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浙北小渔村里的十连冠 带你读懂江南民俗踏白船
2019年06月17日 10:01:52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顾雨婷 通讯员 任蓓 曹宇杰

  走遍绿野停舟晚,灯火渔火相映明。

  踏白船,一项盛行于浙江嘉兴水乡的民间水上竞技,是为祭蚕神而举行的一项民俗活动,也称摇快船,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端午,这项由传统民俗衍生而来的体育竞技项目就会在水网密布的嘉兴上演,赚足观众的眼球与呐喊。传说踏白船其名来由与宋将岳飞有关,宗泽因赞赏岳飞的才能与忠勇,任其为“踏白使”,为鼓励赛船者以岳飞的无畏气概参加竞渡,故称。

  这是一项勇者的竞技,一个体能极限的挑战,一次团体协作的考验。在嘉善,有这样一支队伍,连续赢了十年,他们来自浙北最后一个成建制的淡水渔民村——姚庄镇渔民村。

  难以打破的神话

  “今年你们要是不来,我们就是冠军了。”68岁的教练钱大弟在听到对手船员的玩笑话时,便咧开了嘴角。的确,年年摘得桂冠,一赢就是十年的队伍,堪称大赛神话了,更何况,这支队伍的平均年龄已是52岁。可无人明白钱大弟笑容背后的压力,从九连冠到十连冠,今年6月9日举行的2019年的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踏白船表演赛,才是他们能否真正铸就这个神话的关键。成败,在此一举。

  结果却毫无悬念。再次拿到冠军后,姚庄镇渔民踏白船队的13名队员如释重负,心里禁不住喃喃自语:“总算有个交代了。”为什么呢?“年年拿团体冠军,现在好像不赢都说不过去了。”一名队员这样说。

  但事实上,2010年初次参赛时,这支临时拉起来的队伍,无一人参与过踏白船。如今的踏白船,早已区别于传统的民俗祭祀仪式,真正“脱胎换骨”,成为一项民间竞技体育项目。

姚庄镇渔民踏白船队正在比赛。

  长约9米多,宽1米8的小船上,要容纳11名队员,1名鼓手负责打鼓,4名橹手摇橹掌握船身角度方向,6名桨手需动作一致用尽全力划桨为船只提供动力,比赛时11人通力配合,缺一不可。水上赛道,长度一般设定为400米,称直道竞速,要想赢,就得快。

  而嘉兴端午的踏白船表演赛,还多了另外一项,抢荷花。在100米的水上赛道中,每隔20米设置一个障碍,船身以“S”形绕过障碍物,以最先达到终点抢到荷花者为胜。今年的端午节,姚庄镇渔民踏白船队一如往年拿下了两项第一,获团体金奖。直道竞速赛时,他们领先第二名7秒,视觉上整整超出后方船队一整个船身的长度。

  到如今,手中沉甸甸的荣誉,仍会让53岁的顾建林回忆起第一次参赛的经历。“啥叫踏白船,我们也不懂,就请了附近乡里的老师来教。”2010年,是姚庄镇渔民村代表县里参加全市比赛的第一年,参赛队员都是渔民村的村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嘉善的范泾乡(范泾现属嘉善县干窑镇)在端午节时,曾举行过全市性的踏白船比赛,老师便是从干窑请来的。

姚庄镇渔民村一景。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年全市小组赛时,来自渔民村的队伍青出于蓝,竟在当年就一举夺冠。胜利的喜悦又延续到了第二年、第三年……从那时起,姚庄渔民村的村民们每年端午便多了一个期待,今年的比赛,村里的队伍能不能赢?

  十连冠的秘密

  2010年,忙着甲鱼塘生意的钱大弟尚未成为渔民踏白船队的指导教练。2011年,这个陆续当过村支部书记和村长,做了十多年村民工作的老大哥当仁不让,成了指导教练。“第一年赢了,我也盼着能继续拿第一呀!”钱大弟是队员们口中德高望重的老教练,他却笑称自己为“后勤部长”。“这踏白船啊,要人心齐,技术我没队员们熟,但有啥问题我说一句,他们都肯听的。”喊得来人,聚得齐心,村里的参赛队伍就稳当了。

  “看你们踏白船,怎么这么轻松,船桨看着也不快,轻轻松松就赢了。”每每听到对手船员略带酸味的问句,34岁的桨手周亮亮就忍不住想反驳:“背后的辛苦,谁能看到。”周亮亮是队伍里最年轻的队员,却也是老将,2011年女儿出生,在家陪产带娃的他被拉进了队,这个每天坚持跑步5公里以上的帅小伙自小就喜欢体育运动,一身腱子肉难掩力量。

  “踏白船很难吗?”“难,绝对是个技术活。”面的记者的疑问,周亮亮的语气分外肯定。“既然这么难,为什么还要继续?”“第一次是好奇使然,到了后来就是兴趣喜欢了。” 聊起踏白船的技巧,周亮亮的目光亮了起来。

  要说踏白船的诀窍,其实有两处。一是船身要平,切忌左摇右摆,船桨吃力不均;二是全船队员配合需得默契,既各司其职,又万众一心。船上最难的要数摇橹。踏白船所用的小船经过改装,船艄搭了一块可伸缩的木板,平时收入船内,比赛时横拉而出,嘉善话叫“出跳”,板长0.8米,宽仅0.2米,行船时,船尾上安有一大一小两支琵琶橹,需两人一组同摇一橹,其中一名橹手便要站在“出跳”上摇橹,极为惊险。

  顾建林便是小橹橹手之一。一手左手摇橹的绝技,至今无人出其右。水乡渔船多只设一橹,双橹船却是不多。顾建林的绝活是年轻时运螃蟹练就的。那是他还是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以打渔为生,一到八月中旬,天一黑就划着船去大河里捉一夜蟹,天蒙蒙亮便要赶着清晨早市去卖,双橹行船更快些。

美丽的渔民村。

  “我们渔民出身还是有点优势的,只要在水上,我们没什么怕的。” 顾建林话锋一转,“但同样参赛的队伍,有不少也是渔民组队,还是比不过我们,谁叫我们是一个村上的呢,队员都是老搭档。”

  每年比赛前,队员们都要提前十多天抽出时间集训,每天不落,一次就要一到两小时,且都是白天。他们中多为养殖户,也有在附近企业工作的,要聚集起来集训着实不易。于是,每年参赛的队伍有时难免一两个人员调整,或是换上新队员,或是替补队员顶上,而剩余的队员们都尽力参加训练,有的推迟甲鱼饲养时间,有的找亲友帮忙。

  “一到赛场上,队员们的眼神就都不一样了。”周亮亮说,比赛前一刻,他曾无数次从队员们的眸光中读出了力拔千钧的气势。今年,他们将赛前集训时间增加到了20天。

  “圆满”之后

  “圆满了,圆满了。”拿到十连冠后,队里的“老将”们纷纷有感而发,仿佛10年一个轮回, “历史使命”完成了。“再比两年,真就比不动了。” 因为摇橹的技术过硬,顾建林成了队长,划桨他也不在话下,只是年纪渐长,每比一年,越发觉得力不从心。

  队里年纪最大的项阿四,今年60岁。打鼓、划桨、摇橹样样都行,是个全能型选手,可考虑到年龄,今年做了替补。踏白船,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4.5米长大橹,重约60斤,下河吃了水,摇起来手下得有100多斤。所以踏白船的汉子们,个顶个的健壮。

  有一年参赛,其中一名橹手头回上阵,因太过紧张手下一时未收住力气,大橹吃水过深,硬生生被折断了。没想到仅靠一条小橹,姚庄的渔民踏白船队还是得了胜。“摇到一半时,我已经脱力了,幸好摇大橹的队员及时替补上来。”那年的惊险,顾建林依旧记忆犹新。

比赛结束的一刻,橹手们脱力坐下,顾建林勉强站立着大口喘气。

  至今,顾建林的右小腿前侧,还留有一段近一寸长的疤。那是一年比赛时,橹把手不慎勾到救生衣,他被大力带倒摔下,小腿皮肤被木板刮去了一大片留下的。

  桨手也不轻松。划桨光靠臂力不够,还得动用腰腹腿部力量。“冲刺时,我们仅靠腿卡在船板座椅间,整个上半身都在动。”周亮亮说,一次直道竞速,少说也要划桨200多下,甚至有的队员在比赛进行中因大脑缺氧倒地不醒,体能不好的人,根本无法参赛。

  今年的决赛后,顾建林足足缓了半个多小时,才把气喘匀,可双臂双腿的肌肉却依旧紧张。谈起这点,顾建林的表情多了一丝无奈。十连冠的“圆满”之后,神话何以继续?答案是个未知数。

  可见的是,姚庄渔民村的踏白船队,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随着时代变迁,曾经“一家一船一张网,祖孙三代挤一船”的景象不复,洗脚上岸却依旧深谙水性的老一辈渔民们逐渐老去,越来越多的“渔二代”、“渔三代”们外出读书工作,他们中或许还有人分不清橹和桨的区别。“希望更多村里的小伙伴们,能加入进来。”今年获胜后,周亮亮在接受本地媒体采访时,忍不住说了这样一句话。

  “不会可以学,我们总能培养出几个来。” 顾建林最怕的还是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他还提议把村里会划桨摇橹的妇女也组织起来,组建一支女子踏白船队伍。如今,姚庄渔民村的踏白船队名声在外,十连冠的荣誉,是压力也是动力。

  “明年?明年肯定还要参加的呀!” 顾建林这么说着,颇有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感。


标签: 渔民村;船队;比赛;渔火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北小渔村里的十连冠 带你读懂江南民俗踏白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