派出了内分泌科年轻有为,业务扎实的寿岚医生。

  初到贵州黔东南州三穗县,寿岚发现这里的百姓,对糖尿病等慢病的认知严重不足。三穗县人民医院无独立内分泌糖尿病专科、无工作机制,更缺少专业人才队伍,更谈不上如何健康管理及防治。帮扶工作要从零开始。

  没有专科,寿岚开出了糖尿病专科一站门诊, 缺检查、缺药、缺设备,寿岚一步步完善诊疗手段,当起了偏远山区糖友们的“组织部长”。她还搭建网络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力。治疗手段跟上了,自身的学习和意识也要同时跟上。寿岚跟内科主任一起制定科室学习计划和制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寿岚发现很多山区的患者来回测血糖不方便,建议采用移动医疗来建立三穗县糖尿病慢病管理系统。启用“你的医生APP+红倍心血糖仪”,改变了只能在医院“看病”的传统生活方式,节省了医生大量的患教时间,无论在家里还是在路上,尤其是边远的山村,随时听取医生建议,或者是获得各种与健康相关的资讯。不仅节省之前大量用于从边远山区坐车的时间与成本,而且会更有效的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变治疗为防病。

  在帮扶的三个月里,寿岚结合实际、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从原来内分泌门诊的“0”,到专科门诊建立后的病人络绎不绝。现在寿岚的帮扶工作虽然结束了,但是她还依旧继续通过微信、远程会诊等方式,造福黔东南的百姓。

  洪慧东 做马里百姓心中最可爱的人

  对于国内医疗条件发达地区的病人来说,进行血常规等检查,稀松平常,然而在非洲马里,这里是联合国定义的世界上最贫困地区之一,即便医生都没有正确的输血检验知识,所以训练有素、基本功过硬的检验科医生,成了当地最稀缺的医生资源。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医生洪慧东就是在这样背景下,成为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其中一员,来到了非洲马里。

  在马里首都巴马科的马里医院,这里是洪慧东工作4年的地方。2013年,洪慧东就来到马里医院,这里实验室仪器落后、人员经验不足、检测方法不到位,洪慧东就手把手,一个一个地教。在两年任期结束后,她选择了留任。

  “因为我看到的有些实验报告、有些结果,是不符合要求的。我很希望能够帮医生同行们,更好地救治病人,所以我决定继续留下来,继续留在马里。”洪慧东说。

  朴素的话语,迅速的行动,洪慧东意识到必须对马里同行进行输血检验基础知识的培训,尤其在科学检验的理念上帮他们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在紧急准备了《输血检验》的课件后,她开始对马里医生授课,要把马里人(包括医护人员)从顽固落后的输血意识中解放出来,教授他们输血知识,跨越科学与文化的差距,一点一点地去改变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洪慧东对他们的临床输血进行正确指导,纠正马里医护人员不良的输血方式和血液储存方法。培训教学的效果迅速得到体现,一位中国北京建工职员,因疟疾导致严重贫血需要输血,由于采取了科学正确的输血,及时阻止了异型血液输注,两周后康复出院。

  这里的血液病人不少,但马里却没有一名检验骨髓的医生。是洪慧东发现一位病人血常规异常并要求其做骨髓检查,并发出了第一份中法文的骨髓报告。为此,马里国家医院实验室主任达拉美博士代表马方写给洪慧东的一封感谢信。

  “这封沉甸甸感谢信,它感谢的不是我个人,感谢的其实是我们浙江援非医疗队的全体同事在马里的精湛医术和付出,感谢的是中国援非医生对马里人民救死扶伤的崇高品质,感谢的是1968年以来近50年中国援马里医疗历史上沉淀下来的中国人民对非洲马里人民的深情厚谊。”洪慧东这样说。

  数个“当地第一例” 践行使命担当

  在梳理近十多万字援疆援藏援黔东南援非的资料中,目及所见,字里行间,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当地第一例。”

  在阿克苏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第一例胃镜检查,是杭州医生做的;贵州三穗县第一个糖尿病专科门诊,是杭州医生一手创建的;那曲县人民医院第一例手术,停着电,就着手电筒组成无影灯,是杭州医生主刀的……当地第一例的事例还有许许多多。

  杭州医务工作者所到之处,于当地医务工作者是同行,是带教师长,杭州医生无私将技术要领倾囊而授;于当地百姓,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是将他们从死亡边缘拉上幸福之岸的领路人。

  在阿克苏,2010年6月,杭州市援疆指挥部作为“全国第一批,全省第一个”,率先进驻新疆阿克苏市开展援建工作。让当地百姓病有所医,积极探索卫生援疆新模式,提出医疗卫生援疆侧重于送技术、育人才、带队伍。

  在阿克苏市人民医院,柯曦晔、蒋霞等5名援疆医生,因为技术过硬,被医护人员称为“A5偶像天团”。如张正贤,在到阿克苏仅1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开展了妇科超声造影等检查,填补了当地多项超声领域的技术空白;吴荣华主攻针灸,有“吴一针”的称号,找他针灸的人总是排长队;蒋霞主攻消化内科,每天为患者分析病情,讲解用药,在带教中知无不言,让年轻医生收获颇多。张骁医生开展的先天性脐尿管瘘手术刷新了阿克苏医院建院60余年纪录。

  多年来,按照“组团式建学科,共建式带队伍,广覆盖提水平”三大目标任务,杭州医务工作者在阿克苏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建立了外科工作室、心内科、妇产科、中医等学科工作室,填补了阿克苏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空白。在新城街道康居社区建设卫生服务站示范点,依杆其乡六大队建设村卫生室示范点,以杭州卫生先进理念为蓝本,科学设计和规划示范点的软硬件设施,充分体现杭州元素,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不仅在新疆,在雪域高原,援藏医生成为当地人的贴心领路人。2016年11月,浙江援藏医生张方林等成员在西藏那曲劳麦村义诊时,遇到了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3岁女孩德吉白措,为此,他联系了浙大儿院帮助小姑娘来杭治疗。两个月后,德吉白措和妈妈治愈返回那曲,特意给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送上了锦旗,锦旗上写着“再造我女儿,援藏办实事。”正因为援藏医生的使命感,一圆藏族儿童“奔跑之梦”。

  深入牧区 架起汉藏连心桥

  “B超医生克服高原反应深入乡村开展工作,让藏族同胞切身体会到了来自浙江及杭州的大爱,对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杭州对西藏防治‘包虫病’的援助必将载入援藏史册。”那曲地区地委委员、那曲县委书记曹永寿这样说。

  医疗援助,更要防治好地方病。包虫病,江浙一带鲜有耳闻,却是西藏牧区高流行的寄生虫病。泡型包虫病是高度致死的疾病,患者不经治疗,10年病死率达到94%,有“虫癌”之称。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对西藏“包虫病”防治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建立健全包虫病防控和治疗体系,全面落实控制传染源,病人筛查治疗全覆盖。克服防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而当地技术设备能力不足的难题。

  杭州市卫生计生委勇挑重担,自2016年8月19日起,三批杭州医疗队先后踏上援藏之路。杭州市疾控中心的王衡、杭州市红会医院的张文智和杭州市中医院的欧斐组成的医疗组第一批来到西藏那曲开展包虫病防治筛查。今年5月23日和7月28日,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赵丹、杭州市中医院的徐森胤、杭州市老年病医院的李海平、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冉红梅、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刘乔勇、淳安县人民医院的余燕青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的吴俊、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刘桂蓉等杭州医疗组的8名队员,联合浙江援助队伍,分两批先后赶赴西藏那曲开展筛查工作。

  杭州医疗组负责那曲县的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工作分两部分,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人群B超筛查。

  那曲县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40%,自然条件极其艰苦。高原反应是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必须面对的考验,腹泻、流鼻血、眼结膜出血等各种高原反应层出不穷,更为可怕的是毫无预兆的严重缺氧症状随时发作,呼吸肌的麻痹随时会带来生命的危险。赵丹和徐森胤两位B超医生就在夜间经历过险情。但一到那曲,还伴有高原反应的杭州医疗组成员们却左手一个氧气瓶,右手一台B超仪器,跟着当地工作组就下乡了。

  牧区村落分散,路途遥远,且很多都是泥路,一般需要2-3小时的车程,晕车在所难免。杭州组队员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早上7点多就出发了,天漆黑才回来。最迟的一次是23:20才回到驻地,但是大家都毫无怨言。

  援藏医生张方林这样写道:下乡义诊的时候是我最有存在感的时候,进乡村的路都是山路,路面狭窄,崎岖不平,路边就是悬崖峭壁,被我们戏称为“颠脏线”,100公里的路程单程可以花费5个小时,海拔高度可以从3200米跨越至5300米,对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然而每到一个乡村卫生院见到成群结队、早已等候的藏族群众,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热烈期盼,这些疲劳都不算什么了。由于言语不通,每名患者均需要翻译才能交流,我们耐心详细地问诊、查体,治疗每名患者,得到诊治的藏族同胞脸上洋溢着喜悦,对我们竖起大拇指,知道我们喜欢吃蔬菜把乡村里的唯一的不新鲜的,但又是最“新鲜”的一株蔬菜烧给我吃,这些都是鼓励我好好干下去的动力。在近一年半的援藏时间里,每次下乡都要迎着“启明星”出发,伴着夜色而归,累计行程大于1万公里,走遍了那曲县所有的12个乡镇,40多个村庄,200余户人家,义诊约1800人次藏族同胞,免费发放价值3万余元药品,儿童“先天性疾病”筛查3000余人次,其中发现确诊“先天性疾病”儿童80例,为后续治疗奠定了基础。

  杭州医疗组热情细心辛苦的工作,当地人民都看在眼里。工作时,村干部为他们送上又热又香的酥油茶,淳朴的牧民在筛查后都朝他们微笑点头表示感谢。

  截至9月底,圆满完成了那曲县包虫病筛查任务,筛查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当地用五个“最”来形容这次支援那曲的包虫病筛查工作:对接最快、选派最早、力量最强、筛查对象最多、工作状态最好。这是杭州医务工作者提交的成绩单。此外,今年9月11日,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赵勇医生赴那曲展开疑似重症精神病确诊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

  把“输血供氧”转为“造血制氧” 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杭州与阿克苏,杭州与黔东南,杭州与那曲,相距数千里之远,医疗技术更存在较大“鸿沟”。援助时间有限,在宝贵时间差内弥补技术鸿沟?医疗援藏,有没有效率更高、更有针对性的方式?杭州卫生计生委的领导这样想:植根先进理念、授人以渔,是为上策,把“输血供氧”转为“造血制氧”,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在西藏那曲,培训好当地的医疗人员更有利于包虫病的根本防治。进入藏区的那些天,杭州医疗组医生主动当起了指导老师。在B超筛查中,欧斐医生对身边负责翻译的B超医生细心讲解包虫病如何诊断以及发现的其他异常现象,使他们受益匪浅。张文智医生在其擅长的结核病超声诊断方面积极与当地医院和疾控部门开展交流培训,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王衡医生以牧区常见的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与当地卫生人员进行了交流和培训,帮助当地提升疾病的防控水平。

  2014年12月26日,由杭州市援疆指挥部与阿克苏市卫生局联合举办的杭州对口支援阿克苏市院感预防与控制培训班在阿克苏首次开课。在阿克苏人民医院科技大楼内,来自杭州市疾控中心、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4位知名院感防控专家为当地业务骨干进行授课。原本计划80名当地医务工作者受训,但后来授课现场增加到了130人。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医院整体的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很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谢谢杭州各位专家。”不少医生都这样表示。

  而像这样杭州不同医疗学科的专家来阿克苏授课,在这里多年一直如此。在杭州市援疆指挥部的统一协调下,张柏平、戚建江、杨洛贤等援疆干部积极整合杭阿两地卫生资源,建设医学工作室,搭建学科平台,充分发挥援疆医疗人才作用,共创智力援疆的新模式。通过帮带工作,形成输血与造血并重、帮带与传承相结合的良性机制,切实提高了阿克苏市医疗卫生整体水平。

  在贵阳,得了慢性光化性皮炎十多年的王大伯终于摘下了斗篷,来自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皮肤科主任吴黎明不仅替他开出了药方,还教当地医生如何对症治疗。自2016年5月以来,杭州市卫生计生委统一协调17家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与黔东南州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一对一”对口帮扶关系,由对应区、县(市)卫计部门负责对口帮扶县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至目前,各区、县(市)也全部与黔东南州相关基层医疗机构签署了帮扶协议,我市卫生计生系统已实现了与黔东南州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全覆盖,全力帮助贵州绥阳、西秀、榕江、凯里等地提升医疗卫生事业水平,全力推进医疗卫生精准扶贫工作。

  在西藏那曲,杭州市儿童医院援藏医生李才学在工作中刻苦钻研,努力寻求适合高原地区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等情况下的治疗方法。那是一位8个多月的藏族小患儿,因患“麻疹合并肺炎”入院,刚入院时,患儿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进行了相应的对症处理。第二天,李才学医生查房时,发现患儿症状没有缓解,而且精神也比之前差,甚至出现窒息、口唇发绀等症状,他立即给予吸氧、吸痰等紧急处理,24小时寸步不离地陪在患儿身边。在他的悉心治疗下,患儿一点点地康复了。他不仅精心救治患儿,而且主动指导帮助当地医务人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儿科疾病诊治水平。

  在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中医院,杭州市三医院自2012年起已连续五年开展对口帮扶,先后派出肿瘤科、眼科、内分泌等多科专家。今年7月,内分泌血液科副主任李利去德令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医疗援助。他根据当地群众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高原缺氧等因素而导致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高原性肺病等疾病高发的现象,建议增加相应的检查项目,对医院药品进行梳理后指导采购和用药,开展了多场讲座培训,并帮助当地医护人员联系来杭进修,显著提高了所在医院的诊治水平。

  在非洲马里,不少来看病的百姓都主动提出要找中国医生、用中国的药物。中国援非医疗队的队员们成了患者心中最可爱的人。

  高原考验着援藏医生的体能,边疆风沙涤荡着身为医者的赤诚之心,高山大川见证着当地医疗的蜕变,杭州医务工作者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践行了时代使命的担当。

标签: 医生;杭州市;人民医院;援藏;阿克苏;那曲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