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小手牵大手 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习惯
2019年03月06日 09:00:46 来源: 中国宁波网 记者 厉晓杭 报道组 张绘薇 通讯员亢茜

孩子们正在学习利用水果皮制作酵素。

  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今年2月,宁波为垃圾分类立法,是国内较早通过立法形式推进垃圾分类的城市。

  经过几年的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已逐渐成为我市居民生活中的新时尚。但如何让广大居民争当“主角”,使垃圾分类成为大众共识和自觉行动,考验的是政府的执政智慧。

  鄞州区率先试水垃圾分类学区化,把生活垃圾分类内容融入学校教育。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由孩子带动家庭,有效提升了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和准确率。

  原创课程寓教于乐环保理念从小抓起

  在鄞州区德培幼儿园,垃圾分类教学课程已持续开展多年,并融入每一天的日常教学中。更让人惊讶的是,该幼儿园所处的潘火街道金桥水岸花园小区,是一个拆迁安置小区。

  一个拆迁安置小区内的幼儿园,为何在2015年就着手推广垃圾分类?德培幼儿园园长黎芬告诉笔者,农民市民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早在德培幼儿园整体搬迁至金桥水岸花园小区时,自己就有了想法。“在幼儿园中推广垃圾分类,让孩子去带动家庭,进而提升整个小区居民的环保理念。”

  “一开始,很多家长不理解,幼儿园就像自己在唱‘独角戏’。慢慢地,大家开始接受了,因为家长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变化。”黎芬坦言,刚推广时,老师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后来发现单是靠活动还不够,还需要从孩子的日常教学着手,于是老师们开始自己探索和编排课程。

  让小班的学生学如何分类,中班的孩子学如何利用和改造,大班的孩子做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德培幼儿园,垃圾分类的课程体系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

孩子们制作的酵素,放在德培幼儿园的义卖超市进行售卖。

  “上了幼儿园后,孩子的环保理念提升不少,外出用餐一次性筷子的纸套都要专门收集起来。为了给孩子做榜样,家长也上心了。”小三班学生徐梓宸的爸爸说,孩子带着全家人一起参与垃圾分类,家里不仅准备了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和黑色的其他垃圾桶,还另外备了可回收垃圾桶。在孩子的监督下,短短一学期家里的废品就卖了100多元。

  很多孩子还喜欢把家里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分类。可乐罐、牛奶盒等垃圾,经过分类和清洗,被送进了幼儿园的“材料超市”。卷纸芯、小木片、瓶盖、纸杯、透明罐子等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成为旧物改造的原材料。

  全职妈妈卢孙华说,自从德培幼儿园设立了宁波市第一个旧物改造工作室后,每月都推出不同的改造主题,鼓励孩子和家长一起以亲子制作的形式改造旧物、设计环保标语、制作分类主题绘本等,自己家的孩子以前不爱动手,现在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已能独立制作笔筒笔套了。

  “我们设计的课程,都是经过了多年实践,并不断进行着修正。由德培编制的《幼儿园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创新设计》马上就要出版,将填补国内幼儿段垃圾分类教材的空白。”德培幼儿园教师竺秀娜告诉笔者,自己的孩子也在德培就读,对酵素制作、旧物改造等很多课程非常感兴趣,现在孩子不仅垃圾分类意识强,创新能力也提升不少。

  德培幼儿园曾对2016级的学生做过一个调查。小班时,具有垃圾分类意识的只有26.7%,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的只有17.8%,垃圾分类的行动参与度只有19.6%;中班时,检测数据分别上升到75.8%、62.5%和80.3%;大班时,检测数据飙升到了93.7%、80.3%和98.2%。

  去年,德培幼儿园拍摄的垃圾分类教育短片《小宝贝大行动》,参与国际固体废物协会举办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沟通宣传大赛,在25个国家中脱颖而出,成为该年度亚洲地区唯一获奖作品。国际固协运营部负责人丹尼尔认为:“中国德培幼儿园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做法值得世界学习。”

老师们把旧物改造成垃圾箱,供孩子们使用。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推进校社联动引领垃圾分类

  金桥花园社区是潘火街道推广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去年,德培幼儿园“小手拉大手”参与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共建创意无限工作室,带动居民感受废旧物品改造的乐趣与意义。同时,街道机关干部和社区“红色喇叭”宣传员还利用“周二夜访”、“三进”宣传,面向居民举行了“敲门行动”、旧物换物、爱心义卖等系列活动,把垃圾分类理念和分类知识传播至社区每个角落。

  潘火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工作的源头在家庭,而家庭宣传中接受度最高的个体是孩子。街道以“德培模式”为主打,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方式,助力垃圾分类工作开展。

  校社联动,让原本单调的宣讲也变得有趣起来。比如,德培幼儿园编写了舞台剧《小蚁哥学分类》,上上城、世纪花园幼儿园编排的《环保亲子秀》、金桥花园社区编排的主题广场舞《中国范》等,先后登上了大型演出的舞台,以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传播垃圾分类的知识和理念。

  金桥花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芬说,社区里有2832户家庭,只有9名社工,人手严重不足。德培幼儿园的老师主动在潘火辖区内各社区、小学、幼儿园等开设公益讲堂,为促进街道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去年10月,金桥花园社区开始实施分类清运,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在90%以上。社区垃圾分类能够较好地推进并达到清运标准,离不开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的推广和宣传。”

  潘火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街道聘请德培幼儿园优秀教师为垃圾分类“义务宣讲队”成员,老师们采用分层、分类、分段的培训方式,面向社区、小学、幼儿园等开展垃圾分类培训100余场,辐射群众近万人次。

  如今,在潘火辖区内,通过幼儿园鼓励儿童在家中担任“小小宣传员”、学校组织学生开展“送垃圾回家”活动、社区鼓励居民家庭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并号召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志愿督导队”等形式,垃圾分类的“家校社”联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目前该街道已完成2516个设施点位改造以及43个小区的分类垃圾桶投放工作,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大大提升。

  垃圾分类学区化或成未来新方向

  黎芬是一名教师,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鄞州区人大代表。在她看来,垃圾分类不是一种宣传活动,不能指望通过一节课就让学生拥有分类意识和习惯。垃圾分类、环境保护是一场持久战,当务之急是建立长效机制。

  垃圾分类学区化,或成未来新方向。“一个孩子能带动一户家庭,一户家庭能带动一个社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开展素质教育、培养责任意识的主阵地。可以通过在园、在校的学生带动家庭,推动校园所在的社区进行垃圾分类,也就是垃圾分类学区化模式。”她认为,3岁至6岁的孩子可塑性强,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其次,一个孩子背后有家庭、学校、社区和属地政府,金桥花园社区居民意识的转变,小区环境的提升,便是垃圾分类学区化带来的成效。

  小手拉大手,发挥学校优势,推广垃圾分类。鄞州区去年率先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学区化实施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在3年内,城区范围内的中小学、幼儿园就近结对1至2个社区,结对的社区居民和学校师生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到100%,家庭成员垃圾分类参与率在90%以上,家庭源头分类质量优秀率在90%以上。

  “我们主要以街道为主体,鼓励辖区学校积极参与;以学生带动家庭为重点、参与社区活动为补充;以培养绿色生活方式为目标,提升源头分类质量。”鄞州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已有60余所学校与社区进行结对,推广效果不错。

  与此同时,鄞州区教育部门也将垃圾分类纳入中小学德育教育和文明校园评比,纳入《鄞州区中小学生习惯养成学段重点目标》,引导鼓励广大学子争做“垃圾分类好少年”和垃圾分类小小志愿者,实现知行合一,让垃圾分类成为自觉行动和行为习惯。

  黎芬也建议,在垃圾分类学区化推进过程中,城管部门、乡镇街道、校园均应设立相应的机构,安排专人对校园、校园所在社区、乡镇街道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专业指导与检查。同时,将一些做得好的学区化模式进行复制和经验交流,特别是在乡镇农村垃圾分类推进中,可以通过园区结对形式,送教送经验,从而推动全民垃圾分类事业的开展。

  评说

  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垃圾,被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施以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为基础的生活垃圾分类,是改变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建设美丽宁波的必然选择。

  2013年7月,以“世行贷款宁波市城镇生活废弃物收集循环利用示范项目”签约为契机,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试点阶段。笔者所在小区是最早一批试点小区之一,200多户人家早早就分到了双拼垃圾桶和厨余垃圾专用袋。每户家庭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需要分开存放,并分别投入楼下那两只绿色和黑色的大垃圾桶里。

  这些年,一家由政府购买服务、专业从事垃圾分类指导的社会组织,经常派出工作人员来我们小区开展上门指导;也有居民自发担任垃圾分类指导志愿者,每天固定时间站在垃圾桶边,提醒邻居正确投放。

  如今,每年定期领取厨余垃圾专用袋,每天将手中的两袋垃圾分别投放到楼下的两个垃圾桶里,已经成为我们小区绝大多数居民的生活习惯。但有时,当我们在夜色中走近那个绿色的厨余垃圾桶时,偶尔还是会发现一两袋其他垃圾。这说明,虽然小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已经达到100%,但不是每位居民都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作为一个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近6年的小区,仍不能做到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由此可见,一些居民几十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垃圾分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场强制性、长期性、综合性的革命。

  在今年的市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杨备训建议“把垃圾分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大手拉小手”活动,将垃圾分类的课堂从学校延伸至家庭。而鄞州区已率先试水垃圾分类学区化,把生活垃圾分类内容融入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意识,从而带动身边的人做好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王芳)

  新闻1+1

  上海:“绿色账户” 提升垃圾分类积极性

  为引导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投放习惯,提升分类实效,上海“绿色账户”孕育而生。最早,市民投放分类垃圾一次可获得10个积分,现在一次可达50分。这些积分可以到商户处换礼、在网上兑换,或是去居委会现场兑换。老年人喜欢兑换米油盐,年轻人乐意兑换电影票或是商家抵扣劵。

  据悉,“绿色账户”是鼓励和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记录其参与行为的专属绿色诚信档案。把垃圾分类宣传资料发放到居民手上,手把手、人对人地教会居民,是垃圾分类的前两步,而“绿色积分”的制度设计,大大提高了市民参与分类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上海目前正在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体系的建设。居民可以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网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运输网“两网融合”的“垃圾分类回收”线上平台,在线预约上门回收。不仅可回收废旧家电,报纸、塑料瓶等低价值的回收品还可兑换积分,免费换取鸡蛋、大米等日用品,垃圾回收和寄快递一样方便。

  今年1月31日表决通过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标志着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到来。2018年以来,该市加大了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治理力度,截至今年2月底,已开展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执法检查4800余次,依法查处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案件672件,督促相对人自行整改1300余起。在坚持依法查处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的同时,城管执法部门主动会同居委会、物业等部门,在小区、学校、公园、党政机关等因地制宜开展宣传,普及生活垃圾分类法制知识,有力推动了该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处置建设。(厉晓杭整理)

标签: 垃圾分类;孩子;幼儿园;分类;社区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