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新型毒品令人“雾里看花” 禁毒之路征途远
2019年06月27日 07:42:21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龚利波 胡佳晓

  ▲余姚低塘街道是毛发检测技术最早的试验地,工作人员正在介绍吸毒人员管控举措。(王晓峰 摄)

  ▼6月22日,海曙区公安部门在天一广场举行禁毒宣传活动,图为市民在现场了解毒品的危害。(钟陶行 王晓峰 摄)

  ▲6月23日,宁海公安干警向村民详细介绍毒品的特征、种类及危害。(宁海公安供图)

  制图:韩立萍

  最近,缉毒题材电视剧《破冰行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大众对毒品尤其是传统毒品如海洛因、合成毒品如冰毒等的认知度与警惕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在现实中,一些名称极具欺骗性的“特制药物”,让许多年轻人因听着“无害”而丧失了警惕,殊不知,这些有可能就是第三代毒品。

  今年6月26日是第32个国际禁毒日,主题是“祖国有我,禁毒有我”。记者从我市禁毒部门获悉,去年我市公安机关继续加大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同时不断创新预防举措,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禁毒工作总体成效在36个大城市中位列第五。但受国内外毒品犯罪形势影响,目前我市乃至全省总体毒情依然严峻。

  罂粟当“花草”种违法 禁毒报道入中考试题

  “罂粟能提炼出毒品,我国法律规定严禁随意种植。2019年4月,宁波警方查处了多起农户非法种植罂粟的案件。经调查,部分农户因罂粟与常见花卉虞美人的外形相似而误种。”这是今年宁波中考的一道科学考题,考的是禁毒方面的知识,旨在告诫学生吸毒是违法的,种植可提取毒品的植物也是违法的,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毒品危害、自觉抵制毒品有着重要意义。

  这道中考试题还与本报几篇新闻报道有着密切关系。今年4月24日,本报刊发《罂粟当“花草”种,违法!》一文:4月17日,余姚市公安局临山派出所民警在辖区入户走访时,发现有一位村民种植的“花草”特别美丽,仔细一看居然是罂粟;4月12日,象山警方通报了一起案件——东陈派出所在帮李大妈调查失窃案件时,在其家中发现了不少已晒干的罂粟果实……

  一直以来,我市公安机关对涉毒违法犯罪始终保持“零容忍”态势,坚持“打团伙、摧网络、抓毒枭、断通道”。就在前不久,宁海警方成功截断了一条从云南通往宁海的运毒通道。去年年底,宁海公安发现一条线索——宁海人邬某涉嫌贩毒。警方经初步侦查发现,邬某背后极有可能存在贩毒网络,决定以此为突破口,追上家查下家。经过大量的前期工作,警方终于捣毁了这个贩毒网络,抓获贩毒团伙成员7人、吸毒人员12人,缴获毒品冰毒470余克、麻古100余粒、大麻3克。

  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我市共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1300多名,在重拳打击贩毒团伙网络方面成效显著,共破获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9起、省厅目标案件27起,其中多起大案得到国家禁毒委、公安部以及省市相关领导的批示肯定。

  今年1月10日,在我市召开的全国2018年度毒情交流座谈会又让宁波禁毒工作“火”了一把:根据国家禁毒办首次发布的36个大城市毒品治理监测结果,宁波总体工作成效位列第五位,其中解决制毒突出问题能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控效果、吸毒人员查处能力、缉毒执法质量和毒品预防教育能力分列第一、第二、第六、第八和第十位。

  6月25日,我省召开打击虚假诉讼与毒品犯罪新闻发布会,公布去年全省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总体情况和特点,重点介绍了一年多来打击毒品犯罪的九大典型案例,其中3个案例与宁波有关:

  2017年5月,毛某从广东购入毒品并藏匿于热水器内胆中,在返回宁波住所时被警方抓获,从其车上和身上查获冰毒6700克,宁波中院于2018年3月判决被告人毛某犯贩卖、运输毒品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经最高法院核准,罪犯毛某已被依法执行死刑。象山县某局办事员张某涉嫌贩卖毒品,今年3月13日,鄞州法院判决被告人张某有期徒刑9年,处罚金5万元。2017年10月6日凌晨3时许,薛某在吸食毒品后,到海曙区三市路191弄小区及附近停车场内,无故使用砖块等工具,任意打砸停放在此的汽车6辆,后被当场抓获,2018年6月,海曙法院判决被告人薛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第三代毒品伪装出场 青少年人群易受迷惑

  尽管我市禁毒形势呈现整体向好的态势,但受国内外毒品犯罪形势影响,目前我市乃至全省总体毒情依然严峻。更为严重的是,第三代毒品已凶猛来袭。

  在我市,毒品交易属于“输入型”,绝大多数的毒贩子从外省购得毒品,运至我市贩卖。在我市,绝大多数“瘾君子”吸食的是以冰毒为代表的合成毒品。而在毒品犯罪特别是在贩卖毒品犯罪中,“网络联系、移动支付、物流销售”的贩毒模式已经形成。6月17日,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18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指出: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发布、订购、销售毒品和制毒物品,网上物色运毒“马仔”,或通过物流寄递等渠道运毒,收寄不用真名,联络使用隐语、暗语,采用微信、支付宝、Q币等在线支付方式,交易活动“两头不见人”。

  不过,还有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最近几年在青少年圈子里悄悄流行的“笑气”。“‘笑气’在法律层面虽还未被归类为毒品,但非常规、大剂量和长时间的吸食就会出事。目前,它已被当作毒品替代品在我国蔓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吸食群体大部分为年轻人。”民警说。

  今年年初,我市破获了首起非法经营“笑气”案件。去年12月,江北警方通过前期侦查,发现一家咖啡文化创意策划公司有非法经营“笑气”的重大嫌疑。后来涉案公司法人代表主动投案自首,交代了他于2017年至2018年间,在其公司没有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购买危险化学品“笑气”计800余万元并用于出售的非法经营事实。

  “笑气”这个“擦边球”出现后,第三代新型毒品的概念也随之出现。省公安厅去年6月发布的毒情形势报告指出:“随着我国禁毒预防教育的普及,大众对传统毒品如海洛因、合成毒品如冰毒等有了清醒的认识,绝大多数人能做到主动远离,坚决拒绝。但一些名称极具欺骗性的‘特制药物’,比如‘草本兴奋剂’等,让许多年轻人因听着‘无害’而丧失警惕。殊不知,这些可能是新精神活性物质。”

  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第三代毒品或实验室毒品,是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而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或全新设计和筛选而获得的毒品类似物,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危害性。

  由于第三代毒品会导致不可控的兴奋和冲动,极易引发暴力行为、性乱行为。前者会引发对不特定人群的暴力犯罪,后者则会导致性病、艾滋病等的感染传播,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而第三代毒品最大的危害性表现在其传播过程中往往被伪装成无害、无成瘾性,造成其接触者——尤其是部分青少年——丧失警惕。

  去年6月13日晚,慈溪横河派出所在一家KTV里发现了一群“诡异”的客人——民警进入包厢并亮明身份检查,关掉音乐,但仍有不少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跟着自己脑海中的音乐跳动,被叫醒后还试图袭警。最终,民警在吧台边的角落里发现了不少包装精美酷炫的饮料,经检测证实是第三代毒品。去年,奉化警方破获的全省首起“蓝精灵”新型毒品案件,也涉及第三代毒品。

  预防与管控先行 禁毒之路征途远

  根据调查分析,七成学生知道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但涉及新型毒品时,学生认知的错误率就陡然升高。

  去年以来,我市公安机关全面推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送禁毒读本、禁毒讲座、禁毒视频、禁毒展板进校园,并与市教育局多次对接,推广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注册平台,学校注册率、学生注册率均超过90%。

  今年3月,我市公安机关将禁毒内容纳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新生引航工程,发放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读本。5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全民禁毒宣传月活动:公安机关联合市教育局、团市委成立了全市高校禁毒公益联盟,面向在校大学师生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禁毒论坛、讲座、比赛和禁毒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前些天,全市各地公安干警走上街头,开展各类禁毒宣传教育活动。6月22日,海曙禁毒部门趁着双休日在天一广场举行大型主题活动,通过禁毒快板、禁毒小品、禁毒舞蹈等形式,向市民科普毒品的危害。6月23日,宁海公安干警来到岔路镇下畈村,开展“禁毒宣传进农村、猜灯谜说禁毒”活动,向广大农村群众详细介绍毒品的特征、种类及危害。6月24日,每年帮1000余名戒毒人员生理脱毒的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也举行了系列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在“凌晨摆渡结对帮教”启航仪式上,奉化区关心下一代志愿者与18名戒毒出所人员结为帮教对子,一对一跟踪帮教……

  在积极预防的同时,“管控”也在发力。说到“管控”,就不得不说“余姚模式”了——毛发检测新技术,这是目前我市探索取得的最为有效的经验。截至目前,余姚籍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2776名,在册吸毒人员有效管控率、毛发检测阴性率均位居全省第一。

  这项新技术发明于2015年,余姚是我省最早的试点区域之一。得益于这项“黑科技”,余姚籍吸毒人员新滋生率从11.5%下降到2.26%,复吸率从13.6%下降到2.52%。短短4年间,新增吸毒人员累计减少700余名。而今年上半年,余姚籍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新增率仅0.73%,复吸率仅0.33%,新增率、复吸率均居全省末位。

  可以说,毛发检测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彻底打碎了某些人的侥幸心理:尿检只能检查最近7天是否存在吸毒,新技术将追溯的时间拉长至半年以上。

  “新技术就好比是预警机,定期检测时发现数据异常,那么当事人就有可能存在复吸行为,就需要重点监管。还可以通过复吸者这条线索挖出贩毒者,进行有效打击、管打结合。”有民警告诉记者,他们还将收集到的数据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张联防网络图,谁和谁同吸、谁贩毒给谁,这些信息一目了然。

  去年10月,在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8·31”工程推进会上,余姚市副市长、禁毒委副主任楼鼎鼎应邀介绍了该市吸毒管控工作经验,余姚做法正在向全国推广。

  宁波海关查获一起 通过邮寄渠道走私毒品案

  近日,宁波海关在对进境邮包进行查验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美国邮包的过机图像显示药片状影像,但面单上写的是“T恤衫”,这个可疑的国际邮包引起海关查验关员的警觉。查验关员开包检查后发现,邮包里塞了一件白色旧T恤衫,但T恤衫里却包裹着1个装有10粒彩色摇头丸和少量白色氯胺酮粉末(俗称“K粉”)的透明塑料袋。

  海关缉私警察接到案件线索后迅速拟订了工作方案,决定实施控制下交付。当邮包被送至宁波某单身公寓被犯罪嫌疑人吴某签收时,吴某也被一路跟随的缉私警察当场抓获。面对侦查员的询问,刚满20岁的吴某承认了让美国朋友为她邮寄毒品的事实。

  据吴某交代,去年8月份,她的一个朋友邀请她参加了一场音乐节。那天她喝了很多酒,在酒精的作用下,半推半就吃下了朋友递给她的一颗“糖”,后来才知道是摇头丸。体会到别样刺激的吴某并没有意识到摇头丸的危害,又多次服食,上瘾后一发不可收。今年初,抵制不住毒瘾的吴某通过网络联系上其在美国的一个朋友,向其购买了10颗摇头丸和一小袋“K粉”。对方将毒品藏在一件旧T恤之中,并以T恤的名义向海关申报入境。

  “摇头丸在食用后能带来兴奋和幻觉,许多年轻人喜欢在聚会或者娱乐场所中服食。”宁波海关相关负责人说,走私的摇头丸纯度高,上瘾的可能性很大,年轻人涉世未深,容易被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如果走上吸毒的不归路,就是亲手毁掉自己的大好青春。

  为此,宁波海关持续保持对毒品走私的高压严打态势,2018年6月至今,已经组织开展“国门利剑”联合专项行动和“融冰”缉毒专项行动,先后查获可卡因、摇头丸、大麻等各类毒品600余千克,有效遏制了辖区毒品走私势头。

标签: 毒品;禁毒;管控;余姚;吸毒人员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nbnews/201906/W020190627277394845107.png

新型毒品令人“雾里看花” 禁毒之路征途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