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11年增7倍 强村富民的新联样本
2017年08月28日 10:32:45 来源: 嘉报集团

  强村!强是一种始终向前的冲劲。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05年的不到100万元到2016年的831.5万元,11年增7倍,濮院镇新联村走过三个阶段的强村路,可持续发展动力十足。

  富民!富是一种不断更新的状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不到13000元到2016年的28324元,11年翻一番,濮院镇新联村实现不同群体的共富梦,美好新生活就在眼前。

  从当初的质疑声到如今的自豪感,百姓口碑改变的背后,是新联村村干部齐心协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2500多名村民共同富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建美丽乡村,树和谐新村,众志成城,争创全国文明村!”当新时代赋予这个村以新命题时,在新联村仍旧可以看到那股一往无前的冲劲,那种幸福满满的状态。

  起步、提升、转型

  新联村的强村“三步走”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是新联村党委书记朱永良在2005年初上任时摆在面前的首要课题。因为他深知,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村集体的腰包鼓起来,才有为百姓服务、办事的本钱和底气。

  可怎样才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呢?朱永良边排摸村里情况边思索改变方法。

  从“死”物业中寻“活”路,顺势而为,借势濮院毛衫市场,是朱永良下的第一步棋。村里几幢破旧的集体房屋成为他的增收切入点。经过翻新后出租,当年租金收益就比前一年增加15万元。在返修房屋过程中,朱永良更突发奇想——村里可组建一个施工队,承接镇里的镇社会停车场、镇区非机动车道等工程项目,将盈利纳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诸多举措大大增强了新联村“造血”功能。出租房租金收益越来越高,施工队的项目越接越多,新联村集体经济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从“小”空间中寻“大”道,因村制宜,利用村里现有资源,是朱永良走的第二条路。通过走访,朱永良发现村里土地较为分散且地势高低不平,成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制约因素。平整土地,说干就干!新联村最终整理出3000多亩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村民种上了水果、苗木,或将土地出租给他人。渐渐地,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土地平整也为新联村交通条件改善打下良好基础。曾经“雨天一裤泥,晴天一身灰”的泥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也成为村民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2009年,濮院镇启动“两新”工程建设。正当各村在仔细盘算“两新”工程建设这本账时,朱永良抢抓发展机遇,大胆接下了这个试点工程。面对征地拆迁难题,他和村干部们勇挑重担,从动员宣传到实施征地,再到开工建设及竣工交付,将世纪新联小区从规划变成了现实。

  错落有致的排屋、绿树成荫的道路、整洁开阔的广场、温馨雅致的文化长廊……如今,世纪新联小区已成为新农村集群的典范。搬新家、住新房,伴随着世纪新联小区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的接连落成,越来越多村民的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起步阶段、提升阶段和转型阶段,朱永良将新联村12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历程总结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起步阶段为2005年至2008年,从90万元到180万元,新联村通过施工队和物业经济收入实现村级集体经济首次翻番;提升阶段为2009年至2015年,从180万元到近800万元,新联村通过新村集聚实现发展从量变到质变。“从2016年到现在是转型阶段,我们的发展倾向于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这一阶段的增长点是抱团项目。”朱永良介绍说。

  从“村”资产中寻“商”机,换种角度,用企业思维经营村庄,是朱永良画的第三幅图。2016年,新联村联合濮院镇镇区5个村成立濮院羊毛衫整烫有限公司,总投资2亿元左右,新联村占股达51%。“项目落地后,预计每年能为村里带来租金收入1000万元。”朱永良开心地算起了一笔账。让他更为欣慰的是,通过投资有收益潜力的项目,能为未来村级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新联村还谋划将世纪新联小区南侧农田区块打造成一个约1000亩的农业生产区,在保持原有水稻、苗木、蔬果等农业产业结构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框架改造、亮化工程、景观设置等配套完善生产区的基础设施,将此地发展成为集休闲、观光、农种为一体的农业园区。它,将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又一载体。

  脱贫、致富、小康

  新联村的富民“三篇章”

  “一朵彩云盛开在蓝天,一朵鲜花盛开在田野,一颗明珠闪耀在乡间……”在新联村文化礼堂里,这首歌曲常常响起。“我们可是桐乡首个拥有村歌的村哦。”新联村村民沈月萍说。“村里住房比城里还要好看”、“小区有物业公司管理”、“住院费用可以二次报销”、“隔壁村民都夸我们村好”……走进新联村,在村民的只言片语中处处能感受到幸福和满足、触摸到骄傲和自豪。

  在新联村,有一户特殊的家庭。8岁小男孩炀炀咿咿呀呀地跟着收音机唱越剧,妈妈朱亚红边做着羊毛衫贴补家用边照料着他和18个月的小女儿。“炀炀是个早产儿,出生时就诊断患脑瘫,没法正常走路。”朱亚红说。一家人全靠朱亚红老父亲每月打工收入为生。得知情况后,村里主动上门提供帮助,从炀炀出生到现在,朱亚红一家每年能拿到各类补助3000多元。去年,朱亚红带着炀炀做了跟腱延长手术。1万多元的手术费用,村里联系残联报销了6000多元;此后的康复训练费用则由村里报销了大部分。“真是多亏村里这个大家庭,帮我们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生活压力。”朱亚红感激地说。

  从2015年起村集体每年拿出70万元,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生病住院报销后的自负部分给予二次报销,最高报销额度可达2万元,极大地缓解了村民看病贵的问题;每年向60周年以上老人发放500元、7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1000元的慰问金,实现家家受益……新联村为村民生活兜着底、添着彩。

  不让一户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掉队!如果说,这是新联村富民的第一篇章,那不让一户家庭在转产转业中无法适应,则是新联村富民的第二篇章。

  经村里介绍,今年56岁的邱月清在濮院镇上一家建材店帮人看店,每个月有近6000元的稳定收入。“一年做下来与以往收入差不多,关键是不脏不臭了。”两年前的老邱还是一名有着20多年经验的养殖户。“规模最大的时候有四五百头生猪,猪棚面积1000多平方米。”产业虽大,但老邱一个人包办所有活,凌晨4点多就要起床喂猪、打扫猪棚,最害怕的还有变故。“有一年8月,天气也是这么热,刚抓来的100头小猪生了高温病,死了60多头。”老邱回忆说,那年一下子亏了4万多元。2015年,响应村里号召,老邱拆掉所有猪棚,告别了那个“看天吃饭”的行业。“现在每天早上7点开门下午5点关门,工作轻松了,收入却没少。”老邱开心地说。

  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富的三种状态。拥有全国最大毛衫交易中心的濮院,可以说遍地商机。对新联村村民来讲,靠创业奔小康并非遥远的梦想,而是就在眼前的机遇。陆子良是土生土长的新联村人。得益于紧邻市场的优势,1993年,陆子良开始批发销售毛衫,并逐步发展到自己开工厂做毛衫。“经过十多年努力,毛衫产量曾一度增到20多万件,员工达上百人,拥有了300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陆子良介绍说。时代在变,路径也在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陆子良发现,靠量的增长并不能带来富的提升。为此,陆子良花大价钱请来韩国专业设计师组建研发团队进行设计,在品牌上做文章,在时尚上谋蓝图。“从批发到制造再到开发设计,企业成功转型,奔小康路越走越宽。”陆子良表示。今年,工厂已实现研发设计产品输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这句生动而深刻的话。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经济不能掉队,农民富裕不容忽视。在新联村,富民“三篇章”以公平和共享推动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标签: 集体经济;村民;濮院镇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