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奉化“小礼堂”塑造乡村振兴文化“大舞台”
2019年07月31日 08:23:54 来源: 中国宁波网   记者 余建文 报道组 黄成峰 严世君

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文化礼堂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2013年以来,奉化区委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始终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投入大量财力,统筹各种资源,稳步扎实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使之成为村民“身有所栖”的文化场所、“心有所寄”的乡愁之地和精神家园,推进乡村振兴。

  早在2015年,奉化就被评为“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市”。经过5年不懈建设,截至2018年年底,全区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88家,其中浙江省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7家,宁波市四星级农村文化礼堂19家,建设进度和质量居全市前列。在今年上半年召开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上,溪口镇岩头村文化礼堂、尚田镇鸣雁村文化礼堂、江口街道王溆浦村文化礼堂和萧王庙街道青云村文化礼堂跻身新一批省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行列。争取到2020年,实现全区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

  立足区域实际,奉化区提出了“文化地标,村庄舞台”“文化乐园,精神家园”“一村一品、一堂一色”等建设理念,指导各村因地制宜,打好“建、管、用、育”组合拳。各镇(街道)和职能部门紧密配合,靶向发力,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为村民享受文化服务的场所、传播现代文明的阵地和乡村公共议事广场,逐步成为奉化农村人气最旺、笑声最多、歌声最响的地方,树立起美丽乡村的一座座文化地标。

松岙镇海沿村文化礼堂

  深入挖掘内涵凸显地域特色

  做好“建设+”文章

  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奉化区按照“5+X”(传统五廊+书画馆、生态馆等特色展馆)模式,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创新,着力在文化礼堂的建筑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等方面形成特色和品牌,让当地群众产生归属感,打造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恒久吸引力的“精神家园”。

  松岙镇是浙东沿海革命老区,当地的后山村、海沿村依托卓恺泽烈士故居、卓兰芳纪念馆等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礼堂。萧王庙街道林家村、大堰镇湖边桥村景色秀美,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两村把生态旅游元素纳入文化礼堂建设,欣赏完生态美景,游客还会去观摩文化礼堂这一新风景。青云村将原有的两层楼老祠堂改建为礼堂,保留了古朴、大气的建筑风貌,味道十足。西坞街道的金峨村“山上绿色银行、山下别墅成行”,蒋家池头村“十里画廊绕村走,万朵杜鹃满山红”。两村借助花木种植优势,文化礼堂建设处处体现了绿色特点。

  在奉化已建成的农村文化礼堂中,大多数属于改建或者扩建,避免重复建设。如锦屏街道塘下村、溪口镇西岙村等,直接将原有的老祠堂改建为礼堂,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建筑风貌。绝大多数村还把“春泥”活动室、图书室等与文化有关的项目整合到文化礼堂中,提高了对现有文化设施的使用率。

  奉化区还利用馆藏档案资源,深入挖掘与整合乡村历史文化内涵,以实物、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通过文化礼堂内的“一墙一室一馆”,展示独具特色的村落文化,倾力打造最美乡村记忆点。在国家首批传统文化村落的溪口岩头村,礼堂的建筑风格完全按照古村落来设计,同时整合周边文化记忆资源,专门设置了面积300多平方米、共119块展板的村史馆,提升了文化礼堂品位。江口街道的竺家村文化礼堂内容以“红色记忆”为主线,图文结合精心设计各板块,还邀请美术专业的师生在礼堂墙壁上手绘了水墨画,并赋上村族谱辈分诗,和周边环境相得益彰。宁波湾畔的裘村镇,深入挖掘村史、乡贤、地域文化资源。千年古村马头村筹资40万元,修缮老屋,收集老物件,精心打造全市一流的村历史文化陈列馆,黄贤村则做足宋代著名诗人林逋出生地文章,打造林逋草堂、特色文化长廊和主题文化弄堂,丰富文化礼堂内涵。此外,文化礼堂建设还与全区乡村文明风景线建设同步谋划同步推进,重点打造林家、新建、金峨、蒋家池头、湖边桥、黄贤等精品文化礼堂,为“连山堰情”“桃花盛开”“四季花香”乡村文明示范线建设增光添彩。

“奉邑学堂”走乡间第一期移风易俗专题宣讲进大堰镇张家村文化礼堂

  强化资源配送弘扬文明乡风

  做好“文化+”文章

  7月,奉化区乡村礼堂里,排舞大赛、篮球比赛、中国象棋赛等滚动开展,热闹非凡。

  今年,奉化区举办首届“礼堂文化节”,全区188家农村文化礼堂精心策划安排了“唱响礼堂”“群星荟萃”“走亲连心”等五大专题活动。“我们把文体活动从礼堂内搬到了广场上,参赛的村上百个,组建了268支队伍,成了一场乡村全民运动会”,奉化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用好农村文化礼堂,活动是“灵魂”。奉化把群众“要”文化与政府“送”文化匹配起来,着力在民俗、礼仪、知识、风尚和阵地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十二进”大力开展特色活动,拓展文体阵地,培育礼堂文化。

  依托区文化馆和各地文化站,奉化建立区、镇(街道)二级农村文化礼堂服务指导体系,统筹全区230名宣讲骨干、非遗传承人和文艺骨干组建专家指导团,常年开展宣讲进礼堂、非遗进礼堂、文艺进礼堂系列惠民活动,充分挖掘地方民俗文化,构建了“特色项目、专家团队、示范基地”三位一体的开发机制,形成了莼湖腰鼓、尚田布龙、松岙庙会、萧王庙书法等一批特色文化活动示范基地。区里建立了农村文化礼堂戏曲、小品等10多种特色剧目资源库,为全区农村文化礼堂提供菜单式服务。

  新民俗悦民,新礼仪塑民,唱响“村晚”,传承文化。按照“一村一品、一堂一色”,“村晚”正在成为奉化农村的新民俗和“新常态”,龙腾狮舞、诵村训、时装秀、扇子舞、快板、腰鼓等节目由村民自编自演,培育“草根明星”,塘下村“戏曲村晚”、海沿村“红色村晚”、蒋家池头“绿色村晚”等名声远播。各地借助文化礼堂平台,组织实施新年祈福礼、儿童开蒙礼、新人礼、金婚银婚庆典礼等传统仪式,倡导“家家有家训、户户好家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新知识惠民,新风尚育民,精心烹调精神食粮。送宣讲进学堂,用宁波走书、快板、说新闻等接地气的语言宣讲移风易俗、垃圾分类、文明新风等。尚田镇“快板王”董宇以快板形式传播身边好人好事等。林家村农民书法家每年送出对联200余副。区里每年组织文艺小分队到农村演出200余场,送戏下乡500余场,优秀影片巡展3000余场。开展“最美村民”“十佳青年”等评选,提升村民素质。舒前村的独臂校长龚金川、莼湖镇最美渔民周长忠等凡人善举在文化礼堂中得到广泛宣传。目前,奉化280余家文明单位、300余名“文化使者”和3000余名“文化义工”组成文化礼堂志愿者队伍,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不断将正能量传递进农村。

萧王庙街道青云村文化礼堂古法造纸展示

  突出村民主体打造“家”模式

  做好“制度+”文章

  农村文化礼堂建起来,如何实现常态化开放,可持续发展,实现构筑精神家园的目标?这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要使文化礼堂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奉化紧紧围绕“精神家园、我爱我家”目标,突出村民的主体地位,构建农村文化礼堂“家”模式长效机制,取得明显成效。

  ——建章立制“订家规”。奉化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文化礼堂长效管理运行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文化礼堂星级管理、干事驻堂、文化使者结亲、宣讲骨干联系、志愿者协作、晚间亮灯等各项制度。

  ——各司其职“揽家事”。充分整合区、镇(街道)、村三级人才资源,组建各类文化礼堂队伍。文化礼堂的领事担任“家长”角色,负责统筹协调,管理员、宣讲员、辅导员、文体员、信息员“五员”各展所长,实现文化礼堂“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人气”。

  ——启智育德“树家风”。积极开展理想理论进礼堂、风俗风尚进礼堂、文化文艺进礼堂,以及优秀礼堂宣讲员评选、“我们的节日”庆典活动、微型党课巡回宣讲、祭奠先贤活动等,深入浅出传递理想信念,提升农民素质。挖掘特色乡风民俗,开展“我的好家风家训”征集、“好人”系列评选、“拍拍我的家”摄影比赛等,展示乡村“大家庭”新风貌。

  ——固本强基“促家和”。探索“文化礼堂+”模式,主要形成了以文化礼堂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补充,以农家乐、民间收藏馆为配套的新格局。松岙、大堰等地的“文化礼堂+红色教育”,依托卓兰芳纪念馆、巴人故居等众多红色教育资源,通过整合资源和联通路径,让这些教育基地和文化礼堂“牵手”,最大限度发挥两大阵地育人惠民的作用。

  通过深入实施文化礼堂“品质大提升”“文明大实践”“活动大开展”三大惠民工程,奉化区推动农村文化礼堂从“陈列+活动”的1.0时代,迈向“文化服务功能+文明实践功能”的2.0时代。

  奉化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区计划新建农村文化礼堂40家,并对税务场村等20家文化礼堂实施提升。落实好《区农村文化礼堂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实施方案》,推进管理员队伍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全区农村文化礼堂“天天开放、周周活动”的目标。通过打造礼堂管理队伍、搭建活动配送平台、培育礼堂文化、健全长效运行机制“四位一体”,全力提升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水平。

中外友人在尚田镇鸣雁村文化礼堂参加“过大年”活动


标签: 礼堂;文化;乡村;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奉化“小礼堂”塑造乡村振兴文化“大舞台”