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五路岭古道:从故乡到异乡 千年沧桑从头越
2017年08月11日 09:15:31 来源: 金华新闻网

  五路岭古道是离浦江县城最近的一条古道。出城沿210省道往兰溪方向开二三公里,看到路边一大石块,上书“兆丰村”,路口右拐,便是了。

微信图片_20170811075236

  “别看现在水泥路,以前可是古道呢。”通往村庄的道路平坦而宽敞,时不时有村民骑着电动车、开着三轮车呼啸而过。在交通便捷的今天,五路岭古道当年的繁华和温馨,仍在村民口口相传中鲜活如昨。

古道幽幽

  五路岭古道是浦江最有名的古道,原为浦江县城到金华府的官道,历史悠久,据称“建县就有”。当年,浦江人去金华、衢州,五路岭是必经之路。据说,当年朱元璋称帝后下江南到金华府,走的也是五路岭古道。

  一道五路岭,见证了沧桑巨变,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普通百姓的汗水欢笑。

  古道探秘

  深山藏古寺 凉亭故事多

  五路岭古道始建于何时,没有具体记载,但早在宋朝,时任浦江县令强至就曾作《五路岭》:一径高盘十里馀,人心马足厌崎岖。只凭顽石专为险,不识青云自有衢。地气难通树多瘦,阳晖应近草先枯。我行方欲奋遐蹠,顾尔安能碍坦途。

  可以想见,五路岭古道历史之悠久。

五路岭古道

  五路岭古道

  史料记载,五路岭古道原来是条石块路,清末由绍兴商人何豫卿等捐资,乡绅许盛辉督建,民国十七年(1928年)秋,复由何鉴堂、许国清等发起组织砌路董事会,多家商号及个人捐资7000余银,将路改造成石板路,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冬竣工,长2526丈,约8.42公里。

  千年古道,在当地留下颇多传说。五路岭的五个方向,有五条路延伸而来。五条路通往五个山岭,分别是大黄岭、大龟岭、大雪岭、大窑岭、大枫岭。五条山岭宽窄不一,颜色各异,像游动着的五条巨龙。因此,当地人又把五路岭称为“五龙岭”;也有因山岭长五六里,而称为“五六岭”。

  距兆丰村几百米的村口,竖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凉亭。凉亭名兆丰亭,亭子外墙修缉一新,亭内门楣上镌了一块“兆丰亭施茶会”的石碑,刻有20多个名字。民国壬申年(1932),正是在他们的热心资助下,成立了兆丰亭施茶会,免费为过往行人客商施茶、借宿等提供方便。

兆丰亭

  兆丰亭

  “像张恒泰、同庆、隆泰当等,这些都是民国时浦江著名的商号。”市人大代表、浦江月泉学社社长江东放对历史颇有研究,他指着石碑上的名字如数家珍。

  正从县城骑电动车买米、买菜回来的张美莲说,这个凉亭以前很热闹,“凉亭后面有四间房,两户人家负责为过路人夏天泡茶、冬天烘火。凉亭里日日有茶,还摆了两个摊,卖香烟、糖、木莲豆腐等。每天在古道上过往的行人客商少则三五百人,多达上千人,非常热闹。印象中,1958年时还有”。

  凉亭地面留有古道清晰的印记,细小的鹅卵石贴伏地面,一代又一代,多少人在上面走过,走过历史,走过沧桑。

  张美莲今年78岁,家住上新铺村。上新铺是兆丰的一个自然村,她是同龄人中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在金华师范读过两年书,还在兆丰村小当过14年的老师。她说,“五里一亭,十里一铺”,古时这里建有驿站,“新铺的村庄就是接力送信传文件发展而来的”。

  在张美莲的热情引路下,记者找到了当年在兆丰亭施茶者的后人、下新铺村村民张致通。85岁的他躺在凉席上,身体不是很好,倒是小他四岁的妻子徐香鱼耳聪目明,健谈得很。听说记者的来意,她“腾”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指着客厅墙上已故公公婆婆的照片,娓娓道来:“我20岁嫁过来时,两位老人都在凉亭里施茶,我还帮忙烧火呢。当时没有电风扇,我至今记得烧火时汗流浃背的情景。”

  徐香鱼回忆,凉亭里不但有免费的茶,还有灯笼、草鞋,供行人使用。“草鞋就绑在柱子上,行人解开换上即可。身上带钱的,给一角两角;没带钱的,穿走一双,下次来时带回两双。多的时候,石凳下堆满了草鞋。”“天黑走路用灯笼,过岭后就放在山那边的凉亭中。有晚上过来的人,再带回来……”

  古道热肠,时间流逝,却依然让人感同身受。当天采访时临近中午,徐香鱼夫妇盛情挽留记者在家吃饭;张美莲顾不得回家烧饭,骑着载有大米、蔬菜的电动车,热情介绍,一直将记者带到要采访的村民家中……

古道野趣

  古道野趣

  五路岭古道的入口位于下新铺村。82岁的村民张志桂说:“新浦也叫五六岭脚,意思是古道的山脚。村口原来有两口塘,一大一小,叫铺下塘,我10来岁时还有呢。”

  铺下塘现已被改为田地,塘面倒映的南来北往的行人身影,也一并消失于岁月的风尘中。

  沿着一道窄窄的溪水溯流而上,才没走几步,走在最前面的江东放惊呼:“小心,有蛇!”记者赶紧停下脚步,只见两三步高的台阶草丛里一道黑影“窣”地闪过,很快就不见了。

  和已经开发的古道不同,五路岭古道更显苍茫和野趣。古道两旁,野草疯长,中央的石板也并非常见的青色,而呈暗红色。当地村民介绍,1亿多年前,这里是汪洋大海,石板就地取材,为海底层积岩,属丹霞地貌风化而成。

  大片的野花铺满山丘、田野、河谷,清澈的溪流漫过水草、溪滩、岩石,一会儿是蜥蜴、蜈蚣,一会儿是飞鸟、瓢虫,虽然走得一惊一乍,但恍如世外的桃源,有一分难得的清静。

  不到半山腰处,有一小桥,横跨溪流之上,三步而过。迷你小桥刻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永福桥。在古时交通不便的深山,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寓意。

永福桥

  永福桥

  沿小桥走十来分钟,隔着茂密的树林,便听见淙淙水声,循声而上,只见悬崖破“绿”而立,水流凌空“垂”下,这就是半山有名的滴水崖。崖上正在搭竹架修建的,就是滴水凉亭。

  滴水凉亭往上,树深林密,曲径通幽,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江东放说,五路岭四时风光不同,最美的季节当属春天,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紫藤花,像五彩的星星撒落凡间,美不胜收。

  再往上走,山势并不陡,过修竹,越绿树,蝉鸣林幽,岁月静好莫不如此。

  翻过一个山坡,走到山顶,眼前一排黄墙黑瓦,这便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笔下的“云中寺”。作为浦江来往兰溪、婺城的唯一官道,当年,李渔无数次翻越五路岭古道,苍苍莽莽、绿意葱茏的古道给了他灵感和创作激情:行到云中寺,人疲尽欲眠。仰观犹在麓,俯视已居巅。宝掌成双峙,仙华只一拳。谁知绝顶望,未及太阳肩(《过五路岭》)。

  站在山顶,极目四望,青山逶迤,天高云淡,李渔笔下的“宝掌成双峙,仙华只一拳”虽无法看清,但“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繁华县城却真的成“盈盈一拳”了。

  深山藏古寺。凌云寺位于浦江、兰溪交界处,全寺由低到高,依次排列着四幢建筑,错落有致。当年的“云中寺”,现已改名“凌云寺”,是浦江县文保点。住持释证悦是兰溪人,曾云游舟山定海,因“和浦江有缘”,10年前住持凌云寺至今。“凌云寺原名观音庵,始建于明朝,李渔提到的‘云中寺’,就是观音庵,历史上凌云寺曾三毁三建。”

凌云寺

  凌云寺

  凌云寺门前是一幢白墙黑瓦的平房,当地村民介绍是古驿站遗址,当年为五路岭铺,曾设有铺司一名、铺兵二名,是古代传递政府文书,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又是郡院两试应试者和官员过往的必憩之所。咸丰十一年(1861),为防范太平军李世贤部进攻浦江,千名官军曾在五路岭头设防阻击……

  硝烟散尽,沧海桑田。坐在平房过道的长椅上,凉风习习,几百年前,往来行人也在这里歇脚休憩。当年,凌云寺的住持在这里长年施茶以解人渴。如今,释证悦也每天烧好茶水,供行人饮用。

  淳朴乡风,代代相传……

  古道遗存

  宋代古窑泛新光

  深山藏宝。秀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体验……五路岭古道掩映在原始葱茏中,泛出亮光。

  江东放介绍,浦江县一共发现了六处宋代窑址,其中四处就在五路岭古道沿线,分别是前王山窑址、白泥岭窑址、徐家窑址、徐家岭窑址。目前,除前王山窑址已考古发掘外,其他几个窑址仍深埋地下,等待人们去发掘。

  为什么五路岭古道沿线聚集有如此多的窑址群?根据史料记载和实地考察,古代窑场选址有两个重要因素———资源和交通,因为古代运输条件有限,窑场不可能长途跋涉从别处运输原料,五路岭古道沿线拥有的丰富瓷土矿资源和古道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窑址群的兴起提供了充足的保证。

  前王山窑址位于五路岭古道终点徐家村附近,隶属以油菜花海闻名的民生村。公路旁以墙砖垒砌,醒目竖起了“前王宋窑遗址”的巨幅广告。沿着广告,从公路旁的一条分道盘旋而上,开车10分钟左右即到前王山窑址发掘现场。

前王宋窑遗址入口

  前王宋窑遗址入口

  沙石路面虽有些颠簸,但沿途陈列的执壶、匣体、粉盒等出土瓷器的巨幅照片展示,让人感觉自己穿行历史长廊,身入宝山而兴奋不已。

  据介绍,前王山窑址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2010年6月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2015年11月27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前王山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发掘面积超过400平方米,已发现了丰富的房址、龙窑与匣钵墙等作坊遗迹,出土了以碗、盘、执壶、罐、盒、盖等大量窑具、瓷器。

龙窑

  龙窑

  窑址围有铁丝网,几乎半座山被发掘,随处可见罐耳、壶嘴、碗底等瓷器残片,以及“考古工地,严禁捡拾”的警告牌。山中央用塑料薄膜覆盖的长形窑炉火膛从山脚延伸到半个山腰,颇为壮观。据介绍,窑炉为龙窑,烧出来的瓷器质量好,出土的部分实物珍藏在浦江县博物馆。

  民生村村支书周美笔今年64岁,他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前王山上有窑址。他和村民们上山放牛、看农活,经常能捡到瓷器残片。上世纪80年代,有上海人得知前王山发现宋代窑址的消息后,趁村民不注意,整袋整袋偷出去卖……

  现场瓷器残片俯拾即是,记者捡起一瓷片,拭去表面的泥土,只见淡绿色的釉面上刻有暗花图案,甚为精致。

  遥想当年,这里该是何等的繁华———炉火通红、人声鼎沸……如今人去窑空,千年窑址在每一砵泥土上、每一片瓷器里写下千年的密码,书写千年的传奇。

  五路岭古道让人叹为神奇的又何止一个千年窑址,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这里也涌现了一位如武松般神勇的打虎英雄。五路岭古道终点,至今还有一座伏虎殿,殿内供奉的一尊神像,即为打虎英雄柳将军。

伏虎殿

  伏虎殿

  相传,柳将军原名柳华忠,兰溪横溪人,练得一身好功夫。五路岭山高林密,常有猛虎横行伤害百姓,他自告奋勇为民除害。在和老虎搏斗过程中,柳将军和老虎双双摔下悬崖,老虎当场气绝身亡,柳将军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打虎英雄,当地百姓供奉了这座伏虎殿,不管朝代如何变迁,香火不断。

  通往伏虎殿的古道已经荒废,当地村民带着记者披荆斩荆,一路走得心惊胆颤。穿过仅容一人通行的逼仄小道,拨开一人多高的野竹林,白墙红瓦的伏虎殿兀然耸立……这里已是现今兰溪地界。古道通过兰溪,去往婺城。

  旧时的古道已淹没于车水马龙的公路之中。从故乡到异乡,从异乡到故乡,遥远的记忆和并不遥远的村庄,如千年的旅途,万古常新。

  古道遗韵

  宋濂后裔山村隐

  五路岭古道沿线现在最为有名的村庄,当属民生村。这个充分利用高海拔梯田优势种植油菜花的村庄,一到春天,满山遍野的油菜花美如画卷,游客纷至踏来,“乌泱泱的都是人”,家家户户民宿、农家乐爆满。

  “民生村共有8个自然村,480户760多人。民生村没通公路前,‘像原始社会一样’,很少有人来。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还没有通自来水和电,村民的生活可想而知。2009年,村里通了公路后,村民的生活一样比一年好。”周美笔说,他从小爬五路岭古道长大。五路岭往前吴方向,依次还有白泥岭、樟坞岭、十八歪岭三条古道,他的家就坐落于樟坞岭山脚。

  相对于民生的知名度,一样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宋宅几乎不为外人所知。民生村油菜花刚火起来的时候,记者从金华市区专程驱车前往赏花。路过宋宅,当时就觉得这个村庄不错,颇有桃源意境:村口池塘波光潋滟,塘边三五株桃之夭夭,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作为民生的一个自然村,宋宅最亮眼的标签是“宋濂后裔聚居地”。史料记载,宋濂第七代孙从兰溪迁移至此,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今天的宋宅,生活着宋濂第19至22代孙,共有45户126人。

  85岁的村民宋金聚是宋濂第20代孙。他说,原本有两个太公一起从兰溪横溪宋宅迁来这里,其中一个太公发现带来的锅破了,就打道回府了。

  宋金聚家保存有一整套《长陵宋氏宗谱》,齐膝高的铁箱装了满满一箱。“长陵即宋宅,距新宅14公里。”宋金聚说,浦江宋宅和兰溪宋宅同宗一脉,后人至今走动频繁。

85岁的村民宋金聚展示“宋氏宗谱”

  85岁的村民宋金聚展示“宋氏宗谱”

  宋濂和江南第一家的典故,在村里几乎人尽皆知,每一个人都以自己是宋濂的后人而自豪。

  时间风化了一切,也沉淀了一切。

  公路没通之前,五路岭古道是当地村民和外界联系的主要干道。和一代文豪李渔,以及芸芸众生一样,当年,宋濂也正是从这条古道,进出大山,走进了历史。

  古道攻略

  金华市区至杭金衢高速,浦江出口下,沿浦兰公路到兆丰村路口右转,往前沿村道开10分钟左右,即到达五路岭古道入口。

  五路岭自浦江县城南门起至兰溪市横溪镇沈宅村,路面台阶大部分用石板铺成,全程4公里左右,游客用时一小时左右,村民则二三十分钟即能轻松搞定。

  因古道未开发,草长林密,尽管是酷暑盛夏,也建议穿长袖长裤。害怕蛇、蜈蚣等小动物的女生,出发前可备根手杖,并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古道探险,这些小动物说不定就给你意外的惊喜呢。

  李渔《过五路岭》写尽五路岭古道的“高”“险”“奇”,事实是,相比有些古道,五路岭山势不高,台阶坡度也不陡,走起来并不太累。沿途溪流中不时可见大片菖蒲,长势茂盛。菖蒲被喻为“百草之先生,神仙之灵药”,《诗经》有云“彼泽之坡,有蒲与荷”,这也是对菖蒲最早的记载。菖蒲对生长环境和水质非常挑剔,菖蒲多,说明这个地方的环境和水质都是一流的。渴了,掬一捧溪水,含在嘴里甜甜的,细细品,还能品出诗经的韵味呢。

1

  古道拾零

  太阳岭古道·桃岭古道·芜莱古道

  太阳岭古道:浦江通往金华的古道,是浦江境内最早的古道,全长3公里左右,浦江学子金榜题名、走亲访友做生意,都走这条古道。至今,太阳岭上还存有多处古驿道遗址。

  桃岭古道:浦江通往建德、桐庐的要道,位于浦江县浦阳街道善庆村,全长4公里左右。

  这条古道非常有特色,一米多宽的路面中心铺上约一尺宽的青石板,两旁是清一色的鹅卵石,坊间称为浦江“最完整、最好的”古道。陶然亭曾风光一时,为无数路人挡风遮雨、憩息闲聊。

  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桃岭也有“逃岭”的说法。历代战乱时,城里人都从这条桃岭逃进山区躲避,或在山上搭个草棚住上几天。

  桃岭古道走出了不少名人,最有名的当属文化部原副部长、党组书记石西民,当年,他正是通过桃岭走上革命道路的。

  芜莱古道:浦江通往建德的要道,位于浦江县前吴乡袅溪村,全长3公里左右。这条古道因元代学者、宋濂的老师吴莱隐居之地而得名,人文底蕴深厚。

  古道所在的山原名叫无莱山,相传吴莱因与执政者不和,弃官来到此地隐居著述,后人为纪念这位名人,遂将该山改名为吴莱山,现作芜莱山。芜莱山海拔780多米,山路陡峭,有人形容“走一步高三丈,登上芜莱山好比到天上”。

  芜莱古道真有如此险峻吗?喜欢探险的游客,不妨实地一探究竟。

  撰稿、摄影:李艳

  摄像:张辉

  策划:劳剑晨

标签: 浦江;古道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