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醉乡里|这家50岁老厂喝了慈溪三十年前引外资的“头口水”
2018年10月11日 10:45:16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陈醉 邵滢 沈雅楠

  浙江在线10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醉 邵滢 沈雅楠)在慈溪三环柴油机有限公司的户口本上,“中外合资”几个大字已足足标注了25年。

  “中外合资”在现今中国开放的格局里并不罕有,但在25年前的慈溪,这还是新事儿。

  也就在那几年,中国引进外资刚起步,对吸引外资出台了一系列奖励和优惠,比如税收前三年免,后两年减半等等。“三环”公司董事长胡学旦当时还是总厂的副厂长,他敏锐地察觉到,开放浪潮开始唤醒慈溪企业求变的基因。

  这家生产柴油发动机的“三环”公司1958年出世,曾是慈溪第一家国营工厂,也是我国最早研制、生产单缸小功率风冷柴油机的专业厂。

  可当市场之风渐浓,脱掉了计划经济的“国”字号优势,“三环”也明显感觉到了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

  “90年代初,企业利润虽然也有五六百万元,但柴油机销量多年维持在3万台,基本没有增长。”胡学旦说道。

  不进则退,“三环”迫切求发展。经过一年的谈判,1993年,“三环”接受了英国长江三角洲投资有限公司的340万美金注资,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变为国有控股66%的中外合资企业。

  资本占比的改变,给“三环”打开了世界的大门。

  “那会儿感触最深的就是外商要求的管理很严格,比如,企业一次性买设备超过3万美金就要董事会一致同意,每个月的财物报表要送到香港,这跟我们原本国企的管理模式完全不一样。”胡学旦说。

  合资后,员工的考核模式也翻了个新,与国际接轨的计件工资取代了原本的计时工资,工人加班加点赶任务,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产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而最重要的是,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正式成立外贸部,开始逐步由内销转为外销。

  其实就在“三环”转变市场前后,慈溪做外贸的企业并不多,直到1988年6月慈溪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开始,此后的20年里,慈溪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000家,慢慢就有了今天慈溪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国民经济体系。

  世界市场一打开,产能有了施展拳脚的空间,“三环”合资后的第一年,销售就达到了7万台。

  目前,“三环”的柴油机已远销印度、孟加拉国、印尼、缅甸等国家,出口比值已占总销售的95%以上,成为国内生产单缸风冷柴油机品种最全、产量最大、出口最多的小柴企业。

  本文图片及设计:沈雅楠

  (更多牛企牛品系列,请关注醉乡里微信公众号)

标签: 慈溪;中外合资企业;国民经济体系;长江三角洲 责任编辑: 金英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