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王金良:撑起海盐现代农业一片天
2018年04月04日 09:29:40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周伟达

  “我出生在海盐农村,祖辈父母都是农民,从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我怀着对‘三农’的特殊情结,一直工作在农技推广第一线。”海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常务副主任、海盐首席农业专家王金良说。

  择一事,终一生。王金良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农业、服务农民,将自己所学全部投入到海盐的农业生产实践之中,努力为海盐现代农业撑起一片天。2013年,王金良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此外,他还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等荣誉。

  发挥植保专业特长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1983年,王金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海盐县农林局植保站。在植保站工作的十余年里,王金良与老同事一起几乎天天下田,进行田间观察,掌握害虫的发生危害情况,每年挽回的粮食损失在4万吨左右,价值1.2亿元。

  2005年,长江流域水稻褐稻虱特大暴发,海盐县更是创下了褐稻虱有数据以来的最高迁入记录。王金良率领县植保站制定了科学防治策略,在测准虫情的基础上果断组织四次大规模防治行动,将害虫基数死死压在防治指标以下,终于战胜了褐稻虱灾害。在其他地区大面积倒伏、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海盐县大灾之年大丰收,全县25.81万亩晚稻,平均单产525公斤,直接挽回粮食损失8.13万吨,价值1.75亿元,由此获得嘉兴市农业丰收一等奖和农业部专家调查组的充分肯定。

  王金良的从业生涯是一段不断出成果的路程。针对农业生产上突出问题,他还组织科技攻关解决了沿海沙性土壤地区安全化学除草技术、杭嘉湖蚕桑地区安全用药及无害化治理技术、新农药取代甲胺磷防治水稻纵卷叶螟技术等难题,共获得农业部丰收奖、省农业科技进步奖、省农业丰收奖、省星火计划奖等30余项。

  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力快速转移,农业生产者的老龄化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作业型合作社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2006年,王金良创建了全国首家“海盐友邦植保专业合作社”,把公益型的病虫测报预警系统、连锁经营的农资供应网络、统防统治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病虫灾害保险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新型植保服务体系。时任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夏敬源主任调研后评价“这是全国农业植保发展的方向”,之后这套“海盐模式”被当作典型经验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与此同时,王金良致力于培育新型农业主体,2007年以来他先后指导并筹建了7家农业企业、3家专业合作社、6个家庭农场,总注册资金4268.48万元,产值规模超过3亿元。王金良深知人才就是生产力,他还主动牵线搭桥,推动相关企业与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嘉兴市农科院、浙江大学等签约进行产学研合作,切实为海盐县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添砖加瓦”。

  发挥好人大代表作用

  为“三农”发声

  2002年至今,王金良当过一届浙江省人大代表、三届嘉兴市人大代表,他步履不停深入农村基层,为农民说话,为农业呼吁,为农村发展建言献策。

  任职代表期间,王金良共提交了35件建议,曾连续三届被评为优秀市人大代表,其中《关于关注农业生产风险问题,呼吁尽快推行农业保险》、《关于要求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加快推进浙江现代农业》等12件被评为优秀建议,这些建议的落实对三农工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王金良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要求科学规划 优化布局 扎实推进新市镇新社区建设的建议》,由时任浙江省长吕祖善亲自领办答复,不仅被评为2008至2010年度省人大代表优秀建议,还被纳入到了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

  “我将深深扎根在这片黑土地里,发芽、开花、结果。”这是王金良在工作第一天就铭记心头的心里话,三十多年过去了,他始终不忘这份初心,还将砥砺前行。

标签: 海盐;海盐县;三农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