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永康组织部门为新生代企业家定制教育培训计划
帮助“企二代”拿好交接棒
2016年12月01日 06:18:51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何苏鸣


QQ截图20161201061736.png

  永康组织新生代企业家赴德国学习考察。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注重对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教育培养,引导他们继承发扬老一代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近年来,我省以党建工作为切入口,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加强专门培养、建立专人联系制度、推动成立非公企业新生代出资人协会等举措,深化非公企业新生代出资人队伍教育培养。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永康市,当地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培养新生代企业家接班能力,帮助民营企业实现有序更替的做法,值得借鉴。 

  浙江在线12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何苏鸣)34岁的永康人胡定坤曾经很不喜欢“富二代”这个称呼,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倒多出来一份包容的心态:“这是父母给我们的身份,好和坏,外界定义不了,要靠自己去诠释。”不过,他更愿意称自己是“企二代”,“接了班,肯定要踏踏实实做事情。”

  2006年,大学毕业的胡定坤进入父亲一手创办的五金产业集团,进车间、当秘书、跑业务,从最开始的懵懂到如今成为集团执行总裁。这算不算是成功的子承父业?胡定坤坦言,刚开始接触实业时,自己什么都不懂,也没什么目标,成长过程用了好几年。

  胡定坤并不孤单。数据显示,现在全国大约有500万家企业已经到了传承的关键时间节点,中国55岁以上的一代企业家,将在今后5年到10年内完成家族交接。但在这个群体中,不少二代不愿接班,甚至没能力接班。

  “在充分发挥这群‘企二代’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能不能通过党委、政府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来引导他们的接班意愿,培养接班能力,从而实现民营企业的有序更替?”永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曹法余告诉记者,面对这个当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课题,他们一直在探索。

  民企新老接替

  党委政府当“接班导师”

  在胡定坤的手机通讯录里,有上百个和他一样的永康“企二代”。这几年,他明显感觉到,有一个问题被提及的频率高起来:“要不要回来接班?”

  接不接班,已成为永康不少80后甚至部分90后不得不面临的选择。在这座民间创业创新氛围浓厚的小城,共有在册私营企业7982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623家。目前,这批民营企业正处于交接班的高峰期,85%以上规上企业的“新生代”被寄予接班的期望。

  而与这份热切期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二代”们的“不热情”——根据浙江大学2016年1月发布的《2015年中国家族企业健康指数报告》显示,“二代”的接班意愿仅有43%。

  在曹法余看来,这样的不平衡很正常:“在永康,中小企业还是以传统五金制造业为主,资金积累不算多,产业层次又低,对年轻人来说,并不具备很大的吸引力。”他告诉记者,就在去年底的一次走访中,他和同事们了解到,有一位“企二代”,因为“看不上土兮兮的五金业”,不愿回家接班,最终,他年事已高的父亲只好关闭工厂,变卖了自己这辈子创下的产业。

  “对‘企二代’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曹法余告诉记者,近年来,永康将新生代企业家的教育培养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计划,今年起更是对新生代企业家围绕“红色教育”、能力素质等开展系统施训,力争在5年内培育50名领军型新生代企业家、200名骨干型新生代企业家,辐射1000名左右新生代企业家经营者,形成一个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现代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新生代企业家群体,促进永康民营企业的顺利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组织接班人走出去

  聚焦传承与创新

  胡定坤是永康市委组织部关心重视“企二代”的受益者。

  2012年,胡定坤参加市里统一组织的赴德培训班,考察了数家德国企业。回国后,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他最终收购了一家德企,在整合父亲企业中优势产品的同时,开始致力于室内新风系统的研制开发,不到一年,就获得了6000万元左右的销售额。如今,这个新产业已经成为他所在集团重点培育发展的项目之一。

  “在德国近20天的学习考察,让我真正见识了德国人的严谨认真,也发现了属于自己的朝阳产业。”胡定坤告诉记者,这几年,永康持续组织“企二代”到社会主义学院、高等院校以及境外知名企业培训,先后组织了近300人次赴德国等地学习考察,了解先进地区投资政策和市场运作模式,“只要有这样的机会,我自己会报名,也会动员身边的朋友参加。”

  “企二代”们的踊跃,正是永康市委组织部愿意看到的事情。“家族企业的传承,是世界性难题。”曹法余说,曾有专家指出,未来30年是中国家族企业大量传承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可在他看来,这个时间或许会更短,“市场的激烈竞争,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都要求‘企二代’群体迅速找准定位,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新路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现在的“企二代”们而言,传承的定义很宽泛,对父辈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算传承,重新发展核心业务的也算传承。许多决定接班的“企二代”,愿意思考,勇于创新,也敢于担当。

  胡勇薪12年前从新西兰留学回国,和父亲共同经营厨具工厂,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切身体会到企业重资产模式运营下的弊端。去年,他开始将轻资产模式注入公司,通过产品制造和零售业的全部外包,降低公司资本投入,将更多精力放在了设计开发与市场推广上。今年3月,公司的一款产品拿到了德国红点设计大奖。

  “企二代”孙灵娟则干脆注册成立属于自己的农业企业。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她就构建起了完整渠道,今年前三季度销售额均突破千万元。

  营造激发才能的环境

  “企二代”有了新舞台

  随着对当地“企二代”培养的逐渐系统化机制化,曹法余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企业家不是天生的吗?后天培养有用吗?

  曹法余却不这么看。“美国有学者认为,企业家40%是天生的、60%是后天培养的。”他这样告诉记者,“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绝大多数确实是依靠自己的眼光和勤奋白手起家。但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到了二代们要接班的时候,环境更加成为企业家潜在才能是否可以被挖掘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创造这种能够激发才能的环境。”

  永康的“企二代”们在接受采访时纷纷表达了这样一个看法:自己的接班,父辈的家底很重要,党委、政府的援手同样功不可没。

  孙灵娟告诉记者,父辈企业家有不少经验教训可以分享,可身为子女,很多时候反而不愿意倾听。通过市委组织部定期举办的新老企业家交流会,大家更能畅所欲言,也更听得进批评和指点,“正是父亲的‘工业思维’,给了我深耕现代农业的灵感,但这份灵感,是我在交流会现场得来的。”

  胡勇薪坦言,所有有关轻资产的概念探索,都是他在市委组织部牵头成立的青年创业者协会中,通过讨论和伙伴们擦出的火花,“每月举办的沙龙,不但推进了我们这个群体的团结协作,还让我们意识到,只有抱团整合形成合力,大家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标签: 永康;教育培训;创业;企业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120129589878617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