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学生在湖南。通讯员潘雯摄
张欣和贵州当地孩子合影。(通讯员傅晓霞摄)
去贵州体验的小朋友和当地孩子玩得很开心。通讯员王燕娜摄
孩子放假了,对大多数父母而言,却是焦虑又无奈:漫长的暑期,孩子去哪儿?是“绵绵无绝期”的教育培训班,是“一入深似海”的网络游戏,还是一屋子“老漂”看着娃?
眼下,进山(下乡)体验生活、自助互助搭建课堂等“度假”形式已成潮流,成年人希望给孩子一个精彩而有意义的暑期。然而,看上去的美好,却有诸多“小意外”。年年,话题老,观念新。
暑假已经开始,又到了“体验式教育”的高峰期。花几天甚至一两周时间,带孩子去偏远农村、贫困山区体验生活,成了不少家长、学校的选择。
孩子去那些地方,必定有收获、有成长。然而,正如热门综艺《变形计》所呈现的那样,孩子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家长希望孩子补上“短板”
水先生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从没出过远门。全家人围着他转,每日由哪个家人“陪睡”,都由其“钦点”。“小孩子过得太舒坦了,没受过什么挫折,长大以后能有什么用?尤其是男孩子。”水先生说,希望儿子能去看一看“别人的生活”,这样对习惯和品格的养成都有好处。几个月前,水先生就关注起媒体上一些偏远山区的助学信息,特别是支教助学的类型。经过挑选,水先生给儿子报名参加了一个去云南的公益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水先生有类似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早在一个月前,我市各大论坛上,QQ、微信群里就有很多家长在谈论暑期让孩子去山区体验生活的计划。有经验的家长互相推荐出行路线,交流各种出行经验,讨论得不亦乐乎。
“我女儿小小年纪就公主病,还特别挑食,这也不吃那也不碰,让她吃肉跟吃毒药一样。”家长袁女士说,家里老人对孩子是“隔代亲”,如果不趁暑假带孩子离开这样的环境,恐怕孩子将来是要吃苦头的。
很多家长表示,不是说非要让孩子吃苦饿肚子,而是让他们体验一种别样的生活。亲子同行,就得以身作则,必须做好自己“一天瘦一斤”的心理准备。
“体验之旅”要起程困难重重
带孩子体验生活并不容易,合适的机会不多,各方阻力不小。
阻力,首先往往来自家中的老人。相对于年轻的父母,奶奶外婆辈的老人们在育儿观念上不太能“放得开”。
家住海曙的沈女士近日就与母亲发生了严重争执,原因是母亲坚决反对她带着10岁的儿子去甘肃助学支教。“老妈多次说我,这是花钱买罪受,坚决不同意。”沈女士说,直到最后她执拗地表示“儿子是自己生的,也要自己教育”,才勉强争取到出行的机会。她说,能理解老人的想法,一是宠溺孩子,二是担心安全问题。她的四五个闺蜜暑假前也“扬言”要带娃一起出发,后来都默默打了“退堂鼓”。
记者了解到,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但是真正组织这类体验之旅的旅行社并不多,相对正规的组织者多是一些学校、爱心团队和志愿者。这类体验之旅在前期准备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要承担诸多风险,一般机构并不会轻易组织。
今年6月29日至7月2日,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师生、家长及志愿者一行共74人,赴湖南溆浦县三江镇学校送教、体验生活,4天的经历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校带队老师之一的潘雯告诉记者,为了这短短4日之行,相关人员提前两个多月就开始准备了,而这还是建立在去年两校开展过互动活动(学校教师结对了37名湖南贫困学生)的基础之上的。
而上周六出发的胡朝霞爱心团队,为7天的贵州支教助学之行,准备了5个多月,对爱心家庭及孩子,更是“百里挑一”。
城里娃常享受“特殊待遇”
家长和学校都想让孩子们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而且是尽可能保持“原生态”的生活。这样,孩子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到,世界并不全是他们一直以来所接触的那个模样。
张欣在新西兰念大一。父母是胡朝霞爱心团队的资深队员,希望女儿到贵州台江县看一看。尽管无数次从父母的朋友圈中看到台江的小朋友们,可7月9日到了台江县反排小学,张欣还是觉得很震撼。“和他们相比,我真觉得自己是娇生惯养的。”张欣说,即便去了国外念书,自己也从没为生活犯愁。张欣妈妈说,女儿在家有点洁癖,看到她热情地抱着当地孩子合影时,自己心中也挺有感触。孩子身上的这些细微变化,是家长们希望看到的。
按照此次支教助学的体验计划,爱心团队中的26名学生与当地学生同吃喝、同上学、同劳动。可是家长们发现,用餐时,反排小学孩子们的餐盘里只有白米饭、黄瓜和辣酱,自己的孩子却有鸡肉、猪肉作为“加餐”。
“特别感谢学校的热情,也特别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是我们更希望让孩子看到学校本来的样子。”家长王燕娜说,发现“异常”后,家长们赶紧将肉食拿去给当地孩子分享。在她看来,如果能让孩子住在学校里会更接地气,不然她担心孩子只会觉得好玩。
指望一次就改变孩子“太功利”
孩子在体验过程中感触深刻、变化明显,回到原有环境中却一切照旧,这是家长们暑期带孩子去体验生活之后面临的最大尴尬。
“之前带儿子去过一趟湖南,总共7天。”家长徐先生说,刚到时能感受到孩子的反抗情绪,不过很快适应了,从拒绝吃当地饭菜到后来吃得很认真,还知道了钱的重要性,愿意省下自己的零花钱帮助别人。不过回到宁波后,又回到了挑食的模样,这让他又气又恼。
胡朝霞爱心团队成员吴宁芬不这么看。她说,指望一次体验活动就改变孩子,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目标太功利了。
吴宁芬是第二次带儿子去贵州了。有过一次体验,这次儿子并不是特别积极,妈妈让他一起去,他便一起去了。“不能说我带他去两次就有什么效果,但一是让他巩固,加深对贵州援助之事的印象;二是让他看到我们在持续做公益助学这件事。”吴宁芬认为,爱的教育是让小孩看看大人在做什么,孩子即便只是看看,潜移默化也会认同这件事。
宁波晚报记者徐叶通讯员陈红潘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