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领舞”大礼堂 村民当“主角”
2018年08月29日 08:19:58 来源: 杭州日报 驻余杭记者 白赟

  华灯初上,余杭区塘栖镇丁河村的文化礼堂里传来阵阵乐声,15位舞蹈者正在一遍又一遍地排练着熟悉的舞蹈动作。自8月初以来,丁河村的余韵舞蹈队每晚都“藏在”文化礼堂里,排练着新编的舞蹈“江南雨”,为9月的塘栖镇“相约周末”文化走亲活动做准备。

  丁河村文化礼堂负责人朱欢琴说:“为确保演出效果,大家每天都要练两三个小时,力求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做到尽善尽美。”

  在塘栖镇,“农村文化礼堂走亲”已举办了五年之久,“相约周末”文化走亲活动便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的亮点在于表演节目均由村里的“草根艺人”编排,并由设有文化礼堂的村共同选送。

  如今,塘栖镇每年要举办20多场文化走亲活动,“文化走亲”已成为塘栖镇撬动农村变化的重要杠杆。

  “领舞”大礼堂,村民当“主角”

  “文化礼堂搞起来,好处真是说不完,以前农村搞活动难度太大,不像社区那么常态化;现在我们的活动也变得多起来了。”在塘栖镇的各村村民眼中,“文化走亲”已是村里最具人气的活动。

  早在2014年,塘栖镇就组织了“我是大民星”选秀活动,报名节目150多个,参加人数近千人。同时,还开办了广场舞、书画、乐器等40多场培训班,一大批文艺骨干脱颖而出,成为“文化走亲”的中坚力量。

  从2015年开始,塘栖镇打破村与村之间的隔阂,在相邻村建立了“走亲联盟”,各村节目在不同文化礼堂轮番上演,政府还安排了30万元的专项资金为“文化走亲”提供物质保证。

  塘栖镇文体中心负责人孙晓云说:“‘从无节目可演,到不知演哪个’,是这两年来塘栖镇‘文化礼堂走亲’取得的最大成效。”将主体下沉到最基层,塘栖镇突出行政村、文化礼堂的主体功能与活力,有效地转变了政府作为唯一主体的“一元供给”模式,把村民从“观众”成了“主角”。

  如今,塘栖镇基本呈现村村承办专场走亲演出的局面,“不过‘走亲联盟’的形式仍是相当受欢迎。”孙晓云说,“除了村里走亲,我们还在镇里走亲。村里选上来的枇杷鼓,还走亲到了萧山、临安,甚至还到了新加坡。”

  通过“走亲联盟”,不仅加深了村民之间的沟通,也是在“文化走亲”形式上的一种破冰。孙晓云表示,现在村民对建设文化礼堂的积极性很高,预计明年底,塘栖镇将实现文化礼堂全覆盖。

  挖资源创特色,礼堂故事遍地开花

  “文化礼堂闹盈盈,文化广场起歌声,街舞跳得乐开了花……”正如塘栖镇塘栖村“村歌”所唱的,农村文化礼堂发挥多元主体活力,给了村民们一个精神依托。

  打造开放式活动平台,塘栖镇的“文化走亲”与传统节假日、群众文化活动、农事活动结合在一起。去年水乡开运节期间,各村文化礼堂参与“传统米塑宴中秋”的传统米塑走亲展示,迎来观光游客23万人次;今年枇杷节期间,塘栖镇就举办文化礼堂走亲演出6场,故事会走亲4场。

  随着“文化走亲”的逐渐深入,内容上也更加丰富,书画、摄影等视觉艺术展览和非遗展示等多内容、多主体的组团“走亲”、联动“走亲”应运而生。河西埭村的卫家班皮影戏、柴家坞村的蜜饯制作等特色传统非遗项目也陆续出现在“文化走亲”的舞台上。

  除了搭建平台,塘栖镇更多地在村级队伍能力提升上下功夫,找突破。一方面由村级提供活动场所,镇文艺团队提供文艺作品,并出谋划策参与文化礼堂的特色文化挖掘培育;另一方面,由镇级文体团队予以定期指导,结合自身团队特色帮助村里挖掘培育文体队伍。

  目前,塘栖镇28个村和社区里,最多的已经有了14支文艺队伍,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且特色明显。例如,柴家坞村太阳花少儿拉丁舞队、塘栖村米塑制作展示队、丁河村水乡妹子舞蹈队、河西埭新塘栖人朗诵队等都受到村民的喜爱,成为乡间一道美丽的风景。

标签: 塘栖镇;礼堂;文化礼堂;文化走亲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