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杭州三墩镇首批2个文化礼堂和7个文化家园建成
曾经的老物件如今成会说话的乡土景观
2018年11月30日 07:39:13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黄莺

  浙江在线11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莺)老房子拆了,老底子的生活方式变了,老故事该怎么讲?

  幸好,老物件都留下来了,还有新的文化礼堂和文化家园,可以承载爷爷辈、爷爷的爷爷辈,乃至更久远的故乡记忆。

  最近,杭州三墩镇首批2个文化礼堂和7个文化家园建成。这9个各有风格特色的新都市文化“会客厅”,有的记录了原来三墩作为水乡的田园牧歌生活,有的还可以承接当地村民的流水席。

  里面的不少农具,别说现在的孩子,连做了爹妈的“80后”也不认识了。里面还有老底子的灶头画、绣花帽子、结亲用的喜船……家门口的文化家园成了带着孙辈的老人们最爱去的地方。

  “去年在整村拆迁和城中村整治的时候,我们从当地人手里留下了很多老物件,还对部分物件进行了整修。现在各个文化家园和文化礼堂都能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我们还在学校设立了农耕角展示老物件,未来打算请孩子们来当文化礼堂的周末小导游。”三墩镇的相关负责人说。

  绣花制品在当年很奢侈

  百年报警锣是居民捐的

  一百年前的三墩人怎么生活?

  灶头上一定要有灶头画,可以是梅兰竹菊,也可以是紫气东来。

  水乡的田里水道交错,家里不仅要有交通工具,还有一种小小的泥船。插秧的时候,泥船可以在泥地里滑行“作业”。

  老底子的方形枕两边都要有绣花贴片,也算那个年代的奢侈品了。普通人家都拿来卖钱,根本舍不得自己用。

  各个村落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双桥盛产土布,五里塘是出粉皮的。虾龙圩现在仅仅是个地铁站名,当年村里制作的竹编制品可大大有名,特别是一种诱虾笼,抓鱼抓虾全靠它。

  还有些比较难得的物件。比如在三墩镇中心片区文化家园,有一个直径40多厘米的锣,它看起来和普通的锣没有什么区别,但入手特别沉。这叫“报警锣”,是75岁的三墩镇老居民王峥捐的。当年王峥的父亲、爷爷都曾用过它。

  “当年我家就住在三墩老镇上,都是青石板的小路,依水而建的砖木房子。原来镇上防火,就像现在的微型消防站一样,有个民间自治组织的。万一哪里有火,有人专门敲锣报警,告知起火地点。我家就是负责保存这面锣的,全铜的锣,敲起来非常非常响。”王峥说。

  文化站还有一块三百年的元宝太湖石,是用来轧染丝绸的,也是古代染坊的设备之一,也算镇站之宝。

  这些老底子故事,现在老人们就可以在文化家园对着实物,一点点讲给孩子们听。

  当年新娘坐喜船出嫁

  比现在更有仪式感

  最有意思的还是水乡的婚俗。

  文化家园里收藏了一件老的红色嫁衣,看起来袖子很短。原来老底子女孩子都是10多岁就出嫁了,身体还没有长开,其实已经是量身定做的长袖了。

  一条喜船可以还原当年新娘出嫁的场景。船头有作为嫁妆的樟木箱,还有一根扁担。扁担一头挑着马桶,称为子孙桶;一头挑着两床棉被和枕头,称为“百子被”。

  社区书记严云霞告诉记者,她的妈妈就是坐着这样的喜船从良渚嫁到了双桥乡,“就和现在结婚有车队一样,过去好点的人家要有船队去接亲。一般是2条船,也有4条船的。这个扁担一定要舅佬挑的,最重要的就是子孙桶了,如果家里着火,首先要抢救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这个子孙桶。”

  结婚的仪式感比现在强多了,说媒、择日酒、移嫁、提锅酒、接亲都是很讲究的。

  文化家园里留下来的又何止是婚嫁文化。就连原来家家必备的咸菜缸,也留了下来。

  “幸好都留了下来,有个实物可以对着孩子们讲故事。”居民张奶奶说。

  在“吉鸿农耕”展示区,有一面种子柜,里面有黄瓜、包心菜、马兰头、苦瓜、紫云英、黄心乌等各类瓜果蔬菜种子。

  “我们还将开设种子课程,让有兴趣的小朋友们来参加。”吉鸿社区书记严云霞说。

  “文化礼堂和文化家园应该是能展示本乡本土风貌和演变的地方。如果是非本乡本土的居民来参观,这样的文化礼堂就是个会讲故事的景点。”三墩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标签: 文化家园;故事;出嫁;报警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