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高等教育发展闯出“宁波路径”
2019年07月02日 14:33:58 来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记者 蒋炜宁

  宁波日报7月2日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是关键,基础在教育。

  宁波,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段,素有“文教之邦”美称,教育源远流长:汉设学宫,唐有州学,宋设书院;近代以来,欧美教育制度和内容随着开埠通商而输入,多门类多种办学形式并存。新中国成立后,宁波教育步入崭新的历史时期,教育走进普罗大众。

  70年在历史长河中如白驹过隙。然而,在新中国成立70年间,敢为天下先的宁波人走出了一条高等教育发展的“宁波路径”。

  从师专到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55年10月10日,宁波师专迎来首批140多名学生。

  “其实宁波人一直有办大学的梦想,因种种原因搁置。当时,国家提出大力发展科技,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急需人才,而培养人才的教师需求就更为迫切。省教育厅决定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在杭、甬、温开办师范专科学校,培养中小学教师。”原宁波师专副校长忻正大至今对此记忆犹新。

  在岁月长河里,宁波师专几易其址,几经更迭,为宁波及周边输送了一批批优秀教师。他们犹如火种遍撒四明大地,成为甬城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时光荏苒,作为海防前哨的宁波迎来了一个发展机遇:1984年早春三月,宁波被列入进一步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同年,邓小平同志发出了“把全世界‘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凭借宁波港和“宁波帮”两大优势,宁波从一座商埠小城一跃成为对外开放前沿。当时,全国有36所高校由宁波人担任校长,而他们的家乡宁波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性大学的需求十分强烈。

  “宁波是我的家乡,比香港大10倍,但香港有4所大学,宁波没有!”回乡仅3天,著名“宁波帮”人士、世界船王包玉刚就决定捐资兴建宁波大学。当时的场景,原宁波大学校长聂秋华历历在目。

  很快,由包玉刚慷慨捐资、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的宁波大学进入筹建阶段。从奠基到开学仅用一年,建校速度世界罕见。1986年9月,宁波大学迎来首批学生。

  奔腾的甬江之畔,静静伫立着的宁波大学历经了一次次华丽蜕变:33年前,它仅是一个缀在大片农田上的小小校园;如今它占地2700多亩,是专业涵盖11大门类的中国百强高校。

宁波大学正大门

  宁波大学,这所由“宁波帮”捐资兴建的大学,因宁波这座城市而生,随城市发展而兴。聂秋华说,33年办学历程,宁波大学砥砺前行,实现两次跨越发展。第一个15年从一所新建大学向新型综合性大学发展转型,到2000年学校拥有50个本科专科专业、上万名学生,被列为省重点建设大学;第二个15年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转型,2015年入选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成为我省继浙江大学之后,第二个囊括代表国家最高科技水平的三大奖项的高校。

  “立地顶天”把科研论文写在四明大地上,这座因城而生的大学始终牢记服务城市发展的使命。

  一艘载重400吨的海船以每秒4米的速度直接撞向象山县白墩港大桥的一个防撞墩,一连10次撞击,桥墩和船体安然无恙。这个国内外首次实船撞击桥墩防撞装置实验现场的设计原理来自宁波大学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研究项目,它能将船对桥墩的冲击力削弱一半,如今广泛应用于多座跨海大桥。

  据不完全统计,仅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海运学院近年就扶植孵化40多家涉海类企业;该校发明专利连续4年居全国高校前50位;近3年有139项科技成果转让或实施许可知识产权。

  大学在与城市共生共荣中发展壮大。两年前,这所年轻高校从全国2600余所高校中脱颖而出,在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137所大学中占得一席!

宁波高教园区南区

  中国首个高教园区拔地而起

  宁波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抢得先机,一路高歌猛进,于1997年跻身中国GDP千亿元城市;然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7.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低于全省和全国。宁波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滞后的高等教育形成强烈反差。彼时,宁波仅有3所高校、50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为零。

  这深深地刺痛了宁波人的心,迎头赶超才是宁波人的性格。“高新技术是第一经济增长点,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宁波要发展,高等教育一定要上去。”市委、市政府在1999年作出科教兴市“一号工程”战略决策。怎样集中资源办大事?宁波人想出一个好办法:在相对集中的园区内建设若干所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当年,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宁波高教园区作为实施“一号工程”的重中之重,提出规划建设高教园区南区和环宁波大学高教园区北区。

  高教园区的理念发端于国外,俗称“大学城”,彼时尚未在国内付诸实施。全国首创的这条高等教育园区化发展之路宁波走得并不顺畅,甚至还步履维艰。转机出现在2000年6月。“你们在做的事,正

  是多年来我想做的事。”“好!希望你们为中国大学新模式创造一个好的经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到宁波,来到刚刚破土动工的高教园区,面对眼前大片的建筑工地,激动万分。这令每位在场者感到意外。副总理的嘱托就是最好的鼓励。

  在李岚清离开宁波后的第6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快高教园区建设的专题会议。“一号工程、一路绿灯、特事特办、合规合法”16个字为高教园区建设突破瓶颈提供有力保证,园区建设全线启动,一路高歌猛进。

  那时候高教园区建设一线的干部群众干劲很足。“高教园区建设是个浩大工程,任务艰巨,为赶工期抓质量,春节我们只休息一天,冒着严寒到工地测量,所有部门和人员几乎是连轴转……”时任宁波高教园区管理建设现场办公室党支部书记蒋和法说。

  2002年12月,占地4.33平方公里的高教园区南区如期建成,浙江万里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7所高校落户。同年,占地3000亩、坐落在宁波北侧甬江畔的高教园区北区破土动工。

  2003年1月,一座绿草如茵、清水环绕的现代化大学城呈现在再次到访的李岚清眼前。他频频点头,露出满意的笑容。

  高教园区的建成,使宁波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至2005年,在甬普通高校13所,在校生11.1万人;曾经令人扼腕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42%,高出全国21个百分点;办学层次提升,本科生占在校生的46.8%,研究生教育起步。宁波学子终于可在家门口轻松上大学。

  “高校可以这样办!”取经者纷至沓来,宁波在给人们打开一个全新视角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凝聚了两个“超级”大智库,源源不断地为城市输送人才和技术。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效果图

  大学与城市相融共生

  城市涵养大学,大学则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人类文明的两大标志——城市和大学,在宁波已紧密相连。

  经济结构提升、城市功能转换,寻找经济新动能……城市一次次的华丽转型,大学紧随而动: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推动与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持续提升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度。

  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已有81%的专业与浙江(宁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对接,实现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良好匹配。该校与宁海合作,打造一个与区域模具机电产业链发展相匹配的先进制造业专业链,实现专业链和产业链的双链对接与互动。目前,宁海模具已成为当地六大特色行业之一,走在全国前列。该校还与海曙、江北、慈溪、鄞州、东钱湖等区县(市)、功能区紧密合作。3年前,该校以智能电子和智能制造为主体,成立慈溪学院,深度对接当地转型升级的传统制造业、家电行业,助推未来5年余慈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办学扎根四明大地,与产业发展同呼吸。仅2017年,宁波11所高校就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航空航天工程、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27个。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今天,宁波已从一个沿海商埠小城跃升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龙眼”。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拥江揽湖滨海战略,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打造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推动宁波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倚重人口素质、知识进步、科技创新,高等教育成为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智力资源。

  “城市+大学”双向互动关系成为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波士顿因有上百所高校云集,才成就其当今全球创新中心的地位。宁波集聚优质高教资源,加速推进“弯道超车”。今年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开工建设,建成后,在校研究生规模将逐步达到2000人。引进上海

  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在宁波建立研究院或研究生院……全力打造宁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目前,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正在紧密推进中。今年3月,首批引进20个浙大高端科研团队,10个为国家级“双一流”学科团队,3个研究团队分别由3位院士领衔。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领衔的智能制造团队面向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研究移动重载机器人技术,为“宁波制造”创造新亮点。同时,第二批团队引进也提上议事日程。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四明大地吹响新一轮高校建设号角,书写高等教育发展“宁波路径”的新篇章。

宁波诺丁汉大学校园(林闽哲 摄)

  亲历: 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落户宁波

  2004年9月17日,宁波诺丁汉大学正式开学,首届254名学生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2006年2月2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落成典礼上说:“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创建和成立,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同年,宁波诺丁汉大学创立被教育部列为《奠基中国——新中国教育60年》60件大事之一,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

  “经济要腾飞,教育一定得先行,培养既扎根本土又与世界接轨的人才。”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消息传来,宁波教育人敏锐地意识到,培养国际化人才势在必行,必须引进更多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缘何国内首所中外合作大学会在宁波出现?时任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华长慧认为,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因素使然。他说,天时指国家政策。1999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鼓励中外合作办学。特别是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宁诺可说是生逢其时。地利指地方支持。宁波有发展高等教育的动力,民间有兴学传统,无论是政府还是百姓都很支持。人和是指办学的人。当时英国诺丁汉大学校监杨福家是宁波人,万里教育集团办学有兴趣,也有一套成熟的办学经验。

  2003年1月12日,经英国诺丁汉大学校监、宁波籍院士杨福家牵线,万里教育集团向综合实力排名世界前100名的英国诺丁汉大学发出邀请,表达了合作办学的意向。当年3月1日起,双方就合作办学进入实质性洽谈。2004年3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文批复,同意筹备设立宁波诺丁汉大学。

  从市教育局局长卸任后至去年底,华长慧一直担任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书记,看着这棵“英伦玫瑰”与宁波共成长。

  全英文、小班化、外籍教师和外国文凭,这些国内中外合作办学的标配在宁诺都有,而且真正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英语是宁诺的教学语言,也是工作语言。宁诺目前近300名学术教师来自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外籍教师约占7成。沿用英国诺丁汉大学成熟的课程体系,增强思辨能力,开展互动教学和过程评价教学,这些都在宁诺的小班化教学中充分体现。

  “宁诺培养的学生很大一部分直接服务本地。”华长慧说,毕业生赴国外深造的约95%回国就业,2016年和2017年毕业生在浙江工作比例约为46.9%,选择直接就业的硕士生超过一半留在宁波。

  “宁诺犹如一条鲶鱼,搅动了中国高教改革的一池春水。”华长慧说,在宁诺落户宁波的10年间,上海纽约大学等9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相继开办,这使很多中国学子在“家门口”读世界名校的梦想成为现实。

  近些年,宁波教育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宁波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建宁波供应链学院,建成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中英时尚与设计学院等中外合作机构和项目40余个,宁波与全球上千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宁诺所带来的崭新教学理念也悄然进入各所大学,为宁波高等教育带来变革。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教育局提供)

标签: 高等教育;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高教园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高等教育发展闯出“宁波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