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年少之苦
2018年02月04日 08:17:32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朱中仕

  浙江在线2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朱中仕)前几天,杭州“求雪”终于成功了:西湖雪朦,青山苍茫,断桥人潮。

  眼前玉洁西湖的美景却勾起我少年时在农村读书时的冰雪记忆。那是读高中时的一个冬天,苏北淮河流域迎来了封门大雪,气温在-10℃以下。那天,正好是期末考试,我不得不顶着大雪赶往学校。到校后,一双布鞋外面是冰里面是水,考到后来实在受不了,就索性将湿鞋脱掉。试卷很快顺利做完,当我赤着脚提前交卷后,再也找不到脚的感觉了,老师过来叫我用手轻轻地揉,揉了半天才有了感觉。现在想想,这种少不更事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极容易冻伤双脚,严重的话会导致组织坏死,乃至截肢的。至于手和脸,就更没有一个冬天是完肤的。

  那形象要是有人拍了传到网上,也是一个“冰花男孩”!

  一个人在年少时吃点苦,甚至遭受些磨难,不失为人生一大财富,这涉及到心理弹性理论。弹性原本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当外力撤消后能恢复原来性状的性质。心理弹性是人在困顿压力下所激发出的潜能和建设性力量,能促进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更好地自我发展。

  我们知道,世间万物都是阴阳互抱,相因相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并生的。人首先是要衣食住行的自然人;其次是参与社会活动的社会人;三是有喜怒哀乐,情感是人的物种遗传特性,故而有庄子的人生三困:自然之困、社会之困和情感之困,这“三困”是人类物种和人类社会进化的原始动力。从心理学上讲,当人的生存发展遭遇困顿,心灵受到来自外界的自然(物质)之困、社会(矛盾)之困和情感(憎恶、欲望)之困的压力时,会对贫困、逆境、创伤、挫折、悲剧、威胁等消极事件产生反弹力,这是人类的禀赋,是自我保护的正向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逆境出强者”的内在道理。

  事实上,虽然避苦求乐是所有生命体的共同天性,但苦的本身是人生难得的体验,是人生一味,苦中奋进更是值得珍藏的人生美味。

  之前,看到记者采访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如果人生能重来,您会做何选择?他神情坚毅地说,“我还会选择投身到祖国的核潜艇事业,而且还希望在艰苦的条件、艰难的环境中研制,并取得成功。”

  除极少数上天特别眷顾的幸福之人外,绝大多数人都会深刻体会到人生一世艰难两字:大有大难,小有小难。要么先甜后苦,要么先苦后甜。从头苦到尾的确实不少,但从小甜到老的不多,即使从娘胎一落地就捧上金饭碗,也难保证长久捧下去,更难捧几代,多是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败业,故有“财主无三代”之说。老舍的《茶馆》里再现了一些清朝贵族后裔的生活形态:喝茶、遛鸟、看戏。清朝垮台后,这些向来锦衣玉食的哥有吃喝玩乐之心,无安身立命之技,先变卖家产,后动起了祖坟主意,砍树木卖坟地,甚至“起灵”寻宝。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使人生贫穷困顿转化为昂扬向上的建设性力量,而不至于产生“作困兽斗”的破坏性力量。这主要取决于个人积极特质、家庭良好环境和社会关爱支撑,三者交互作用构成心理弹性发展的动力系统,也是困顿中个人可以利用的主要资源,它使逆境对个人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个体的积极适应和健康发展最大化。只要动力系统运转正常,具有良好保护性心力的人,在遭遇困顿中,会发育出良好的心理弹性,能有效调控情绪和行为,产生建设性力量;反之,就有可能会生发出破坏性力量。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萎靡和希望渺茫,更可怕的是羁人于贫困的枷锁——疾病、愚昧、依赖和懒惰。摆脱贫困,不仅是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给予砸烂贫困枷锁的方法,战胜疾病、愚昧、依赖和懒惰,耸立起人生的健康、文明、自立和勤奋。

标签: 人生;西湖;逆境;动力系统;心理;核潜艇;懒惰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