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打通小循环 能否成校门口治堵良方?
2018年11月23日 08:18:29 来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记者蒋炜宁

  每天下午放学时分,在很多学校门口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蒋炜宁摄)

  各种大小车辆堵在马路上,喇叭声、警哨声此起彼伏,身着校服的孩子穿梭在车流中……上学、放学期间,学校门口的拥堵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宁波也不例外,这是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难题。

  校门口治堵怎样才能“长治久安”?记者调查发现,整合校园周边道路和空间,打通小循环,或是一剂治堵良方。

  学校周边的交通拥堵“胎里毛病”整治难

  11月20日上午,中山西路1182弄一所学校门口挤作一团。(刘波摄)

  上月,一位网友在本地论坛上发帖称,“中山西路1182弄天天堵,一所学校、两个社区,还有一个菜市场的大门都开在这条路上,孩子要上学、居民要上班,路上堵作一团。”记者现场核实后发现,情况并不如网友爆料得那么严重,但上学、放学期间校门口拥堵现象确实存在。昨天下午放学时,记者见学校门前四五十平方米的空地做了些区域划分,但私家车仍是随意停放,电动自行车更是到处乱停,显得有些杂乱。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一所小学紧挨着一家幼儿园的鄞州区贸城西路上。周边居民告诉记者,每到周五放学时分,家长们提早一两个小时赶到这里等候,还有许多小摊贩挤在人行道上做生意;道路两侧停满了汽车,四车道变成两车道,路面通常会堵上个把小时。

  从贸城西路往北,一所寄宿制民办学校附近路段,每逢周五14时许,马路上停满了来接孩子的车辆,短短百来米的距离,车子居然要开上5分钟。

  学校周边的交通拥堵,令校方深感头痛。鄞州区第二实验学校校长章国明说,该校有3个校区,其中以西校区的上学、放学拥堵现象最为严重。“建校16年,有15年老师们被上学、放学管理这件事搞得焦头烂额。”章国明坦言,西校区有上千名学生,以前一到放学时分,各种车辆占据了半幅路面,来接孩子的家长在校门口挤来挤去,两侧人行道的地砖屡屡被踩坏。

  记者在一周的调查中发现,每所学校门口都采取了治堵措施:交警部门在校门口划出人行横道线,在道路一侧设置硬隔离或者将整条道路辟为单行线,划出临时停车位,加强警力疏导车流;城管部门在人行道上划出上学、放学通道;家长志愿者轮流值班,引导接送孩子的车辆即停即走。治堵措施虽多,但校门口拥堵的现象依然存在。

  其实,校门口拥堵有它的“胎里毛病”。甬城的中小学、幼儿园要么建在城市主干道附近,要么建在居民区,有的学校和幼儿园紧挨在一起,居民上下班高峰正好与学校的上学、放学时段重叠。此外,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增长,接送孩子的车辆越来越多。几大因素作用下,学校周边道路的潮汐现象越发严重。

  无序的人流和车流,让原本拥挤的空间更是“雪上加霜”。记者发现这种无序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接送孩子的家长到得太早,一般放学前一二小时就有车辆前来;电动自行车和小汽车在学校大门口随意停放。其二,学校附近的停车位被周边居民或店铺占用,根本腾挪不出空间。其三,行车路线没有经过合理规划,造成进出两股车流在马路上“打结”。其四,流动摊贩每每赶在放学时分到校门口揽生意,加剧拥堵。

  记者获悉,市规划局和市公安局曾于2015年6月出台《宁波市建设工程停车配建指标规定》,其中第十一条涉及教育设施建设工程的停车位配建指标,要求“中学每班0.8个、小学每班1.2个、幼儿园每班1.0个”,并提出“学生接送停车宜在学校用地范围内独立布置”。同时也提倡2015年以后新立项的学校建设地下停车库,将地面的接送纳入地下完成。

  辟出缓冲带打通小循环学校治堵各有高招

  江北区实验小学治堵有效,上学高峰时段门口秩序井然。 (刘波摄)

  有交警告诉记者,若学校门口有个流量缓冲地带,对车辆进行分流或暂时储流,校门口的拥堵现象会缓解很多。一位教育局干部则认为,对校园周边的道路和空间进行重新梳理、打通小循环,也不失为一个治堵的好办法。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学校也在进行各种尝试。

  镇安小学正门前的王隘路是南北走向的单行线,道路狭窄,只能容纳两车并行,而往北一个路口就

  是华师大宁波艺术实验学校西校区,上学、放学时王隘路上的交通压力很大。两校经过协商,实行了错时上学、放学制度。

  与此同时,镇安小学把围墙内退3米,在校门两侧建起了20米长的半封闭文化长廊,可遮风挡雨,还有长椅供人休息,把原本等在马路上、校门口的家长吸纳进来,极大地减轻了路面通行压力。

  副校长陈洁介绍,该校有1422名学生,上学、放学时段,学校5道大门全开,实行人车分流;不同年级错时放学,比如一年级15时40分从侧门出,二年级15时40分从正门出,三至六年级学生15时45分再从正门出,四点钟学校学生则从长廊小门出。学校东侧大门专为一年级10个班级开放。

  记者在现场看到:15时40分,一年级学生陆续列队走出东侧大门,班主任把孩子带到指定放学区域,等家长接回。护苗队的家长志愿者守候在正门两侧,高年级学生根据各自回家路线左右列队走出校门。整个放学过程持续25分钟左右,王隘路上的交通几乎未受影响。

  今年9月,鄞州区第二实验学校西校区门口新增了一片彩色导流区:黄色网格线是禁停区;校门口两侧的蓝色人行道是学生通道,再通过红线、黄线设置成班级等候区、家长等候区、机构等候区等不同区块;画着卡通图案的红绿两色圆形隔离桩,将非机动车辆拒在了校门两侧。

  导流区设置两个多月来,学校周边道路通畅了不少。刚启用时,仍有家长在禁停区内停车,被值周师生记过车牌并被交警扣分后,这种现象逐渐消失。

  上午7时50分,正是送孩子上学的高峰时段,记者在鄞州区第二实验学校西校区看到,不少私家车在桑田路口或通途路口就放下孩子,让他们从桑田路两端的人行道步行入校。交警在这两个路口为家长设置了划线车位,可即停即走。

  位于民安路上的曙光中学是所超大型学校,接送车辆众多。曙光中学将紧邻民安路一侧的围墙向里退了5米,腾出的地方足够划出27个停车位。根据接送车流的行进方向,鄞州交警专门制作了导流图、伸缩式隔离桩。该区城管部门则微调了道路花坛的开口,将绿化上墙,又节省出宝贵的地面空间来。

  本月起,这个“停车场”正式启用,白天供接送车辆停放,夜晚归周边居民免费使用。一名交警告诉记者,这个“停车场”作用大,将原本在民安路上停放的接送车辆引入校园内,再加上道路违停监控,路面交通通畅多了。

  接送转移到地下空间流程再造思路可循

  11月20日下午,德培小学的学生们通过闸机,和等待的家长会合。(刘波摄)

  在鄞州区德培小学,每天上学、放学时段,学校门口见不到一位家长,学生接送在学校的地下停车场完成。车辆从沧海路学校东侧的通道进入地下停车场,接上孩子后再从永达路的北门离去,形成一个交通地下单循环。

  而此前在老校区,每天上学、放学时段,车辆和人群常将校门口堵得水泄不通,4名协警疏导也无济于事。

  2016年9月德培小学新校区启用。之前学校做了个调查,全校1500名学生中,需要接送的多为一二年级学生,600多人中约有400人用私家车接送,而新校区一共才200来个地下停车位。目前这套地下接送系统是校方与家长多次商讨后形成的,5000多平方米的地下空间被划分为机动车停车区、非机动车停车区、接送区、闸机、步行通道、图书角和休息室等区域。和之前接孩子的方式不同,家长将车停至地下一层的停车区后,无须上楼,走到接送区的休息室等候,液晶显示屏会滚动显示各班学生的离班信息。接送区用油漆刷成绿色,孩子在里面,车子在外面,通过一排12个闸机实现分离。每个通道有数字标号,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学号通过闸机,确保不拥堵。

  鄞州区一名机关干部说,地下接送系统需要提前规划和建设,但其流程再造的思路可供各学校借鉴。

  比如,鄞州区行知小学的大门正对着一个道口。每逢上学、放学时,这个道口车辆进出最为频繁,实施不同方向的变道,车流如同两股绳子般在道口“打结”。教育和交警两部门分析车流量后,在道口安装了一道伸缩门,上学、放学期间关闭。同时实施错时放学,将流量适度释放。通过这样的流程再造,两侧道路通行顺畅很多。

  流程再造,对缓解路面拥堵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新城第一实验学校也打算将上学、放学接送引进校内完成。记者了解到,与德培小学不同,新城第一实验学校的校内接送系统将在地面上完成。这也是一个整合了各类空间的单向循环系统,通过校园内部挖潜,开辟出车道和学生运动路,在道路两侧划出百余个停车位,搭起一个架空天棚作为家长接送区域,人车分道而行,确保接送安全。

标签: 放学;接送;上学;家长;校区;鄞州区;孩子;实验学校;学生;学校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nbnews/201811/W02018112334292509918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