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百岁老人史小园
2017年06月09日 10:48:03 来源: 今日镇海

  骆驼桥边有一幢老宅,叫翁立房,现在改叫翁璞卿宅。据说以前是旅馆,民国时期还做过戏院和办公场地。

  这房子有七十年了,1947年造屋分上梁馒头的时候,骆驼有一位做豆腐的后生结婚了。也许他还走过骆驼桥,抢过馒头呢。

  过了七十年,骆驼桥的古朴、翁立房的典雅、中大河的静谧都还在,没有改变,只是多了一份历史的沧桑和厚重。当初抢馒头的那些人呢?

  那时豆腐坊刚结婚的年轻人,他100岁了。

  四月的一天,我推开了龙港弄8号的门,见到了这位叫史小园的百岁老人。老人见到我似乎有点紧张,他的女儿告诉我,听说有人要来采访他,就想上厕所。老了老了,就成了孩子。

  这院子不大,却很干净,看得出来是经常有人打扫的。阳光透过树叶,漏下几点光影,斑驳地投在青石板上。角落里有两只水缸,里面是满的。主人就用这水洗衣服、淘米,生活随着水声流淌。

  老人在里屋方便,我就在外间一张圆桌前坐下来,看墙上老人的一些照片,近照、九十岁做寿照、搓麻将时的照,还有家族成员的合影。看着这张家族合影,我觉得特别羡慕,好幸福的老人。

  老人出来了,他修长的身材,匀称的五官,眼神清亮,并无垂垂老矣之态。女儿端来一盆水,他洗了一下手,就坐到了我的面前。

  “我是从象山过来的。”这是老人的开场白。往事的梳理,也由此开始了。

  史小园在8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他只读了一个学期,便辍学了,给地主家放牛。

  十几岁的时候,有人介绍他到乡里的豆腐坊学手艺,做豆腐、香干。俗话说,天下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做豆腐,起早贪黑很辛苦的。史小园倒是能吃苦的人。他很勤快,天不亮就起来,烧火、点卤,走街串巷地去卖。日子就这样在石磨的推拉中,一天天过去。

  16岁的时候,史小园离开象山到了宁波,又辗转到了骆驼。他的同乡王金标在骆驼桥边开了间豆腐店。史小园手艺好,又是老板的老乡,就在王老板的店里当了伙计。

  21岁时,史小园被拉去当兵。队伍走到嵊州,他逃回来了,还是做他的豆腐。

  王老板很器重他,史小园也就将老板当作亲人,做事也特别上心。在他29岁那年,王老板帮他介绍了一位团桥的姑娘,她叫刘秀玲,小他9岁。姑娘跟了他,给他生了四个儿女,一起过了七十年。

  当年结婚办了十几桌酒,都是王老板出的钱。史小园对他心存感激。

  龙港弄8号,原是王老板和史小园一起住的,后来就成了史小园的家。

  1957年,豆腐坊公私合营,成了骆驼饭店,史小园当了那里的掌勺。他学得很快,没多久就掌握了红案和白案的手艺。早上发面做馒头、包子,中午上墩头切菜,上灶炒菜。那时的饭店里有16张桌子,生意很好。炒三鲜、青鱼甩水、东坡肉、宁式鳝丝、糖醋排骨,这是当时的一些菜名,很受顾客的欢迎。史小园的糖醋排骨最为拿手,家中的孩子几十年后回忆起来,依旧对这道美味记忆犹新。

  1962年,饭店人员精简,史小园到长石公社米厂工作。由于超负荷的工作,他得了肺气肿,落下了慢性支气管炎的毛病。也许是身体上的原因,他去了一年半之后,又回到了骆驼饭店。

  平时,他都在供销社的食堂吃饭。有时会带一小块猪头肉,给家里的孩子解馋。这是物资匮乏时代美好的记忆。

  史小园是1978年退休的。我在靠床的墙上,见到一张“光荣退休”的奖状。他很珍惜,一直挂着。退休后,单位又返聘他做指导师傅,他没有推辞,尽心尽力地带出了一批徒弟。直到70岁才离开了那个地方。

  史小园的儿子,在附近开了家糕团店,他就去帮忙。做青团、油包、蒸团,都是他熟稔的手艺活,做起来驾轻就熟。那时他真是有使不完的劲,几十只一笼的油包、馒头,搬上搬下,一点也不觉得累。他做这些,既能缓解他的寂寞,又能为子女做力所能及的事,也算是两全其美吧。

  60岁时,妻子教会了他搓麻将。他只会推倒胡,牌技也不精。有人的时候不叫他来,缺搭子实在没办法,就让他顶一下,都是家里人,不在乎输赢。他理牌倒是快,九十几岁还能上牌桌和小辈玩几把,不亦乐乎。

  史小园到了90岁,儿子怕他万一有什么闪失,作为长子不好同母亲和弟妹交代,就关了店门。老爷子回到家中,真正赋闲了。

  史小园以前是抽烟的,有了气管炎就戒了。天气好,就在门口晒晒太阳,和左邻右舍的老街坊唠唠嗑。子女晚辈们也过来看他,陪他一起吃饭聊家常,其乐融融。他不识字,平时就看电视。他喜欢看拳击、摔跤、动物世界、贾军讲大道这些节目,也成了他和家人的谈资。

  70岁那年,他在后院种了一株柚子树。当时筷子粗细,现在已经有碗口粗了。这棵柚子树长势很好,叶子茂盛,每年都会结几十个柚子。秋天的时候,树上金玉满堂,特别喜庆。我特意去后院看过这棵树,花已经开过了,香气怡人。

  老人在生活上是没有后顾之忧的。今年1月开始,已经在拿1500元的政府老年补贴了,加上退休金,他每月6000多元呢。儿女也孝顺,早上去买老三样:大饼油条豆浆。中午荤素搭配:倭豆、蚕豆、鲳鱼、咸菜汤。他每餐喝半两高粱酒,这个习惯,几十年雷打不动。

  家人说,老人之所以长寿,一是他心态好,与世无争本分做人;二是他以前做豆腐,对豆浆有感情,喝了一辈子。难怪他气色那么好,原来是豆浆养的啊。

  老人和我讲过一句话:树老根不老,人老心不老。他的不服老,是纯粹的。他生于1917年的腊月,一个世纪的光阴流走了,平淡而从容。老人说,和他共事的那些老家伙都走了。他有点失落,很快就平静了。到了这个年纪,还有什么不能放下呢?我笑着,和老人合了一张影。他坐在藤椅上,我握着他手,身后是百年的老宅,很应景。

标签: 骆驼;史小园;馒头;豆腐;老人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