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运河博物馆举办老物件展 300多件“宝贝”留住乡愁记忆
2018年01月19日 08:25:59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黄冉 通讯员 杨于佳 王佶敏

记者 李忠 摄

  推开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的大门,300余件古色古香的老物件正在无声地讲述着历史——大户人家的外牌楼雕花床、雕花柜子、战国印纹硬陶罐、民国土地所有权证和税票,甚至是家用的饭枓、铜盆、泥筷筒……这些老底子杭州百姓生产、生活类的用品,都是从拱墅区城中村改造现场淘来的“宝贝”,年份跨度从战国时期一直到解放后,展现了几个时代的缩影。

  昨天,一场“留住乡愁记忆”的老物件展在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开幕,人们在这里追寻着旧时的生活印记,感受社会发展的变迁。

  2017年,拱墅城中村改造势如破竹,为了守住拱墅的根和魂,留住拱墅的乡愁记忆,在城中村改造推进过程中,拱墅成立区内首个文保小组。小组成员深入到辖区的拆迁现场,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具有人文情怀和乡愁记忆的老物件。经过甄选,文保小组从征集的431余件老物件中精选出了300余件进行集中展示。

  “这是我妈妈结婚时候的陪嫁品,算起来也有百年历史了。”吴家墩的马桂玉指着一件深蓝色上衣说。76岁的徐培兴和74岁的马桂玉结婚50多年了,这件衣服是手工麻料制作,从母亲一辈传到马桂玉手中的,一直都没有穿过,保存到如今,崭新如初。虽然有些舍不得,马桂玉还是决定把这件带着百年记忆的衣服捐赠出去,“我们也想让下一代人看看,以前的衣服长什么样。”

  文保小组一同收集上来的,还有两条年代更为久远的裙子,一条粉红色的,有花边点缀,由熟丝制成,另一条紫色的则是由生丝制成,它们的主人是石塘村村民吴国松。“这是我奶奶出嫁时穿的裙子,颜色深一点那条,是新娘子上了年纪时再穿的。”虽然年份已久,但两条裙子都保存完好。

  “这种裙子很费布料的,20尺布才能做一条裙子呢!”马桂玉笑笑说,那个年代留下来的这种款式的裙子,已经不多了。

  一个长得像小提篮的老物件摆放在不起眼的位置,却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小提篮”上面是齿状花纹,周身遍布眼睛状透气孔,远看就像花嵌在上面一般。

  原来,这个老物件叫做泥筷筒,以泥土作为制作材料,推测是普通人家的日常用品。上面的孔眼不仅美观,而且具有防发霉生菌的功能。“这个泥筷筒已经有100多年啦,是阿太那一代传下来的,我们儿子女儿这一辈人已经很难再看到了。”蒋家浜的倪志忠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这是文保小组在拱墅区发现的唯一的提篮状泥筷筒,是同村的村民沈荣琥捐赠的。和泥筷筒一同捐赠的还有一旁的饭枓,至今也有80多年历史了,用桑木制作,饭放在里面不会发馊,用起来也灵巧方便。这么珍贵的“宝贝”来之不易,区文保小组多次登门拜访,用诚意感动了沈荣琥,才让更多后人得以目睹这特别的收藏。

  本次老物件展从1月18日持续到3月4日,展览结束后,这些珍贵的老物件将何去何从?该区文广新局局长陈宁透露,今后将在拱宸村筹建一座百姓民俗生活博物馆,这些老物件将全部存放于那里,为一方百姓留住文化和记忆。

  新闻链接

  拱墅成立

  大运河文化研究院

  昨天,杭州市拱墅区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未来将着眼于中国大运河水系流域,重点研究大运河拱墅区域资源,梳理整合区历史文化资源和研究成果,提交运河区域研究的建设性调研成果,推动运河沿线的联动,做好运河文化宣传。

  例如对拱墅区域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献资料、区域经济与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联合大运河沿线城市筹建博物馆、大运河研究机构联盟等,促进大运河文化的研究、交流和分享;研究院还将与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联合创办《杭州市拱墅区大运河文化研究》期刊等。

  老物件展览将持续到3月4日。

标签: 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城中村;博物馆;研究院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1193225549761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