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路径”
2017年04月25日 08:23:33 来源: 嘉兴日报 耿俪洳 李初 沈宇清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层面,既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

  五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长河里,不过是一瞬。但这一瞬中蕴含的精彩却足以铭刻下嘉兴文化发展的新坐标——

  以东部地区第一的成绩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高标准、全覆盖;基层文化“两员”队伍、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有约”等创新举措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连续三年全省第一……这是文化服务愈加完善的五年。

  中国大运河(嘉兴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嘉兴成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子城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发现北宋时期城墙、建筑等衙署遗迹,受到考古界高度肯定……这是文化名片越擦越亮的五年。

  陆续推出富有时代精神和嘉兴特色的优秀作品,完成“嘉兴故事”五大系列地方文艺原创工程;纪录片《红船驶进中国梦》、电视连续剧《妈妈的花样年华》、歌曲《今夜运河最美》等一批文艺精品获得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这是文化家园百花齐放的五年。

  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六区一城’建设,即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影响广泛、融合发展的全国文明示范区、公共文化引领区、文艺发展繁荣区、遗产保护模范区、文化产业提速区、文化市场规范区,使嘉兴成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现代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金琴龙表示。

  这是文化服务愈加完善的五年

  2016年8月31日,捷报传来。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会议上,我市以总分东部地区第一的成绩获评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至此,历时两年多努力,嘉兴捧回了这一项沉甸甸的荣誉。

  回首望,2013年,我市以东部地区第一的成绩成功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嘉兴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同时以总排名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授牌。

  坚持以创建工作深入推进为契机,优亮点、补弱点,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紧紧围绕“具有嘉兴特色、东部地区示范、全国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目标……嘉兴全面吹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集结号”。

  截至2015年底,全市实际投入公共文化创建经费达8.4亿元,是创建规划指标的4.4倍。创建规划所列37个主要指标已全部完成,达标率为100%。对照《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标准(东部)》7大类28项72个指标,嘉兴全部达到优秀。

  系列数据印证着创建成效——目前,我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城乡覆盖率已达3.3万人每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图书馆人均藏书由创建初期的1.23册提高到1.5册,年人均到馆次数由1.87次提高到2.6次,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每个行政村实现平均每月看1.17场电影、每年看5.45场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4场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全市平均每村(社区)业余文艺团队数已达3.6支,是创建初期的1.8倍;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平均4.4人,为创建初期的1.7倍。

  创建是手段,惠民是目标。划定底线“兜”住百姓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底”,嘉兴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实践,也一直在创新。

  家门口就能借阅图书。从2007年建立第一个图书馆乡镇分馆开始,我市将所有公共图书馆按等级连接在一起,市图书馆和每个县域总分馆构成“中心馆——总分馆体系”,坚持“城乡一体、普惠均等”原则,实行书刊借阅全市一卡通与全免费。如今,这一在全国范围内首创的市、镇、村三级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已实现全地区覆盖,乡镇分馆日均到馆350多人次,日均外借图书近200册。

  家门口来了专业人员。自2013年起全面推广的文化员下派制度和村(社区)文化专职管理员制度,如今已实现全覆盖。作为我市在基层公共文化领域的创新示范举措,它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问题,在基层文化阵地管理、文化队伍组建、文化活动开展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家门口享受贴心服务。以县(市、区)文化馆为总馆、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为支馆,构建“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以市文化馆为中心馆、与县域总分馆间构建设施成网、资源共享、人员互通、服务联动的“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2014年,嘉兴公共文化服务再接“地气”,群众性文化活动风生水起。

  与此同时,秉承共享和均等理念,以“资讯便捷、双向互动和零距离参与”为目标,设立于2011年的“文化有约”平台实现着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整合系统内外文化资源,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模式,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成为市民了解文化资讯、参与文化活动、交流文化成果的重要“根据地”。

  嘉兴,文化服务愈加完善的五年,让这座城市更加温馨。

  这是文化名片越擦越亮的五年

  2014年6月22日,从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消息,经会议审议,中国大运河项目顺利通过表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及第46项世界遗产。嘉兴凭借110公里运河河道和长虹桥、长安闸2个遗产点入选其中,成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

  回首望,2011年,嘉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000年人类文明史,2500年文字记载史、1700年城市建立史,悠久的历史底蕴是这座城市古老的“根”,独有的文化特质是这座城市全新的“魂”。千年古城、运河明珠、革命圣地……岁月赋予了这座城市一张张华丽的文化名片。

  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是文化自觉的一种体现。

  提高名城保护水平——提出加快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建议,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法律法规保障;加强大运河世界遗产的监测和管理,严格落实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规划;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规划设计基本确定,马家浜文化博物馆项目完成前期工作。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文化遗产,子城遗址开启考古发掘,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和嘉兴的地方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5年10月,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的带领下,考古人员开始厘清子城城墙及东南西北四至,以及城内布局、功能分区等,主要是中轴线上的考古。2016年7月,考古勘探取得阶段性成果,发掘出西边、北边、南边三面的宋代古城墙遗址,以及中轴线上的甬道建筑、排水沟、建筑台基等宋代遗物。

  “子城在全国来看,这么大面积能够基本保存下来,绝无仅有。”“嘉兴子城是国内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州府衙署遗址。”2016年7月19日至20日,嘉兴子城遗址考古勘探成果论证会举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古老子城,在静默多年后,揭开神秘面纱。

  夯实文物保护基础——深入实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完成了文物单位安防系统、高家洋房、汪胡桢故居高平房等工程项目立项及方案编制工作;开展了范蠡湖、文星桥、王店米厂苏式粮仓、杜家桥等10余处文保单位的修缮工程;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工作已全部完成。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6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85处;馆藏文物12万多件(套)。历时三年的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显示,全市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共收藏可移动文物总数57691件(套),其中一级文物有88件(套)。

  扎实开展非遗工作——非遗文化客厅接连对外开放。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如火如荼。《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嘉兴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嘉兴传统舞蹈》、《嘉兴传统戏剧》、《嘉兴曲艺》等非遗书籍的编辑出版工作推进有力。截至目前,全市已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7项。

  嘉兴,文化名片越擦越亮的五年,让这座城市更有气质。  

  这是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的五年  

  积极参与全省剿灭劣Ⅴ类水宣传工作“六大行动”,组织全市文艺工作者通过基层采风、文艺创作、基层巡演等方式,创作好治水作品,展现好治水风采,宣传好治水精神,全面助力治水工作……这是2017年初,嘉兴文艺界正在积极谋划并着力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百姓送文化、到基层种文化,这是嘉兴文化的使命和担当。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说。

  振奋人心的话语催生着大步向前的脚步。同年12月,我市包括作家、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戏剧家、音乐家、舞蹈家、曲艺家、民间文艺家等在内的九大文艺家协会相继完成换届工作。文艺“嘉”军,整装再出发。这次换届成为我市文艺界学习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后,贯彻落实好选人用人这一重要工作的切实举措。2015年1月,为促进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走与时代相结合的文艺道路,嘉兴全面开展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主题的“学、采、送、种”四大系列实践活动。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投入“走进人民、创造历史”的火热实践中。

  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离不开文化繁荣发展。

  打好国际牌——举办中国·嘉兴国际漫画双年展,以漫画艺术为媒介、以城市联姻为手段,走出去请进来,嘉兴打开与世界交流对话的窗口。伴随着漫画藏品的不断积累、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及地方原创力量的逐渐增强,嘉兴展现着漫画之乡的文化自觉、漫画之城的文化自信和漫画之都的文化自强。

  打好民俗牌——举办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开展端午习俗田野调查和国际学术研讨活动,从深入挖掘中国端午文化和民俗节俗文化到密切关注嘉兴端午民俗及其他民俗事项,引领嘉兴走向全国、关注世界。聚焦端午民俗节庆“嘉兴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推进嘉兴端午民俗品牌项目的繁荣与发展。

  打好区域牌——乌镇戏剧节、南湖合唱节、秀洲农民画艺术节、嘉善孙道临电影艺术节、平湖西瓜灯节、海盐南北湖旅游节、海宁观潮节、桐乡菊花节等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一县一品特色逐渐形成,嘉兴文化艺术园地,春色满园。

  文化事业百花齐放,文化产业方兴未艾。2012年,全市文化发展大会召开,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重大决定,并制定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从政策环境下进一步保障文化产业发展。2015年7月,嘉兴市文化产业协会成立。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文化产业自此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作用。包括文化旅游、印刷出版、影视制作、新闻服务、工业设计、会展交易在内的文化产业业态已具雏形。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国家级、省级、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分别建成1家、3家、17家。2016年,全市文化服务业投资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30%。

  嘉兴,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的五年,让这座城市更具魅力。

标签: 嘉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